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五年(622年)二月,主动归附唐军的河北洺水城陷,年轻的猛将罗士信力战被俘,因拒不降敌而壮烈殉国,年仅二十。刘黑闼部未予安葬,其尸身被弃于残破的战场之上,消息传至唐军大营,一片悲愤。
李世民闻讯,掷笔于案,帐内一时寂静。他环视身旁的程知节、秦叔宝等心腹将领,沉声道:“士信与我,同袍共胆,岂能令其骸骨蒙尘,弃于野莽?”
程知节须发皆张,率先抱拳:“殿下!罗兄弟死节壮烈,我等岂能坐视?愿率死士,拼死也要夺回他的尸身!”
秦叔宝较为持重,补充道:“程将军忠勇可嘉。然刘黑闼正欲激我冲动,强攻恐中其下怀。臣听闻,敌营中亦有贪财畏死者,或可……重金暗购。”
李世民闻言,目光锐利如刀,即刻决断:“叔宝所言,正合我意。传令:不惜重金,秘密‘购得其尸’!生,我未能护其周全;死,必使其魂归长安,哀荣备至!”
命令既下,唐军通过隐秘渠道,不惜代价赎还了罗士信的遗骸。此举不仅是对英勇部将的殊遇,更是在全军面前宣示了秦王珍视将士、恩义并重的信条。随后,他命人将罗士信灵柩以极高规格护送回长安,亲自临葬,将其安厝于北邙山。追谥曰“勇”,至太宗即位,又改封郯国公,图形凌烟阁——哀荣始终,贯穿两朝。
按唐制,大将阵亡属重大军情,须由主帅驿报朝廷。李世民必已驰奏长安,禀明罗士信死节。高祖李渊下诏追赠,赐谥旌忠,依制抚恤其家,或予荫封,或遣使致祭,并命史官载其事迹,以彰忠烈。
罗士信早年归附秦王麾下,屡从征伐,破王世充、窦建德等,骁勇绝伦,被李世民誉为“勇冠三军”,彼此情谊深笃。而其战死洺水,亦与李世民战术调度有关:原守将王君廓难以支撑,李世民乃命罗士信代守危城,终至城陷身殒。此举虽为主力集结赢得时间,却使罗士信成捐躯之卒。李世民或怀此愧,故以殊礼葬之,既慰英灵,亦安己心。
综观罗士信身后之事,李世民既依朝廷典制予以赠谥抚恤,又破格临葬、归骨京邑,融国典于私谊,合公义与人情。此事不仅可见初唐对忠勇之将的崇重,亦反映出李世民作为统帅的驭下之智与恤士之诚。罗士信得以在贞观年间列名凌烟阁,更为其特殊地位添一注脚,令其名节与唐祚同辉,永载青史。
就在河北战场的悲壮气息尚未散去之际,二月二十五日,东南战线传来捷报。汴州总管王要汉自汴州(今河南开封)发兵,昼夜兼程,直扑徐圆朗控制下的杞州(今河南杞县)。此时杞州正由徐圆朗麾下大将周文举率兵驻守。
当日黄昏,探马疾驰入城,周文举正在校场点兵。斥候滚鞍下马,急报:“将军!王要汉亲率精锐,距城已不足三十里!”
周文举闻言按剑冷笑:“王要汉不过一汴州守将,安敢犯我疆界?传令四门严守,弓弩齐备——某倒要看看,他如何破我这铁壁之城!”
夜幕渐垂,唐军前锋已如暗潮般涌至城下。王要汉勒马高岗,远眺城头摇曳的火把,对身旁副将沉声道:“徐圆朗与刘黑闼南北呼应,此城不拔,如鲠在喉。这周文举恃勇而骄,今夜便要叫这厮知道,何为雷霆之势!”
是夜三更,唐军分三路悄然逼近。左路佯攻东门吸引守军,右路精兵借着云梯暗登西北角楼,而王要汉亲率中军埋伏于南门外密林。守将周文举闻东门告急,急调主力增援,不料西北角火起,唐军已破城而入。
“将军,城……城破了!”亲兵仓皇来报时,周文举正欲亲赴东门督战。他怒喝一声,提刀上马,率亲卫往南门突围,正撞入王要汉布下的天罗地网。
火把骤亮,照见王要汉横刀立马的身影。“周将军,此时不降,更待何时?”
周文举环视四面合围的唐军,长叹一声,掷刀于地。
此役,王要汉不仅攻克杞州,更生擒敌将周文举,彻底切断了徐圆朗北援刘黑闼的通道。当捷报与河北战报同时呈至李世民案前,东南的胜利虽稍慰军心,却更映衬出洺水城失陷的沉重,大唐一统的道路上,每一步都浸透着忠勇将士的热血与生命。
东南战线告捷的同时,西北边陲的战鼓亦隆隆擂响。
二月二十七日,延州道行军总管段德操率精锐步骑直扑梁师都据守的石堡城(唐延州榆林县南,大致在今陕西省榆林市附近)。这座扼守要冲的坚城矗立在黄土高原之上,城墙在初春的寒风中泛着暗红色的光泽,仿佛浸染了无数将士的鲜血。
梁师都据夏州等地称帝(国号\"梁\"),并勾结突厥,是唐朝北方大患。段德操此次军事行动,是唐朝剪除梁师都势力系列作战的一部分。夺取此地,能削弱梁师都的防御力量,可建立进攻其老巢夏州的前沿基地。
\"将军,梁师都的主力正在三十里外疾驰而来。\"斥候压低声音禀报时,段德操正凝神观察着城防布局。
他微微颔首,目光锐利如鹰:\"传令各营,依计行事。梁师都既然亲自来援,正好一网打尽!\"
当梁师都的亲兵旗帜出现在地平线上时,唐军早已严阵以待。战马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突厥弯刀在苍白的阳光下闪烁着刺目的寒光。
\"放箭!\"段德操一声令下,漫天箭雨应声倾泻。梁师都的骑兵在密集的箭矢中纷纷落马,阵型大乱。段德操亲率重甲步兵从侧翼突袭,一举击溃敌军主力。梁师都见大势已去,在亲兵拼死护卫下,仅带着十六骑仓皇逃窜。
捷报传至长安,李渊在太极殿抚掌大笑,当即增派两万精兵,命段德操乘胜进攻夏州。数日后,唐军势如破竹,一举攻克夏州东城。站在东城残破的城楼上,段德操远眺西城紧闭的城门,对副将沉声道:\"梁师都退守西城,已是强弩之末。传令各营,准备总攻!\"
然而就在唐军即将攻陷西城的紧要关头,北方的地平线上突然扬起漫天烟尘——突厥援军如黑云压境般汹涌而来。探马接连驰报突厥骑兵的数量远超预期,段德操不得不暂缓攻城,急报长安请示。
李渊审时度势,深知此时与突厥主力决战并非良机,遂下诏命段德操暂缓攻势,整军撤回。这道诏令让许多浴血奋战的将士扼腕叹息,却体现了李渊作为战略家的深远考量——在天下未定的格局下,有时暂时的退让是为了更长远的进取。
当三路战报相继呈递至河北前线李世民的案头,这位年轻的统帅深刻体会到父亲李渊的执政智慧:在河北要坚决复仇,在东南需速战速决,在西北则要审时度势。每一个决策背后,都是对全局的精准把握。而这些遍布大唐疆域的战事,正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预示着这个新生王朝即将迎来它真正的辉煌。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明日首更,不见不散!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大唐凌烟志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