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原通过高倍率望远镜,可以清晰地看到博物馆侧门区域的车流和偶尔走到露台透气宾客的身影。
耳麦中传来不同频道简洁而低沉的汇报声,他遥控指挥着这场多线并行的“龙爪”行动。
最重要的指令,正发往长岛:
“‘青龙’呼叫‘影武者’…确认目标已进入预定交接位置…按计划执行最终阶段…完毕。”
长岛,LINK SAFE研发中心,深夜。
园区内一片寂静,只有少数几个实验室还亮着灯。在核心实验楼内,一场精心策划的“交易”正在上演。
韩裔助理“林”博士,在经过长达数月的潜伏、小心翼翼的数据搜集和加密传输后,此刻内心充满了即将完成任务的激动与解脱感。
他按照指令,将最后一份、也是他认为最核心的Fireblast-Ex Gel技术数据,存储在一个特制的加密硬盘中。
在约定的时间,他避开监控死角,来到地下一层一个偏僻的杂物间。
那里,一个穿着保洁公司制服、推着清洁车的男子正在等待。
此人正是小野寺信,日本极端鹰派人物小野寺贞义的儿子,一个被灌输了极端民族主义思想、将“为国献身”视为最高荣誉的狂热分子。
两人没有多余的交流,“林”博士迅速将硬盘塞进清洁车的一个隐秘夹层中。
小野寺信面无表情地点点头,推车准备离开。
然而,就在他转身的瞬间,杂物间的门被猛地撞开!数名身穿FbI防弹背心、手持武器的特工如同神兵天降,瞬间涌入,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了他。
“FbI!不许动!举起手来!”
几乎同时,外面走廊也传来了急促的脚步声和呵斥声,显然整个区域已被彻底包围。
“林”博士脸色瞬间惨白,身体僵直,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惊恐和绝望,他长达数月的潜伏和精心策划,在最后一刻功亏一篑。
而小野寺信,在被按倒在地、戴上手铐的整个过程中,脸上却没有任何意外的表情,甚至嘴角还勾起一丝几不可察的、近乎诡异的平静弧度。
他似乎早已料到这可能是一个陷阱,或者说,他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他的任务或许是交接,或许是故意暴露以吸引注意力,为另一条线上的行动创造机会。
他的被捕,本身可能就是计划的一部分。
这次由安东的“渡鸦”小队成员混编入FbI突击队实施的抓捕行动,人赃并获,看似圆满成功。
“林”博士和小野寺信被迅速押上等候在外的车辆,秘密带走。
然而,无论是博物馆内看似平静的林恩,还是楼顶上遥控指挥的石原浩司,心里都清楚——长岛实验室的这场“人赃并获”,仅仅只是今晚这场生死博弈的开胃菜。
真正的风暴中心,依然聚集在那座被奢华与脚手架共同包裹的艺术圣殿周围。
所有真正的精锐力量,都已秘密集结在博物馆周边的阴影之中,张网以待,等待着那条最大的“鱼”,做出最后的、也是最疯狂的挣扎。
大都会博物馆外,那处隐蔽的观察点。
石原浩司的耳机里,传来了长岛实验室行动组被捕的加密讯号。
他的脸上没有任何波澜,甚至连眼神都没有一丝闪烁,仿佛收到的只是一条无关紧要的日常汇报。
小野寺信的落网,非但没有让他感到意外,反而在他冰冷的心湖中激起一丝计划得逞的残酷涟漪。
这,正是他声东击西之计的核心一环。
石原从一开始就敏锐地嗅到了陷阱的气息。他根本不相信在对方严密的监控下,“林”能够如此顺利地将核心数据带出并完成交接。
但他决定将计就计。他冷酷地将“林”博士和小野寺信作为注定要牺牲的“明饵”,派往长岛那个显而易见的陷阱。
他们的任务,本就是吸引FbI、NYpd以及林恩安保团队绝大部分的注意力,制造出“威胁已被清除”的假象。
而他真正的杀招——那支代号“意外”的行动小组,早已如同幽灵般,渗透到了大都会博物馆周围,目标直指林恩本人。
石原精准地预判了人类的心理:在得知“内鬼”被擒、危机解除后,即便是最警惕的人,精神也会在瞬间产生一丝不易察觉的松懈。
而这稍纵即逝的松懈,便是发动致命一击的最佳时机。
通过连日缜密的侦察,石原团队发现了一个绝佳的“意外”发生地点——林恩进出博物馆所经过的侧门旁边,恰好是博物馆布杂艺术风格(beaux-Arts)主立面的外墙维修区。
巨大的金属脚手架和绿色的防护网如同巨兽的骨架,将部分建筑立面包裹起来,这在纽约街头司空见惯,毫不引人注目。
大都会博物馆这座艺术圣殿,其核心建筑宏伟、对称,装饰极尽奢华,大量使用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石材。
但近一个世纪的岁月侵蚀、酸雨污染和纽约剧烈的冻融循环,使得这些石材表面出现了黑壳、污损,甚至内部产生了细微的裂缝和剥落。
此次翻修的一项重要工程,就是对这些石材进行精细的清洗、加固,甚至替换严重损坏的部分。
这是一个极其专业、耗时且昂贵的工程,涉及激光清洗、微颗粒喷射、化学敷剂、裂缝注浆,以及从原产地寻找匹配石料由资深石匠手工雕刻替换。
今天下午,就在晚宴开始前数小时,两名身着纽约市楼宇局标准制式反光背心、头戴白色安全帽、胸前挂着伪造但足以乱真证件牌的“安全稽查员”,出现在博物馆侧门的脚手架区域。
他们手持写字板,表情严肃,举止专业。
工地上忙碌的工头看到他们,并未起疑。
这种临时性的安全抽查在纽约很常见。
其中一名“稽查员”用带着布鲁克林口音的英语,例行公事地询问了工程进度、安全措施,并指出几处他们认为“可能存在隐患”的地方,要求加强警示标志。
另一人则拿着相机,四处拍照“留存证据”。
他们的表演天衣无缝,态度强硬又不失专业,完全唬住了这些普通的建筑工人。
工头甚至有些紧张地跟在他们身边,解释着各项安全规程。
两人已借着施工的掩护,对脚手架结构、视线角度以及安保巡逻规律完成了最后的勘查。
他们甚至用与目标石块重量、体积相仿的替代品,进行了数次模拟坠落轨迹测试,以确保万无一失。
行动方案和触发时机已被精确到分秒,唯一需要的,就是石原的最后指令。
喜欢纽约1990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纽约1990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