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忧乐沟特有的“天藏地酒”,看似与心神食粮无关,实则也需以心神食粮的残渣为基底——将灵粮吸收后剩余的灵韵残渣收集起来,与忧乐沟的山泉水按 1:3的比例混合,再放入特制的陶瓮中,埋入九重山顶的地脉节点旁,经地脉灵火九九八十一天的淬炼,让残渣中未完全释放的灵韵与山泉水融合,转化为液态灵能。
这种液态灵能本质仍是灵识滋养物的衍生形态,只是更适合人类意者吸收,能间接辅助意者与灵物的灵识共鸣,提升意者对灵物的操控效率。
而意灵化形为特定种族的模样,看似随机偶然,实则暗含着灵识与天地灵脉的深层契合规律。
老山羊化形为山羊,并非巧合——其灵识中蕴含的“地脉亲和性”,与山羊长期生活在山地、亲近大地的特质高度共鸣,山羊的四肢结构能让它更稳定地站在山地表面,便于与地脉建立联结,化形为山羊后,老山羊吸收地脉灵息的效率提升了近四成,如同鱼儿在水中更易呼吸。
风巅虎化形为虎,是因它的灵识中蕴含风脉特有的“锐利与迅捷”,与猛虎的捕猎本能、爆发力相契合,猛虎的肌肉结构能支撑快速的奔跑与扑击,化形为虎后,风巅虎调动风脉灵息的速度提升了三成,减少了灵能损耗,能更高效地施展风系能力。
这些化形背后的深层逻辑,如同隐藏在意灵界深处的密码,等待着意者与灵物共同探索破解。
陈家的先辈们曾在典籍中推测,意灵的化形可能与它们诞生时的灵脉环境有关——诞生于地脉密集区域的意灵,更易化形为与大地相关的生物;诞生于风脉活跃区域的意灵,更易化形为擅长奔跑或飞行的生物,但这一推测尚未得到完全证实,仍需更多的实践与观察。
此前与小白猪的灵粮争夺中,老山羊虽未遭受直接的灵体攻击,却因短时间内吸收了过量的心神食粮,灵体出现了“灵息淤堵”的状况——其腹部位置,一团淡金色的地脉灵息如同充盈的灵息囊,在皮下缓缓蠕动,每一次收缩与扩张,都伴随着细微的灵能波动,波动频率比正常状态快了近两倍。
这种淤堵并非毒素堆积,而是灵息的转化速度跟不上吸收速度,导致多余的地脉灵能在灵脉通道中滞留,如同河流因水流过急而在狭窄处形成的淤塞。
老山羊的灵脉通道如同人体内的血管,虽能容纳一定量的灵能流动,却有其承载上限。
此次吸收的心神食粮,灵韵浓度极高,转化出的地脉灵能远超其灵脉通道的即时处理能力,多余的灵能便在腹部的灵脉节点处堆积,形成了“淤堵”。
老山羊每一次呼吸,都需调动自身灵识,如同纤巧的手指,试图梳理那些紊乱的灵能,过程中,滞留的灵能会摩擦灵脉通道的内壁,引发轻微的灵脉刺痛,这种刺痛如同人类的肌肉酸痛,虽不致命,却会持续消耗灵识,让它忍不住微微蹙眉,四肢也因持续的灵识消耗而显得有些无力,站立时需微微弯曲膝盖,以减轻身体的负担。
它选择蜷缩在九重山顶西侧的灵脉节点旁,并非随意之举——此处的灵脉节点是四方守护阵的“地脉输入口”,地脉灵息的流动虽不如撞杆山水洞那般汹涌,撞杆山水洞的地脉灵息流速约为每秒三尺,此处仅为每秒一尺,却异常平稳,如同缓慢流淌的长河,带着安抚与滋养的特质,没有剧烈的灵能波动,最适合灵体的修复。
老山羊将身体贴近地面,四肢展开,尽可能增大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让体表的每一根银毛都能接触到地脉灵息——这些银毛如同无数细小的导管,根部与体内的灵脉通道相连,能将外界平稳的地脉灵能引入体内,辅助疏导淤堵的灵息。
银毛在接触到地脉灵息时,会微微发亮,每一根银毛的尖端都泛着淡淡的金光,如同无数细小的灯泡,照亮了老山羊与地面接触的区域,形成一道微弱的光层。
周身的羊皮虽已重新披覆整齐,却仍能看到表面泛着的细微金色灵纹在微微颤动——这些灵纹是羊皮与地脉灵息共鸣的外在表现,每一次颤动,频率约为每秒三次,都代表着羊皮在帮助老山羊过滤外界灵息中的杂波,将纯度不足九成的地脉灵息过滤至九成五以上,确保引入体内的地脉灵能纯粹无杂质,那是灵体自我修复的无声证明,也是伴生灵具与意灵共生的重要体现。
就在老山羊专注于梳理体内淤堵灵息,灵识沉浸在与地脉的联结中的时候,一道黑色身影如同被风牵引的墨色绸缎,从九重山顶上方的云层中悄然降落——正是结束了忧乐沟外围灵息探查任务的风巅虎。
它的翅膀展开时,翼展几乎与山顶的宽度相当,约三丈,翅膀边缘的银色符文如同镶嵌在黑丝绒上的碎钻,在阳光下泛着璀璨的光芒,每一个符文都呈“风旋状”,符文的数量比之前多了两道,达到了十二道,这是它灵体成长的外在标志。
风巅虎降落时极为轻盈,翅膀扇动的频率控制在每秒两次,恰好能抵消自身的重量,却不会产生多余的气流,因此没有发出半分声响,尽显风系灵物的迅捷与灵动。
