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艾米比平时更早地来到了“膳时记”新店,却发现陈厨已经在了。
他正蹲在地上,检查着几筐刚刚送达、还带着晨露的食材。
听到脚步声,陈厨抬起头,额角带着细汗,朝艾米点了点头,算是打过招呼。
“来了,丫头。过来看看。”陈厨的声音带着清晨的沙哑,却很有精神。
他面前摆着三只竹筐。
一筐是翠绿带刺、形态各异的苦瓜。
一筐是硕大、颜色青绿、散发着独特清香的荷叶。
还有一小筐是苏浩泽特意吩咐准备的去核红枣、枸杞和几味用于平衡药性的温和药材。
陈厨拿起一根苦瓜,手法熟练地掂了掂,又就着晨光仔细看了看色泽:“看好了,挑苦瓜,学问不小。要选这种纹路清晰、凸起饱满、颜色翠绿均匀的,”
他指着手中那根,“这种苦味相对纯正,回甘也好。要是颜色发黄、摸起来软塌塌的,那就是老了,苦味涩口,风味差矣。”
他又拿起一张荷叶,对着光看了看叶脉,“荷叶要选叶面完整无破损、颜色青绿、闻着有股子清甜气的,不能有枯边,也不能有水库里的水腥味。”
说完,他现场演示起来。
只见他拿起一张荷叶,手指在叶柄处巧妙一掐一旋,一整张完整的荷叶便轻松剥下,动作流畅自然。
接着,他拿起苦瓜,手起刀落,“哒哒哒”一阵轻响,苦瓜被均匀地剖开,勺子一转,白瓤尽去,随后刀光闪动,薄如蝉翼的苦瓜片便堆在了砧板上。
艾米看得眼花缭乱,心中佩服不已。
轮到她上手时,却完全是另一番光景。
荷叶在她手里像个不听话的孩子,不是撕破了边,就是扯断了梗。
苦瓜更是顽劣,刀在她手里显得格外沉重,切出的片厚薄不均,厚的像鞋底,薄的几乎透明,完全达不到要求。
汗水很快浸湿了她的额发。
陈厨在一旁抱着胳膊看着,没有催促,只是在她动作明显错误时出声纠正:“手腕发力,用手腕的巧劲,不是用胳膊的死力气。下刀要稳,靠的是手感,感觉刀的走势,不是靠眼睛死死盯着,越盯越慌。”
枯燥却至关重要的基本功训练再次开始。
艾米深吸一口气,空气中混合着苦瓜的微涩、荷叶的清芬和泥土的气息,让她浮躁的心渐渐沉静下来。
她明白,那个关于“苦尽甘来”的绝妙创意,最终需要靠这无数个精准、枯燥、重复的基础动作来实现。
好的想法与美味食物之间,隔着一道名为“基本功”的鸿沟。
下午两点,厨房度过了午市最繁忙的时段,进入短暂的休整。
第一次新品正式试制,在厨房一角专门清理出的区域进行。
苏浩泽提前安排好了工作,亲自坐镇。
陈厨主理,艾米被允许在旁观察学习,并负责一些辅助工作。
清洗荷叶、将预处理好的苦瓜片按厚薄大致分类、记录每次试验的参数。
厨房里,各种食材的气息更加浓郁。
老鸭焯水后的肉香、薏米浸泡后的谷物香、冬瓜的清淡、药材的微苦,与苦瓜荷叶的清新气息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奇妙又复杂的味道。
苦瓜处理是首要难关。
盐渍冰镇的时间需要精确到分钟。
时间短了,苦味残留过多,入口冲击力太强;时间长了,苦瓜失去爽脆口感,变得软烂,营养风味也流失严重。
艾米负责记录每次试验的盐分浓度、冰镇时间和试吃后的口感反馈。
包括苦涩度、爽脆度、回甘度,工作繁琐细致,不容有错。
荷叶香气如何完美融入是关键。
荷叶包裹鸡片和苦瓜的松紧度大有讲究。
太紧,蒸汽难以渗透,食材不易熟。
太松,香气逸散,风味不足。
蒸制时的火候更是关键:火候过大过急,荷叶容易蒸烂,清香变为闷熟的草腥味;火候太小,香气激发不足,荷叶如同虚设。
鸡肉的嫩滑度是口感的保障。
鸡片的腌制配方比例需要反复调试,蒸制时间要精确到秒,多一分则老,少一分则生。
前几次试做,结果都不尽如人意。
不是苦瓜的苦味抢了所有风头,就是荷叶香气似有若无,或者鸡肉口感发柴。
看着辛辛苦苦处理好的食材变成不合格的“试验品”被倒掉,艾米心疼不已,也深刻体会到华国人所说的“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真正含义。
苏浩泽每次都会亲自品尝失败的成品,仔细分析问题所在,与陈厨低声交流,然后果断下令。
“调整盐渍时间,减少三十秒。”
“荷叶包裹再松半指。”
“下一锅,火候降低一成,时间延长一分钟。”
他的冷静和精准判断,让艾米大为震撼。
荷叶冬瓜薏米老鸭汤的挑战同样不小。
荷叶入汤的时机和方式是难点。
是开始时就和冬瓜薏米老鸭一同下锅,慢火煲出香气?
