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大吴通鉴?谢渊列传》载:“德佑初,谢渊任山西边卫总兵官,辖三关九隘,戍边凡五载。时边军粮饷调度多为奸吏所困,克扣成风,御寒物资常不及额。渊察其弊,力主清查,却遭户边勾结阻挠。岁末大雪封山,三关哨所粮尽衣单,士卒冻饿濒死,渊弃文书往复之繁,携亲信五人,冒雪亲赴前线,踏冰履雪七日,送达粮草棉衣,边地士卒感其恩,百姓怀其德,为立生祠于雁门关下。及渊蒙冤入南宫囚室,边地军民闻讯,多有泣血者。”
史评:《通鉴考异》曰:“谢渊戍边之难,非独在北元之扰,更在内部之蠹。太祖萧武设边军制度,置户部掌粮饷,兵部掌军政,玄夜卫北司掌监察,本欲三权相制,防杜弊端。然德佑年间,官官相护已成积习,粮饷克扣之事屡有发生,监察形同虚设。渊之冒雪送粮,是护边军之根本;今渊困寒狱,梦忆戍边,非怀旧之乐,实乃以昔时之坚守,明今日之清白也。梦中雪路,是忠勇之路;梦中士卒,是社稷之基;梦中百姓,是公道之证。纵使伪证污名,强权压身,然渊之赤心,已刻于边山雪石,铭于军民肺腑,非人力所能灭。”
白头吟?雪夜守边歌
雪压昆仑万仞青,白头孤剑赴边庭。
冰横瀚海三关断,风卷狂沙九塞冥。
敢逆穹苍担浩气,愿携孤胆破寒冥。
醉来长啸惊星月,醒后犹思卫汉宁。
囚室的寒意如附骨之疽,深夜里愈发刺骨。我靠着冰冷的石墙,单薄的囚服根本抵挡不住墙角冰棱散发的寒气,脚踝上的铁链被冻得冰凉,每一次细微挪动,都发出 “铮然” 的脆响,在空旷的囚室里荡开回音,又渐渐消散在漫天风雪中。
饥寒交迫间,意识渐渐模糊,眼前的雪花仿佛化作了北境漫天飞絮,忽远忽近,飘忽不定。倦意如潮水般涌来,我合上古涩的眼皮,干裂的嘴唇微微翕动,那些尘封的戍边岁月,竟如潮水般涌入脑海 —— 恍惚间,我似是坠入了一场沉酣的梦境,风雪更烈,却也更真切。
梦中的我,恰是弱冠刚过、初任山西边卫参将的年纪。一身玄色劲装衬得身姿挺拔,腰束玉带,佩着太祖御赐的七星剑,剑穗在风雪中轻轻晃动。那时的我,眼里还没有历经世事的沧桑,只有一股子不服输的锐气,仿佛凭着一腔热血,就能守住这万里边防线。
周遭的光影有些恍惚,像是蒙着一层薄纱,我站在山西边卫的偏帐前,帐外雪如鹅毛,狂风呼啸,卷起的积雪打在帐帘上 “哗哗” 作响,声音既清晰又遥远,像是从另一个时空传来。帐内,灯火通明,墙上悬挂的《山西边卫布防图》墨迹如新,图上密密麻麻的红点,标记着每一处哨所的位置,伸手去触,指尖却只碰到一片冰凉的虚空,才惊觉这不过是梦影。
可那份年轻气盛的豪情,却真实得仿佛就在昨日 —— 那时的我,总觉得守边是天大的荣耀,只要身先士卒,就能让弟兄们信服,就能让北元铁骑不敢越雷池一步。
“大人!紧急军情!” 一声急促的呼喊刺破风雪,恍惚间,一名斥候身披厚厚的积雪,跌撞着闯入帐中。他的身影有些模糊,铠甲上的冰碴簌簌掉落,脸上满是焦急之色,单膝跪地时,双手高举的军报仿佛在光影中晃动。
我心中猛地一沉,快步上前接过军报。纸张被雪水浸透,字迹却依旧清晰,上面密密麻麻写着:三关哨所大雪封山已逾三日,粮草耗尽,御寒棉衣短缺大半,十七名士卒冻伤,三名重伤昏迷。指尖攥紧军报,指节因用力而发白,那些士卒冻得发紫的脸庞、干裂的嘴唇,竟清晰得如同就在眼前 —— 他们是我麾下的弟兄,是跟着我戍边的手足,我还记得其中一个叫小石头的年轻士卒,刚入伍时才十五岁,眉眼间还带着稚气,如今却可能已冻得奄奄一息。北境是大吴的门户,他们是门户上的铁钉,若任由他们冻饿而死,北元铁骑趁虚而入,山西危矣,大吴危矣!
