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华夏食品工业,也已经建立起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
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1360亿元,位居全国工业部门第3位。
实现利税409.41亿元,占全国工业企业实现利税的21% 。
这一成就的取得,标志着食品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从产业结构看,90年的食品工业,涵盖了粮油加工、肉类加工、水产品加工、罐头食品、饮料、调味品等多个门类。
其中,罐头工业发展尤为迅速,1990年全国罐头生产企业达到1775家,总产值145.92亿元,出口额7.73亿美元 。
相比1978年的150家企业、14.85亿元产值、2.05亿美元出口额,企业数量增长了10余倍,产值增长了近10倍,出口额增长了2.8倍 。
食品工业的技术水平,也有了显着提升。
通过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华夏食品加工企业,在生产工艺、产品质量、包装设计等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
特别是在罐头、饮料、乳制品等领域,一些企业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加工食品出口呈现出品种丰富、规模可观的特点。
罐头食品,是加工食品出口的拳头产品。
今年华夏罐头出口,达到了历史高峰,出口创汇132亿美元,出口总量1450万吨 。
罐头产品涵盖了肉类罐头、水果罐头、蔬菜罐头、水产品罐头等多个品类。
其中,\"长城牌\"猪肉罐头,在苏联市场享有很高声誉 。
(有没有人吃过这个牌子,前首富牟其中,就是用500车皮罐头换回4架飞机的)
水产品加工发展迅速,90年青岛市出口水产品3600吨,创汇数额可观 。
浙江台州等地的水产品出口,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二虾一蟹\"(虾仁、对虾、梭子蟹)。
成为90年代前期主要出口品种,虾仁是台州的特色和优势产品 。
山东青岛的鲁海丰公司就是在1990年开始创建的,主要是在青岛海边,收购渔民捕捞的海产品,通过简单加工出口到倭国市场 。
饮料类产品,开始进入国际市场。
调味品出口稳步增长,广东的珠江桥品牌,成立于1954年,是国内最早出口的食品牌子之一。
已经出口到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占到华夏调味品出口的40% 。
华夏加工食品出口,主要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
这一特点,决定了华夏加工食品,在国际市场上主要以价格竞争为主。
出口市场相对集中,主要出口目的地,包括苏联、东欧、东南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其中,苏联市场尤为重要,90年中苏贸易中,食品是重要的交换商品。
贸易方式多样化,除了一般贸易外,加工贸易也占有一定比重。
特别是在水产品加工领域,来料加工、进料加工等方式被广泛采用。
华夏粮食生产,在今年也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粮食总产量达到-万吨,比上年增长6.7%,再创历史新水平 。
从人均占有量看,今年华夏人均粮食产量,达到390-393公斤 ,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为粮食出口奠定了坚实基础。
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
以龙江省为例,今年全省粮食生产获得特大丰收,玉米产量达到942.1万吨,大豆产量达到358.1万吨 。
龙江省作为华夏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其粮食产量的大幅增长,为全国粮食出口,提供了重要支撑。
从全国范围看,今年粮食生产,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主要粮食作物全面增产,小麦、玉米、稻谷、大豆等主要品种均获得丰收;
二是高产作物比重增加,玉米、稻谷等高产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有较大幅度增长;
三是优质品种推广加快,粮食品质有所提升。
大豆出口占据今年的重要地位。
龙江省粮食年度出口大豆76.7万吨,完成了今年的出口计划 。
龙江垦区作为华夏重要的大豆生产基地,年均出口23.3万吨,其中1989年出口大豆50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 。
玉米出口快速增长,龙江省出口玉米50万吨 。
从全国看,玉米已经成为华夏粮食出口的第一大品种。
华夏玉米大规模出口,始于80年代中期,最高年份出口达到1047万吨 。
大米出口相对稳定,今年华夏大米出口量为33万吨 。
虽然出口量不大,但大米一直是华夏传统的出口商品,年均出口130.5万吨 。
其他粮食作物也有一定出口,包括小麦、高粱、谷子等杂粮,虽然出口量相对较小,但在特定市场也占有一定份额。
黑龙江省是最重要的粮食出口基地,作为华夏最大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不仅粮食产量大,而且品质优良。
特别是大豆和玉米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良好的声誉。
今年龙江省不仅完成了国家下达的粮食出口任务,还通过多种渠道扩大出口,为国家创汇做出了重要贡献。
吉林省和辽宁省也是重要的粮食出口省份。
这两个省份地处东北平原,土地肥沃,适合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玉米产量高、品质好,是华夏玉米出口的重要基地。
江苏省、湖南省、江西省等南方省份,是大米出口的主要基地。
这些省份水热条件优越,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生产的大米品质优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力。
河南省、山东省等中原省份,虽然粮食产量大,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相对较低,粮食出口量有限。
不过,这些省份的小麦品质优良,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上,也有一定数量的出口。
随着国家的统购统销制度,逐步改革。
在85年,中央决定对粮食和棉花取消统购,改为合同订购,实行市场调节 。
到1990年,这一改革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农民在完成国家定购任务后,可以自由销售余粮,这为粮食出口提供了更多货源。
90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制度的决定》,建立了中央、省级、地县三级储备体系 。
这一制度的建立,一方面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另一方面也为调节粮食进出口提供了缓冲。
与其他农产品相比,粮食出口的管理相对宽松。
国家鼓励在保证国内供应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粮食出口贸易。
特别是对于玉米、大豆等土地密集型产品,国家采取了鼓励出口的政策。
苏联和东欧市场需求旺盛,由于这些国家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粮食供应紧张,对华夏粮食需求很大。
今年中苏贸易中,粮食是重要的交换商品。
亚洲市场潜力巨大,倭国、棒子国等东亚国家,由于耕地有限,需要大量进口粮食。
华夏凭借地理位置优势和运输成本优势,在这些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优势。
喜欢重生悍匪之快意恩仇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重生悍匪之快意恩仇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