还是中途放入,短暂煲煮?亦或是出锅前放入,像泡茶一样“沏”出清香?
每种方式带来的风味层次截然不同。
需要反复尝试,找到既能提取荷叶清香,又不让汤色发暗、味道发涩的最佳平衡点。
老鸭的处理是汤品醇厚的基础。
焯水要彻底,去除血水和腥味。
煲煮要足时,使鸭肉酥烂而不散,鸭香溶入汤中,汤色清澈不浑浊。
在一次关于“如何稳定控制苦瓜苦味”的讨论中,大家纠结于盐渍时间是否要因批次不同而微调。
艾米翻看着自己这些天记录得密密麻麻的本子,上面详细记载了每一批苦瓜的产地、外观、处理参数和最终口感。
突然,她想起陈厨第一天早上说的“纹路清晰的苦瓜苦味纯正回甘好”。
她鼓起勇气,指着本子上的记录,小声但清晰地说:“陈师傅,苏总,我记录时好像发现一个规律……纹路特别清晰、凸起饱满、捏起来硬实的那几批苦瓜,就算用同样的时间和盐度处理,最后的苦涩感好像也稍微柔和一些,回甘也更明显一点。
这是不是跟苦瓜的品种或者采摘时的新鲜度有关系?我们以后选料的时候,是不是可以特别注意一下这个?”
这个发现非常细微,源于她连日来亲手处理、观察、记录了上百斤苦瓜的直观感受。
陈厨闻言一愣,放下手中的东西,立刻走到食材筐前,拿起不同批次的苦瓜仔细对比,又掰开一小块尝了尝。
苏浩泽也走了过来,拿起记录本仔细查看,并让艾米指出具体是哪些批次的记录。
经过一番比对和简单测试,艾米的观察确实存在一定规律。
这虽然不能完全解决苦瓜的苦味问题,但为原料的初筛提供了一个简单有效的参考标准,优化了预处理的第一道关卡,提高了后续步骤的成功率。
这个小小的、基于实践细节的发现,让陈厨看艾米的眼神真正发生了改变。
他点了点头,破天荒地说了句:“嗯,观察得细。是个有心人。”
这简单的肯定,让艾米瞬间觉得之前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她不再仅仅是一个“有想法的外行”,而是开始能用细致和耐心,为团队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随着试制的深入,艾米的任务不再局限于记录。
她开始承担一些更精细的预处理工作:比如按照陈厨的要求,将香葱和嫩姜切成细如发丝、均匀如一的葱丝姜丝,用于菜品最后的点缀提香。
在苏浩泽或陈厨调味的关键时刻,准确无误地递上指定的调料罐。
在菜品出锅装盘前,仔细检查荷叶包裹的完整性,确保呈现给试吃者的是最完美的状态。
她依然会犯错,有时切姜丝还是会连刀,有时递调料还是会手忙脚乱拿错。
但她学习的速度极快,而且态度认真到近乎执拗。
后厨的师傅们从一开始的客气和距离感,到后来已经能很自然地指挥她。
“艾米,去把冰镇好的三号批次苦瓜片拿过来。”
“艾米,看着沙漏,时间到了喊一嗓子。”
“艾米,帮我递一下柜子第二格的那个陶瓷味盅。”
一种基于共同目标和工作节奏产生的默契与信任,在烟火气中悄然建立。
艾米真正感受到了团队协作的力量,也切身体会到,将脑海中那个名为“创意”的蓝图,通过无数次的失败、调整、协作,一步步变为眼前色、香、味、形俱佳的实物,是多么的艰难,又多么的有成就感。
经过近十天的反复调整、多次的失败,两款新品终于达到了苏浩泽和陈厨都点头认可的完美标准。
荷叶苦瓜蒸鸡片出笼时,荷叶的清香随着蒸汽瞬间弥漫开来,沁人心脾。
打开荷叶,鸡片嫩滑光亮,苦瓜片薄如蝉翼,色泽翠绿。
入口,荷叶的清香首先占据味蕾,接着是鸡肉的鲜甜,最后是苦瓜那一丝恰到好处的清苦,迅速化为悠长的回甘。
口感层次极其丰富,清爽开胃,完美诠释了“苦尽甘来”。
荷叶冬瓜薏米老鸭汤煲好后,汤色清澈如茶,却香气醇厚。
冬瓜透明,薏米开花,鸭肉酥烂。