恍惚间,我似是又看到了帐案上的粮饷拨付卷宗,上面赫然写着 “本月粮饷、棉衣已于初三拨付,初六抵达边卫”。可如今已是月中,物资却迟迟未到,其中定有蹊跷。我伸手去翻卷宗后的接收回执,签字模糊不清,印章也与边卫接收官的印鉴不符,指尖划过纸面,只觉得一阵冰凉,心中已然明了:这回执是伪造的,粮饷定是在途中被克扣了!那时的我,年少气盛,哪里容得下这等龌龊事?只觉得一股怒火从胸腔里喷涌而出,恨不能立刻将那些中饱私囊的蛀虫揪出来,碎尸万段。
“备马!” 我几乎是脱口而出,声音在梦中竟带着几分急切的回响。“挑选五名精壮亲兵,带上足够的粮草、棉衣、炭火和药品,随我亲自前往三关哨所!”
恍惚间,似有老军劝阻的声音传来,模糊不清,像是隔着一层厚厚的雪幕:“大人,您是参将,千金之躯,何必亲往?风雪正紧,山路险峻,恐有不测!不如派副将前往便是。” 可我已然转身,抓起帐外的披风裹在身上 —— 那披风是母亲亲手缝制的,里面絮了厚厚的羊绒,带着家的暖意,是我赴任时母亲千叮万嘱让我带的,说北境寒冷,莫要冻着。那时的我,总觉得母亲多虑,守边的男儿,哪能怕这点风雪?如今想来,那份暖意,竟是我年少时最坚实的后盾。
“我是他们的长官,弟兄们在前线冻饿,我岂能安居后方?” 我甩开劝阻的手,声音掷地有声,“身为将官,若不能与士卒同甘共苦,何以服众?这点风雪,这点风险,又算得了什么?” 那时的我,不懂官场的弯弯绕绕,只知道 “将心比心” 四个字 —— 弟兄们肯为我卖命,我便不能负了他们。
梦境中的风雪愈发猛烈,天地间一片白茫茫,我翻身上马,五名亲兵紧随其后,毅然踏入了漫天风雪。马蹄踏在积雪上,发出 “咯吱” 的声响,既清晰又虚幻,仿佛每一步都踏在记忆与现实的交界。我走在最前面,手中紧握缰绳,目光警惕地观察着前方的路况,风雪打在脸上,如刀割般疼,却又带着几分不真实的恍惚,像是隔着一层薄冰触摸寒冷。年少的我,只觉得这风雪是对我的考验,只要闯过去,就能证明自己,就能守住弟兄们,那份热血沸腾的感觉,如今想来,依旧让人动容。
雪深及膝,马蹄深陷雪中,每一步都要耗费极大的力气。我的靴底早已被积雪浸透,冰冷的雪水顺着裤管往上钻,冻得双腿发麻,可这寒意却又有些恍惚,时而刺骨,时而又仿佛被一股暖流驱散 —— 那是年少时的热血,是对弟兄们的牵挂,支撑着我一步步往前走。我咬牙坚持,时不时回头高声鼓励亲兵:“再加把劲!早一刻到,士兵们便少受一刻罪!”
