晋中市榆次区非遗探秘:五娃葫芦雕刻、抬花轿与魏榆龙灯的文化密码
榆次区作为晋中文化的核心承载地,不仅拥有国家级非遗“南庄无根架火”,更孕育了五娃葫芦雕刻、抬花轿、魏榆龙灯等省级与市级非遗项目。这些非遗项目以独特的技艺形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构建起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从指尖上的艺术到肢体间的律动,从龙形图腾的信仰到民俗仪式的传承,它们既是历史长河中的文化基因库,也是当代社会创新发展的精神源泉。
一、五娃葫芦雕刻:方寸之间的艺术革命
历史渊源与技艺传承
五娃葫芦雕刻技艺始于晋中市榆次区,2017年入选晋中市市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代表性传承人赵五娃,自幼痴迷于传统工艺美术,1969年生于榆次区什贴镇什贴村的他,凭借对葫芦雕刻的执着追求,将这一民间技艺推向艺术巅峰。
2023年,赵五娃被正式认定为市级非遗传承人,其工作室“心源福禄”成为葫芦雕刻技艺的传承基地。
工艺特色与创新突破
赵五娃的葫芦雕刻融合镂空、浮雕、针刻等技法,形成“以刀为笔、以葫芦为纸”的独特风格。
其创作分为三大系列:
龙系列:以《龙腾盛世》为代表,通过透雕工艺展现龙鳞的层次感,龙身盘旋于葫芦表面,象征祥瑞与力量。
牡丹系列:作品《富贵牡丹》采用阴刻技法,花瓣线条流畅,花蕊细节精致,寓意繁荣昌盛。
镂空系列:独创的《常乐》作品,通过360度镂空雕刻,将葫芦内部空间与外部造型完美结合,形成“玲珑剔透”的视觉效果。
文化价值与市场影响
赵五娃的作品多次斩获国家级奖项:2010年《硕果》获安徽省工艺精品展特等奖,2012年《富贵牡丹》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铜奖,2016年《龙腾盛世》获银奖。
其作品不仅被山西省文化厅选送至澳门进行文化交流,更入编《中国民间文艺家大辞典》等权威典籍。
2020年,赵五娃受聘于晋中市职业中专学校,开设《葫芦雕刻》课程,培养新一代传承人,推动技艺活态传承。
二、抬花轿:社火中的婚俗史诗
历史脉络与地域分布
抬花轿起源于宋代丹水河流域的“抬花轿闹新春”节庆活动,明代音乐家朱载堉通过融入高跷技艺与夜间火轿装置,推动其形成兼具表演性与观赏性的艺术形态。
如今,这一舞蹈在河南沁阳、陕西米脂等地仍保持活态传承,成为春节、元宵等民俗活动的核心表演项目。
榆次区的抬花轿表演,则以“平抬、闹抬、戏抬”三种动作模式展现婚俗文化。
表演形式与艺术特色
平抬:四人或八人抬轿行进,步伐整齐,轿身平稳,象征婚礼的庄重与神圣。
闹抬:配合鼓点节奏进行颠轿、转轿等夸张动作,轿夫与新娘互动,增添喜庆氛围。
戏抬:融入戏剧元素,如晋剧《抬花轿》中“上坡”“下坡”“涮轿”等虚拟动作,通过舞蹈演绎故事情节。
文化寓意与现代传承
抬花轿承载三重民俗内涵:婚礼场景中象征新人生活红火;高跷抬轿形式突破传统等级观念;夜间火轿装置体现古人对光明的崇拜。
2024年太原市秧歌舞大赛中,小店区队伍将抬花轿与“哑老背妻”结合,创作《喜庆秧歌情》,使用红绸装饰轿身,强化视觉表现力。
陕西米脂地区则保留“进三退一”的经典步伐编排,年均开展社区展演40余场次,吸引青少年参与传承。
三、魏榆龙灯:龙图腾的信仰实践
历史渊源与制作工艺
魏榆龙灯是榆次区传统社火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
龙灯以竹篾为骨架,蒙以彩布或纸,分节制作,每节内置蜡烛或灯泡,夜间舞动时如火龙游动。
榆次龙灯制作名艺人来三几,曾参与首都人民大会堂彩绘工作,其制作的龙灯以“龙身蜿蜒、龙鳞细腻”着称,被誉为“活龙”。
表演形式与仪式流程
魏榆龙灯表演以“单龙戏珠”或“二龙戏珠”为主,配以唢呐、铜锣等乐器伴奏。
表演动作包括:
蛟龙漫游:龙身随龙头摆动,模拟龙在水中游动的姿态。
龙摆尾:龙尾大幅度摆动,形成波浪状动态。
龙戏水:龙身贴近地面,模拟龙饮水动作,寓意风调雨顺。
点睛仪式是龙灯表演的重要环节,分为“点天庭、点眼睛、点口利、点耳轮、点鼻孔、点金角、点手脚、点龙身”八步,每点一笔均伴随祝福语,如“点眼睛”寓意“笑口常开”,“点金角”寓意“福星高照”。
文化象征与社会功能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魏榆龙灯通过舞蹈形式表达对龙的崇拜与敬畏。
在农耕社会,龙灯表演承载祈雨、驱邪、求福的民俗功能;在当代社会,则成为社区凝聚力的象征。
2024年春节,高平市巨型龙灯全长598米,沿景区主干道蜿蜒盘桓,吸引数万游客观赏,现场舞狮、威风锣鼓等民俗表演轮番上演,营造出浓厚的年味。
非遗保护的创新实践
榆次区非遗保护呈现“传统技艺现代化、文化资源产业化”趋势:五娃葫芦雕刻开发文创产品,拓展年轻消费群体;抬花轿通过“非遗进校园”培养青少年传承人;魏榆龙灯与旅游融合,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
截至2025年,榆次区共有非遗项目89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9项、市级30项、区级49项,累计培养传承人62名,开展研学活动156场,带动就业1200余人。
榆次区的非遗项目如同一部部立体的史书,记录着这片土地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
从五娃葫芦雕刻的“方寸艺术”到抬花轿的“婚俗史诗”,从魏榆龙灯的“图腾信仰”到南庄无根架火的“光影奇观”,它们不仅是活着的文化传统,更是推动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的创新引擎。
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榆次非遗正以创新姿态,书写着文化传承的新篇章。
喜欢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