舀一勺入口,首先是老鸭汤的经典甘醇,细细品味,能察觉到一缕若有似无的荷叶清香萦绕在舌尖,仿佛夏日清风拂过,极大地提升了汤品的清爽感和意境,真正做到了解暑而不寒凉,滋补而不腻口。
当艾米第一次尝到最终版本的菜品时,她激动得眼眶发热。
这不仅仅是一道菜,这是她全程参与、付出心血、看着它从无到有、从粗糙到精致的“孩子”。
克尔·陈的团队完整记录了整个过程,尤其是艾米从笨拙生疏到逐渐熟练、从默默观察到能提出建设性意见的成长轨迹,为纪录片增添了真实而动人的情感层次。
新品内部试吃获得团队一致高度评价,决定稍作微调后,于下周在新店正式上架,作为季节限定主打。
总结会上,苏浩泽看着略显疲惫但眼神发亮的团队成员,目光最后落在艾米身上,语气充满肯定:“这次新品的成功,首先要感谢艾米最初提出的‘苦尽甘来’和‘荷香清夏’的创意灵感。
更重要的是,在试制过程中,她展现出的细致观察、认真记录和不怕辛苦的态度,为我们解决关键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这再次证明,美食的创造,既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离不开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艾米站在厨房里,身上还带着油烟和食材混合的气息,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充实感和归属感。
她不仅学到了处理食材的具体技艺,更深刻理解了团队协作、对品质不懈追求的那颗“厨心”。
然而,成功的喜悦尚未散去,一个更深远的问题在她心中萌生:参与菜品创造令人兴奋,但作为设计师,她的专业背景是否能与“膳时记”有更深的结合?
比如,新品的呈现方式、菜单的设计、甚至用餐环境的细节,能否融入更多美学思考,提升整体体验?
下一个挑战,或许将从灶台之内,延伸至更广阔的体验层面。
就在这时,苏浩泽的手机响了一下。
他看了一眼,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如释重负的笑意。
他抬起头,对大家说:“刚收到刘主任的消息。街区管委会和文旅局对我们这次新品研发体现的文化创新和带动效应非常认可。我们为‘风物共生’体验区申请的专项补贴,已经初步审核通过,具体方案是按照实际投入成本给予百分之五到十的补贴,最高额度不超过十万元。这笔资金,对我们后续优化体验、持续创新,会是一个有力的支持。”
这个消息,如同夏日里的一阵凉风,让整个团队精神为之一振。
它不仅意味着实质性的帮助,更代表着官方对“膳时记”发展模式的认可。
艾米看着大家兴奋的表情,心里也充满了期待。
新品即将接受市场的检验,而来自官方的支持,无疑为“膳时记”的未来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然而,补贴的具体使用、新店上新后的顾客反响、以及自己那颗关于“美学与美食融合”的种子将如何生长,这一切,都充满了未知与挑战。
《美食:幼儿园卖盒饭,全都馋哭了》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315中文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315中文网!
喜欢美食:幼儿园卖盒饭,全都馋哭了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美食:幼儿园卖盒饭,全都馋哭了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