恍惚间,山路忽远忽近,有些路段清晰得能看到积雪下的碎石,有些路段却模糊一片,像是被风雪揉成了一团。一名亲兵冻得浑身发抖,牙齿打颤,声音带着哭腔:“大人,我们…… 我们还要继续往前走吗?这样下去,我们可能还没到哨所,就先冻僵了。”
我勒住马缰,翻身下马,从怀中掏出一壶烈酒递给亲兵。酒壶是父亲留下的,黄铜打造,带着岁月的包浆,仰头喝下一口,辛辣的酒液顺着喉咙滑下,暖意瞬间扩散开来,却又带着几分虚幻的灼热。“喝一口,暖暖身子。” 我拍了拍他的肩膀,“弟兄们在哨所里没有棉衣,没有炭火,啃的是冻硬的干粮,喝的是雪水,他们都能坚持,我们这点苦,算得了什么?” 那时的我,总把 “坚持” 二字挂在嘴边,却不知这两个字背后,是多少弟兄的忍饥挨饿,是多少家庭的牵肠挂肚。
我解下自己的披风,披在另一名冻伤的亲兵身上,转身继续前行。风雪中,我的身影似乎与记忆中的自己重叠,那些曾经的艰辛与执着,在梦境中愈发清晰。我记得那时的我,脚底板磨出了血泡,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疼,却依旧咬着牙往前走;我记得那时的我,饿了就啃一口冻硬的干粮,渴了就抓一把雪塞进嘴里,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 快点到哨所,快点让弟兄们吃上热饭,穿上暖衣。我知道,哨所里的弟兄们还在等我,他们信任我,我不能让他们失望,哪怕这只是一场梦,我也要走到他们身边。
不知走了多久,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风雪却依旧没有停歇。就在众人几乎绝望之时,远处终于出现了一丝微弱的火光,忽明忽暗,像是风中摇曳的烛火。“是哨所的篝火!” 一名亲兵兴奋地喊道,声音在风雪中有些飘忽。
我心中一喜,连忙加快脚步。随着距离越来越近,哨所的轮廓渐渐清晰,却依旧带着几分梦幻的模糊 —— 那是一座简陋的石砌哨所,屋顶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几顶破旧的帐篷搭在周围,篝火的光芒从帐篷缝隙中透出来,微弱却温暖。
当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抵达时,守哨的士卒们正蜷缩在帐篷里,身上裹着单薄的旧衣,有的甚至把茅草塞进衣服里御寒。他们的面容有些模糊,像是蒙着一层雾霭,可看到我冒着大雪前来,一个个先是惊愕,随即热泪盈眶,纷纷挣扎着跪倒在地:“大人!您怎么来了?” 小石头也在其中,他的脸颊冻得发紫,双手红肿,却依旧努力挺直腰板,眼神里满是崇敬。
我连忙扶起他们,声音带着一丝沙哑却满是暖意:“让弟兄们受苦了。” 伸手去触他们的肩膀,只觉得一片冰凉,那触感真实得让人心疼。我当即下令分发粮草和棉衣,亲兵们解开行囊,热气腾腾的干粮、厚实的棉衣、温暖的炭火一一送到士卒手中。小石头接过一件棉衣,小心翼翼地穿上,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那笑容纯粹而真挚,像是雪地里绽放的梅花。看着他们狼吞虎咽地吃着热干粮,围在炭火旁取暖,冻得发紫的脸上渐渐有了血色,我心中涌起一阵欣慰,恍惚间,竟分不清这是梦还是现实。那时的我,只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只要弟兄们安好,只要边防线稳固,我受再多的罪也心甘情愿。
夜晚,我与士卒们围在篝火旁烤火取暖。炭火噼啪作响,火星四溅,映得每个人脸上都红彤彤的,光影晃动间,他们的面容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像是水中的倒影。我拉着他们的手,促膝长谈,仔细询问边防的布防、北元的动向,还有他们在守边过程中遇到的难处。
“大人,北元骑兵近来时常在边境游荡,伺机骚扰,我们的哨所防御工事太过简陋,很难抵挡他们的突袭。” 一名老兵的声音传来,既清晰又遥远,带着几分沙哑。他叫老陈,是哨所里资历最老的士卒,参加过多次战斗,身上带着好几处伤疤。
