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香里的归期
长春老城区的梧桐巷深处,“福源面包店”的木质招牌挂了三十年。清晨五点,烤炉里的全麦面包膨胀出金黄弧度,麦香混着酵母的微甜漫出橱窗,唤醒整条街巷的晨光。店主赵桂兰系着洗得发白的蓝布围裙,指尖沾着面粉,正仔细给刚出炉的牛角包刷上蜂蜜,眼角的皱纹里都盛着暖意。
面包店的角落摆着个褪色的铁皮盒,里面装着一叠旧照片,最上面那张被摩挲得边角发软——扎麻花辫的少女站在面包店门口,身边的少年背着帆布包,手里举着刚出炉的豆沙包,笑容明亮得晃眼。赵桂兰每次整理柜台,都会拿起照片摩挲片刻,眼神悠远。
这天清晨,一个背着双肩包的年轻女孩推开面包店的门,风铃叮当作响。“阿姨,要一个全麦面包和一杯热牛奶。”女孩声音轻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赵桂兰抬头,瞥见女孩胸前挂着的银质小吊坠,形状是半块揉面杖,心里猛地一紧。
“姑娘,你这吊坠……”赵桂兰的声音有些发颤。女孩愣了愣,抬手摸了摸吊坠:“这是我爸爸留下的,他说妈妈当年送他的,可惜弄丢了另一半。”
女孩叫林念,是专程从南方回来寻亲的。她的父亲林建军,三十年前是梧桐巷有名的“小面包师”,跟着赵桂兰的丈夫学做面包,两人亲如兄弟。当年林建军家境贫困,靠社区助学金读完高中,却总把省下来的钱买面粉,偷偷给巷子里的留守儿童烤小饼干。赵桂兰的丈夫去世得早,林建军便成了面包店的顶梁柱,直到二十五年前的一个清晨,他突然留下一张字条,说要去南方闯荡,等赚了钱就回来,从此杳无音信。
“你爸爸……他还好吗?”赵桂兰给林念递过热牛奶,声音带着哽咽。林念眼圈泛红:“爸爸去年病逝了,他临终前说,最对不起的人是赵阿姨,还有一个约定没兑现。”
原来,当年林建军是因为母亲突然病重,急需巨额手术费,才不得不辍学南下打工。他怕连累面包店,也怕自己没本事回来,便选择了不告而别。这些年,他一直关注着“福源面包店”的消息,每年都会寄钱到社区,托人转交给赵桂兰,却始终没勇气亲自回来。
赵桂兰从铁皮盒里拿出另一块银质吊坠,形状是半块面团,恰好能和林念的拼在一起。“这是当年你妈妈送他的定情信物,他走后,我一直替他保管着。”她又翻出一张照片,照片里的赵桂兰抱着襁褓中的婴儿,身边站着林建军和他的妻子,“这是你满月时拍的,你爸爸特意回来过一次,却只敢在面包店门口偷偷看了你一眼,就又匆匆离开了。”
林念接过照片,泪水模糊了视线。照片里的婴儿皱着小眉头,父亲站在不远处,眼神里满是牵挂与不舍。她终于明白,父亲这些年的沉默,不是冷漠,而是无能为力的愧疚。
赵桂兰拉着林念的手,走到面包店后院的老面案前。面案上刻着两道浅浅的痕迹,是当年林建军和她约定,等他回来,就一起把面包店扩大,让更多人吃到温暖的面包。“你爸爸当年总说,面包是有温度的,能治愈人心。”赵桂兰拿起一块刚揉好的面团,放在林念手里,“来,试试,这是你爸爸当年最拿手的豆沙包配方。”
林念学着赵桂兰的样子揉面,指尖触到温热的面团,仿佛触到了父亲的温度。麦香萦绕鼻尖,她忽然想起,小时候父亲总给她烤豆沙包,说这是家乡的味道,等她长大了,要带她回梧桐巷,吃最正宗的豆沙包。
傍晚时分,面包店的灯光温柔明亮。林念穿着赵桂兰的蓝布围裙,站在烤炉前,看着豆沙包在炉子里慢慢膨胀。赵桂兰坐在一旁,给她讲着林建军当年的趣事:他第一次烤面包烤糊了,却硬着头皮送给巷子里的老人;他用省下来的钱给流浪狗建窝,还总说“它们也需要温暖”;他最大的梦想,是开一家公益面包店,给贫困儿童和独居老人免费提供面包。
林念眼眶湿润,她忽然明白,父亲的一生虽然平凡,却始终带着善良与温暖。她决定留下来,完成父亲的心愿。
三个月后,“福源面包店”重新装修开业,门口挂着新的招牌,上面写着“福源·归期”。林念推出了“公益面包”计划,每天为社区的贫困儿童和独居老人免费提供面包和热饮。面包店的墙上,挂满了林建军当年的照片和留言,还有社区居民的笑脸。
赵桂兰坐在藤椅上,看着忙碌的林念,嘴角露出欣慰的笑容。烤炉里的面包香气四溢,混着时光的味道,弥漫在梧桐巷的每个角落。林念拿起一块刚出炉的豆沙包,咬了一口,甜糯的馅料在舌尖化开,她仿佛看到父亲站在身边,笑着对她说:“念念,这就是家的味道。”
原来,有些牵挂从未被时光冲淡,有些约定终会在麦香里如期而至。平凡生活里的温情,就像这出炉的面包,带着滚烫的温度,治愈着每个孤独的灵魂,也照亮了回家的路。
喜欢小说集啊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小说集啊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