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摊的时间胶囊
长春的深秋总裹着冷雾,林晓雨缩着脖子穿过巷弄,帆布鞋踩碎满地银杏。她刚结束社区老年服务的实习,口袋里还揣着独居老人张奶奶塞的奶糖,甜得发腻,像这段日子重复到麻木的生活——上课、实习、准备奖学金申请材料,青春被框在规整的表格里,连风都吹不散沉闷。
巷尾的旧书摊是意外发现。老板是个戴老花镜的大爷,总在藤椅上打盹,摊上的书堆得像小山,蒙着薄尘却藏着时光的味道。晓雨本想找本专业参考书,目光却被一本泛黄的《社工实务案例集》吸引,书脊上歪歪扭扭写着“苏晚”两个字,扉页夹着张褪色的照片:扎马尾的女孩站在社区服务中心门口,笑容比阳光还亮。
“这书啊,放了快十年了。”大爷醒了,慢悠悠沏茶,“以前有个姑娘常来这儿看书,也是学社工的,叫苏晚,后来听说去了西部支教,再也没回来过。”
晓雨摩挲着书页,指尖触到一处折痕,里面夹着张便签,字迹清秀:“今天帮独居的李爷爷修好了收音机,他说听到戏曲的那一刻,像见到了老伙计。原来社工的意义,是帮别人把破碎的时光粘起来。”
那一刻,晓雨心里某个角落突然松动。她想起实习时遇到的王爷爷,儿女远在外地,总是对着空房子发呆,她按流程完成了探访记录,却从未真正走进老人的孤独。
接下来的几天,晓雨每天都去旧书摊。她在书里发现了更多苏晚的痕迹:一张社区活动的签到表,上面有她工整的签名;一张手绘的社区地图,标注着独居老人的住址和禁忌;甚至还有一封未寄出的信,写满了对西部支教的憧憬与忐忑。
“我知道这条路很难,但总有人要去做。社工不是拯救者,是陪伴者,是在黑暗里递灯的人。”信里的这句话,像针一样扎进晓雨的心里。她想起自己申请奖学金时,只盯着成绩和量化的服务时长,却忘了最初选择这个专业的初心——不是为了荣誉,而是想真正帮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周末,晓雨带着那本案例集去了张奶奶家。以往她只是按清单询问饮食起居,这次她坐在小板凳上,听奶奶讲年轻时在纺织厂的故事,看奶奶翻出压箱底的老照片,照片里的姑娘扎着和苏晚一样的马尾。
“姑娘,你真好,愿意听我唠叨。”奶奶拉着她的手,掌心粗糙却温暖,“以前也有个姑娘常来,叫苏晚,帮我读报纸,陪我说话,后来她去西边了,还寄过明信片呢。”
晓雨的心猛地一跳,她追问明信片的下落,奶奶在衣柜深处翻出一个铁盒,里面装着几张泛黄的明信片,落款全是“苏晚”。最新的一张寄于五年前,地址是新疆某个偏远村落,上面写着:“这里的孩子很可爱,只是缺少书籍和陪伴。我会一直在这里,做他们的灯。”
晓雨突然明白,苏晚没有消失,她只是把自己的青春,种在了更需要的地方。而自己,却在追逐功利的路上,弄丢了最珍贵的初心。
那天晚上,晓雨重新修改了奖学金申请材料。她没有罗列堆砌的荣誉,而是写下了与张奶奶、王爷爷的故事,写下了苏晚的影响,写下了自己对社工职业的理解:“社工不是一份光鲜的工作,却是一份温暖的事业。它需要我们放下浮躁,静下心来,用真诚和陪伴,去点亮别人的生活。”
提交材料的那天,晓雨又去了旧书摊。她把那本案例集放回原位,旁边放上了一张自己的名片,背面写着:“谢谢你的灯,我会继续传递下去。”
大爷递给她一杯热茶:“苏晚回来过一次,她说,总有人会接过她的接力棒。”
晓雨望着巷口的阳光,雾气早已散去,银杏叶在风中起舞。她知道,无论奖学金是否能拿到,她都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方向。青春不该被定义,更不该被功利裹挟,真正有意义的人生,是像苏晚那样,带着初心出发,用微光汇聚成星河,照亮别人,也温暖自己。
后来,晓雨收到了奖学金公示通知,她的名字赫然在列。但她没有欣喜若狂,只是平静地去社区服务中心,报名了西部支教的志愿者项目。她想,等明年秋天,她也要在某个旧书摊,留下一本属于自己的书,里面装满故事,也装满希望,等着下一个迷茫的人,偶然发现,然后带着初心,继续前行。
喜欢小说集啊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小说集啊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