我点了点头,伸手去摸案上的纸笔,指尖却只碰到一片虚空,恍惚间,纸笔又出现在手中,我认真地记录下来:“你说得对,防御工事必须加固。回去后,我会立刻上书朝廷,请求拨款修缮哨所,增设鹿角和壕沟,让北元骑兵无缝可钻。” 那时的我,总觉得只要朝廷批准,事情就能办成,却不知官场的盘根错节,那些看似简单的请求,背后要经历多少推诿与阻挠。
“大人,我们的弓箭射程太短,北元骑兵的弓箭比我们的远,每次交锋,我们都吃亏。” 小石头说道,他的身影在火光中有些飘忽,像是随时会消散。他眼中带着一丝不甘,也带着一丝期盼,希望我能为他们争取到更好的装备。
我心中一喜,拍了拍他的肩膀:“这个建议很好!我会与工部联系,争取尽快为你们配备新的强弓,再请工匠教你们制作火箭,保证让北元骑兵吃大亏!” 我说得斩钉截铁,心中满是豪情,那时的我,坚信自己有能力为弟兄们争取到一切,坚信只要上下一心,就能守住这万里边防线。
士卒们纷纷畅所欲言,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想法:有的建议在山口设置陷阱,有的建议加强烽火台的联络,有的建议组织士卒开垦荒地,实现粮草自给。他们的声音在风雪中交织,既真实又虚幻,我一一应承下来,拍着胸脯承诺:“你们说的这些,我回去后都会一一落实。守边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是我们所有人的事,你们的建议,比黄金还珍贵。” 恍惚间,篝火的暖意包裹着我,与士卒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竟让我暂时忘却了囚室的寒冷与屈辱,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热血沸腾的年纪,与弟兄们并肩作战,守护着共同的家园。
返程途中,路过一个偏远的村庄。村庄不大,几十户人家散落在雪地中,像是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带着几分梦幻的诗意。得知我是为边防守士卒送物资的参将,村民们纷纷从家里跑出来,围在道路两旁,他们的身影有些模糊,却带着淳朴的暖意。
一位白发老丈拄着拐杖,领着几名村民,捧着刚蒸好的窝头、自家腌制的咸菜和一捆捆炭火,走到我面前。他的面容在风雪中有些看不清,却能感受到他眼中的真诚,深深鞠了一躬:“谢大人,您辛苦了!守边的士卒们保护我们不受北元铁骑侵扰,让我们能安稳种地、过日子,我们也该为他们做点什么。” 他的声音带着几分苍老,却充满了感激。
我连忙扶起他,指尖触到他粗糙的手掌,带着泥土的温度和岁月的沧桑,真实得惊人。“老丈,不必如此。守护百姓是我们军人的职责,这些东西,你们留着自己用吧。” 那时的我,脸皮还薄,面对百姓的感谢,竟有些手足无措。
“谢大人,您就收下吧。” 老丈坚持道,声音带着几分执拗,“我们家里虽然不富裕,但这些窝头和咸菜还是有的。您要是不收,就是看不起我们庄稼人。” 他身后的村民们也纷纷附和,有的把怀里的鸡蛋塞给亲兵,有的把自家织的粗布递过来,眼神里满是期盼。
我看着他们手中捧着的食物和炭火,感受着那份沉甸甸的心意,眼眶瞬间湿润了。恍惚间,我似是又感受到了那份久违的温暖 —— 那是百姓对军人的信任,是鱼水情深的见证。我想起自己赴任时,母亲曾说:“为官者,当以民为天,百姓过得好,国家才能安稳。” 那时的我,似懂非懂,如今在梦中重温,才真正明白其中的深意。这份温暖,比炭火更能暖人心,比任何功名都更珍贵。我不再推辞,让亲兵收下礼物,郑重地说道:“老丈,各位乡亲,谢谢你们!我一定会把你们的心意带给士卒们,让他们知道,他们的付出,百姓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村民们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们的身影在风雪中渐渐模糊,像是融入了漫天飞絮。我翻身上马,向他们挥手告别,走出很远,回头望去,他们仍站在村口,身影如剪影般,定格在风雪中。那时的我,心中满是感动与自豪,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为了这些淳朴的百姓,为了这片土地的安宁,就算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铮 ——” 脚踝上的铁链突然晃动,发出一声清脆的声响,如惊雷般刺破了梦境。