它的落地位置经过精准计算,距离老山羊三尺远——这个距离既不会因灵息过近而干扰老山羊的灵识专注,灵物的灵息感知范围通常为自身周围两尺,三尺的距离恰好处于感知边缘,又能及时观察到老山羊的灵体状况,是风巅虎在长期与其他灵物协作中总结出的“安全互动距离”,既体现了对同伴的尊重,又确保了能及时提供帮助。
随后,风巅虎微微张开嘴,一道低沉而浑厚的虎啸从喉咙中溢出,声音的频率控制在人类听觉的下限附近,约 20赫兹,如同远方山谷传来的回音,带着穿透空气的力量,却没有半分攻击性。
这种频率的虎啸不会对其他灵物造成惊扰,反而能通过低频振动,刺激灵识的活跃。
这并非普通的虎啸,而是风巅虎在多次与灵物协作中,自行领悟的“灵识唤醒术”——虎啸中蕴含的风脉灵息,被它的灵识分割成无数道直径不足一毫米的细密灵针,这些灵针带着精准的频率,与老山羊的灵脉波动频率一致,约每秒一次,如同医生手中的针灸,旨在刺激老山羊因灵息淤堵而变得迟钝的灵识,帮助其快速恢复清明。
风脉灵息的特质本就偏向“灵动与疏导”,用这种方式唤醒灵识,既能避免直接接触可能引发的灵息冲突,不同属性的灵息直接接触,若频率不匹配,可能引发灵能紊乱,又能借助风息的流动性,将灵识唤醒的效果扩散到老山羊灵体的每一个角落,从头部的灵识核心,到四肢的灵脉末梢,确保灵识的每一部分都能得到刺激与修复。
老山羊的灵识本就处于高度敏感的专注状态,被虎啸中的风脉灵针触动后,瞬间从与地脉的联结中惊醒。
它下意识地将身体压低,四肢蜷缩,腹部贴近地面,这个动作并非出于恐惧,而是地脉灵物在感知到同伴灵息时的本能反应——地脉灵物的力量源于大地,贴近地面能让它们在最短时间内增强与地脉的联结,通过增加接触面积,快速调动外界的地脉灵息,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如同人类在遇到危险时会下意识地寻找遮蔽物,是一种基于生存本能的自我保护机制。
只是此处的灵脉节点与老山羊常活动的撞杆山水洞有着明显不同——撞杆山的地脉灵息因长期受水洞湿气的影响,带着“湿润与活跃”的特质,灵能分子的运动速度快,灵能浓度高,约每立方尺含 100单位灵能,老山羊能在瞬间借到足够的地脉之力。
而九重山顶的地脉灵息,因需支撑四方守护阵的运转,被阵法过滤得更为“平稳与纯粹”,灵能分子的运动速度减缓,灵能浓度虽与撞杆山相当,却释放得更为温和,如同缓慢释放的泉水,而非喷涌的瀑布,老山羊一时未能适应这种节奏,调动地脉灵息的动作便显得有些迟缓,身体的反应也比平日慢了半拍,原本能在一秒内完成的灵息调动,此刻需要一点五秒。
风巅虎将这一切看在眼里,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它曾多次与老山羊在不同的灵脉节点协作,对不同区域地脉灵息的特质有着清晰的认知。
它缓缓迈步上前,前爪轻轻抬起,爪尖萦绕着淡淡的银色风息,风息的浓度控制在极低的水平,约正常状态的一成,如同裹着一层柔软的丝绸,没有半分撕扯的力道,反而带着安抚的意味。
风巅虎此举,是通过灵息接触,直接将自身的风脉灵息注入羊皮的灵纹中——它的爪尖精准地落在羊皮灵纹紊乱最严重的区域,将风脉灵息化作细小的“修复丝”,如同经验丰富的织工,耐心地将打乱的丝线重新归位。
每一道“修复丝”都带着与羊皮灵纹匹配的频率,轻轻拨动紊乱的灵纹,引导它们恢复原本的“山川状”排列。
羊皮在风脉灵息的作用下,表面的金色灵纹如同被唤醒的星辰,逐渐变得清晰明亮,每一道灵纹的起伏都与地面的地脉纹路形成了微妙的呼应,如同两个同步运转的齿轮,相互带动,相互滋养。
一道微小的灵息循环在羊皮与地面之间形成——地面的地脉灵息通过羊皮的灵纹进入老山羊体内,如同细小的溪流,缓缓冲刷着淤堵的灵脉通道;
老山羊体内多余的灵能则通过羊皮的灵纹,反馈给地面的地脉,形成“吸收-疏导-反馈”的闭环,既解决了灵息淤堵的问题,又未造成灵能的浪费,实现了灵能的循环利用。
《水不暖月》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315中文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315中文网!
喜欢水不暖月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水不暖月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