我猛地睁开眼,梦中的温暖与热闹瞬间消散,眼前依旧是南宫囚室斑驳的墙壁,飘落的雪花透过破损的窗棂,落在我的囚服上,冰冷刺骨。脚踝上的铁链依旧沉重,提醒着我如今的境遇。
我抬手抹了抹眼角,竟真的有泪痕。梦中那些冒雪巡边的日子,那些与士卒们同甘共苦的时光,那些百姓们淳朴的善意,如同烙印般刻在心底,温暖而清晰,却又带着几分梦幻的恍惚,分不清是记忆还是幻觉。
原来,那只是一场梦。我心中涌起一阵失落,却又很快恢复平静。梦中的粮饷克扣,与如今自己遭受的诬陷,何其相似?都是奸佞作祟,都是用虚假的罪名,想要置我于死地。可梦中的我,有士卒的支持,有百姓的爱戴,有查明真相的决心;如今的我,身陷囹圄,受尽屈辱,却依旧坚守着那份初心。
纵使世事变迁,蒙冤受辱,我谢渊此生,能为百姓谋福,能与士卒同心守边,能为国家鞠躬尽瘁,便已无怨无悔。那些梦中的真情与善意,是我此生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我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的力量源泉。
我靠着冰冷的墙壁,闭上眼睛,脑海中再次浮现出梦境中的画面,依旧带着几分恍惚的梦幻感。我想起自己刚任山西边卫总兵官时的豪情壮志,想起冒雪送粮时的艰辛,想起与士卒们共商边防时的热烈,想起百姓们赠送礼物时的淳朴。
这一切,都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日。我从未做错什么,清查粮饷克扣,是为了士卒的安危;冒雪送粮,是为了履行守将的职责;与士卒同甘共苦,是为了凝聚人心,共同守护北境。可如今,我却被奸佞罗织罪名,打入囚室,受尽了屈辱。
徐靖、石崇之流,你们可以囚禁我的身躯,可以捏造我的罪名,可以夺走我的性命,但你们永远无法磨灭我心中的忠诚与清白,永远无法抹去我为国家、为百姓所做的一切。恍惚间,梦中士卒们坚毅的脸庞、百姓们淳朴的笑容,与眼前的风雪重叠,竟让我生出几分错觉,仿佛自己仍在北境的雪路上,朝着哨所的方向前行。
囚室的寒冷愈发刺骨,我却依旧脊背挺直。我知道,奸佞们想要的,是我认罪伏法,是我身败名裂。可他们绝不会如他们所愿。
我谢渊一生,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地,对得起陛下的信任,对得起百姓的期盼,从未做过任何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的事。通敌谋逆、私挪军需、结党营私,这些罪名,都是奸佞们捏造的,是对我最大的污蔑。
恍惚间,梦中收集的证据、士卒和百姓的证词,清晰地浮现在脑海,那些真实的场景与如今的困境交织,让我愈发坚定:真相总有一天会大白于天下,奸佞们的罪行总有一天会被揭露,我的冤屈总有一天会被洗刷。
我望着窗外的大雪,嘴角缓缓勾起一抹浅笑。雪花漫天飞舞,仿佛要将整个世界都覆盖,却掩盖不了我心中的赤诚与坚定。纵使身陷囹圄,纵使前路漫漫,我也会坚守自己的清白,坚守自己的初心,与奸佞们抗争到底。
我再次睁开眼,目光透过破损的窗棂,望向远方。恍惚间,我似是又看到了北境的雪山,看到了哨所的篝火,看到了士卒们坚毅的脸庞,看到了百姓们淳朴的笑容。那些画面既真实又虚幻,像是一场永远醒不来的梦。
总有一天,我会走出这座囚室,再次回到北境,与士卒们一起守护边防线;总有一天,我会揭穿奸佞们的阴谋,让他们受到应有的惩罚;总有一天,我会让天下人都知道,我谢渊是清白的,是忠诚的。
心中的期盼如星火般燃烧,驱散了些许寒意。囚室的寒冷、铁链的沉重、饥寒的折磨,都无法摧毁我的意志,无法动摇我的信念。恍惚间,我似是又感受到了梦中篝火的温暖,听到了士卒们的欢声笑语,那些温暖的记忆,支撑着我在困境中不断前行。
我坚信,昭雪的那一天,终会到来。就像北境的风雪终会停歇,春天终会降临,公道与正义,也终将照亮这片被阴霾笼罩的土地。
片尾
寒狱惊梦,雪路初心。我困于南宫囚室的寒夜,魂梦却重归山西戍边的岁月 —— 那雪粒割面的艰辛、篝火旁同袍相偎的暖意、百姓递来窝头时掌心的烟火气,虚实交织,似幻还真。梦中的每一幕都刻骨铭心:踏冰开路时靴底的刺骨寒凉,分发棉衣时士卒眼中的光亮,老丈躬身赠粮时鬓边的霜花,这些细碎而滚烫的瞬间,化作蒙冤岁月里最坚实的慰藉,熨帖着囚室的冷寂与屈辱。
梦境里的赤诚与现实中的困顿相互映照,反倒让我心中的信念愈发笃定。纵使奸佞当道、强权压顶,纵使铁链锁身、污名加身,我亦不会背弃清白,不会忘却初心。戍边岁月里攒下的民心所向、同袍相托,那些暗夜里涌动的正义微光,那些未曾磨灭的忠良之念,都是我挺过绝境、静待昭雪的底气。我深知,公道从不会被永久遮蔽,民心从来都能辨清忠奸。
北境的寒雪终有消融之日,囚室的黑暗难挡破晓之光。我之忠诚、我之清白,终将如北境矗立的雪山,经霜历雪而更显澄澈;我之坚守、我之初心,终将如当年哨所的篝火,在风雨中始终不灭。而梦中那些滚烫的温暖、不屈的坚守,早已化作我骨血中的力量,照亮这漫漫囚途,直待昭雪之日,光照四方,还天下一个清明。
卷尾
《大吴史?卷一百七十三?忠烈传?谢渊附》注引《诏狱秘档?谢渊自述残卷》,德佑三年冬月录于南宫囚室,系谢渊蒙冤后自述其生平信念之文,为玄夜卫北司存档,后入国史馆藏。
太祖萧武定鼎,颁《大吴官箴》,明 “守边卫国” 为立国之基,“忠勇廉明” 为为官之道,此八字箴言,渊自束发受书便铭记于心,及任官以来,躬身践行不敢有违。
德佑初,渊任山西边卫总兵官,辖三关九隘。时北境大雪封山,三关哨所粮饷断绝,御寒物资匮乏,十七名士卒冻伤,三名重伤濒死。按《大吴边军制度》,边军粮饷由户部按月拨付,兵部复核,然是年粮饷为奸吏克扣,回执伪造,印鉴不符。渊不忍士卒冻饿,遂弃文书往复之繁,遴选精壮亲兵五人,携粮草、棉衣、炭火及药品,冒雪亲赴前线。雪深及膝,山路险峻,渊解己之披风赠冻伤亲兵,赤脚踏冰开路,凡七日方抵哨所,尽数分发物资,与士卒围篝火而居,同食热干粮,共议边防诸事。
渊在边五年,与士卒同甘共苦,哨所防御工事简陋,则上书请修;弓箭射程不足,则求调工部新制强弓;士卒有疾,则亲为诊治;百姓受北元侵扰,则率军驰援。途经偏远村落,村民感士卒守边之劳,献窝头、咸菜、炭火,渊悉数收下转赠士卒,曰 “百姓之心,重于金石”。其行事皆载于《山西边卫志?军政卷》,边地军民为立生祠于雁门关下,岁时祭祀,此皆渊体恤士卒、护佑百姓之明证,亦为 “忠勇廉明” 之实据。
渊之所以身陷囹圄而不改其志,遭奸佞构陷而仍抱希望,盖因顺民心、守公道之故。
《大吴律?名例律》载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渊戍边之时,深知此理。士卒戍边守土,抛家舍业,其疾苦当恤;百姓耕织为生,惧外敌侵扰,其安宁当护。渊清查粮饷克扣,是为士卒争公道;修缮哨所、增配装备,是为边民护安宁。故士卒愿为渊效死,百姓愿为渊捐资,及渊蒙冤入狱,晋地百姓罢市三日,遥祭泣拜,边地士卒多有泣血请命者,此民心所向,非人力所能强也。
公道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渊任官以来,凡所行事,皆以国家百姓为念,无一丝一毫私念。任山西巡抚时,清查赈灾粮款,罢黜贪官;任兵部尚书时,整顿军纪,加强边防;兼御史大夫时,弹劾奸佞,整肃吏治。所行之事,皆有卷宗可查,有百姓可证。今徐靖、石崇等罗织 “通敌谋逆”“私挪军需”“结党营私” 等罪名,皆无实证,唯伪造之密信、篡改之账目、逼供之供词而已,此等伪证,岂能掩天下之目?
渊自初任山西边卫参将,至迁山西边卫总兵官,后擢太保兼兵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历官二十余载,职位屡迁,初心未改,始终以 “忠君爱国、护民安邦” 为己任。
任边卫参将时,年少气盛,唯知身先士卒,守好边防线;任总兵官时,深知责任重大,既护士卒,又安百姓;入掌兵部、兼领御史台,则以整顿朝政、肃清奸佞为要。虽身处封建官场,见惯耽于享乐、避危趋安之辈,然渊自守清操,不与奸佞同流合污。按《大吴官制》,六部尚书、御史大夫皆有监察弹劾之权,渊屡劾户部侍郎陈忠、镇刑司提督魏进忠等克扣粮饷、结党营私之罪,虽遭阻挠而不避,此皆初心使然。
身陷囚室以来,脚踝铁链冰冷刺骨,囚服单薄难御严寒,然渊脊背挺直,信念未摇。盖因初心为勇气之源,遇风雪而不馁;初心为底气所在,遭威胁而不惧;初心为精神支柱,陷囹圄而不屈。渊以一生践行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非独为己立身,亦为后世为官者立范。
渊之蒙冤,非因己之过,实因奸佞当道,祸国殃民之故。
徐靖、石崇、魏进忠之流,身居要职,不思报国,反结党营私,败坏官场风气。魏进忠为镇刑司提督,包庇亲信陈忠克扣边军粮饷,中饱私囊;徐靖掌诏狱署,制造冤狱,诬陷忠良;石崇任总务府总长,滥用职权,鱼肉百姓。此辈所作所为,皆载于玄夜卫北司密探所录《奸佞罪状档》:构陷渊通敌,实则欲除异己;污蔑渊私挪军需,实则自身克扣成性;诋毁渊结党,实则自身党羽遍布朝野。
历览前朝史事,东汉党锢之祸、唐末宦官专权、南宋奸臣误国,皆因奸佞当道而起,终致朝政混乱,民怨沸腾,王朝覆灭。今大吴之危,不在北境之敌,而在朝内之奸佞。《大吴通鉴?史论》曰 “奸佞不除,国无宁日”,渊之蒙冤,不过是奸佞祸国之冰山一角,若不除此辈,大吴江山危矣。
渊虽暂时蒙冤,身陷囹圄,然坚信正义虽迟,终将到来。
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素怀忠直,已暗中收集徐靖、石崇等奸佞罪证,包括伪造密信之笔迹、篡改账目的痕迹、逼供之证词;内阁首辅刘玄,老成持重,暗中保护未被牵连之忠良,为反击保留力量;边地士卒、晋地百姓,铭记渊之功绩,盼渊昭雪之日。此等力量,皆为正义之助,虽暂为奸佞压制,然民心不可违,公道不可灭,奸佞之罪证终将公之于众,其恶行终将受到严惩。
渊之自述,非为自辩邀功,实为记录史实,留存证据。所述戍边之事,有《山西边卫志》《大吴边军粮饷档》佐证;所述奸佞之罪,有玄夜卫密探记录、受害士卒证词为凭;所述民心所向,有晋地罢市、边民立祠之事可考。此自述残卷,为考证明德佑年间朝政、边军制度、忠奸之争及民心向背提供重要一手资料,亦为后世传承忠勇、正义、为民之精神,提供历史镜鉴。
愿后人以史为鉴,汲取教训,坚守初心,牢记使命,肃清奸佞,护国安民,此渊之所愿,亦为天下百姓之所盼也。
本残卷为宣纸手书,共七页,字迹因囚室潮湿略有模糊,然核心内容可辨,与《大吴史?谢渊传》《山西边卫志》《玄夜卫北司档案》等史料相互印证,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文中提及的 “三关哨所”“雁门关生祠”“户部粮饷档” 等,皆为德佑年间实有之事,可通过《大吴地理志》《大吴祠祀志》《户部存档》等交叉考证。
所述官制、律法条文,如《大吴官箴》《大吴边军制度》《大吴律》等,均引自《大吴会典》,与同期史料记载一致,无虚构之处。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玄桢记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