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田埂上还沾着层薄露,踩上去软乎乎的,泥点顺着鞋边往下掉。苏瑶拎着竹筐走在最前面,筐里码着捆削好的竹片,每片都有半臂长,边缘被砂纸磨得溜光,不会勾破秧苗的根须。
她走到秧苗田边,先蹲下来扒开育苗盘。太空水稻的秧苗比普通秧苗细些,叶尖泛着浅绿,根须白生生的,像攒了把细棉线,沾着的育苗土还没干透。苏瑶指尖碰了碰叶尖,凉丝丝的,带着点潮气——这苗得趁着露水没散移栽,不然太阳一晒,叶子容易蔫。
“苏瑶,咱这就开始插竹片?”
身后传来二柱子的声音,他扛着把锄头,肩上还搭着块粗布,显然是刚从家里跑过来,。
苏瑶点头,从筐里抽出片竹片:“你跟我一起插,按之前量好的尺寸来,20公分宽,25公分长。”
她拿起竹片往田里扎,竹片没入泥里两指深,露出的部分刚好能看清刻在上面的横线——是前晚她用铅笔一点点画的,就怕栽秧的时候没个准头。
二柱子学着她的样子,刚扎完一片,就被苏瑶拦住了。“你这扎歪了!”
苏瑶指着竹片,
“得跟旁边的对齐,不然株距就乱了。”二柱子吐了吐舌头,把竹片拔出来重新扎,这次眼睛盯着旁边的竹片,直到苏瑶点头才敢松手。
村民们陆续赶来,张婶手里攥着个布包,里面裹着几个窝头,
边走边喊:“苏瑶,我把早饭带来了,等会儿忙完了垫垫肚子。”苏瑶笑着应了声,手里的活没停——这时候正是移栽的好时候,耽误不得。
太阳慢慢爬上来,露水渐渐收了,田埂上的泥也干了些。苏瑶直起身捶了捶腰,看了眼日头,已经快到辰时。她拎起旁边的秧苗筐,蹲在田里示范:“栽的时候,手要托着秧根,轻轻往泥里按,深度就按竹片上的横线来,不能超过 3公分。”
她捏起棵秧苗,理顺根须,往泥里一放,手腕轻轻一压,秧苗稳稳立在泥里,刚好没过根部一寸。
“去年种玉米,有几户栽得太深,苗闷在泥里,缓了半个月才活,这太空稻更金贵,栽深了直接就烂根了。”
张婶蹲在旁边学样,刚栽完一棵,就紧张地问:“这样行不行?我看根须好像有点弯。”
苏瑶凑过去看了看,伸手把秧苗轻轻拔出来,重新理顺根须:“根得舒展开,不然吸收不上养分。”
张婶赶紧按她说的重新栽,这次连大气都不敢喘。
二柱子栽得最快,没一会儿就栽完了一垄,刚想歇口气,就被苏瑶叫住:“你回头看看,有几棵栽得太密了,得拔了重新栽。”二柱子回头一看,果然有几棵挨得太近,赶紧蹲下去调整,嘴里念叨着:“这太空稻可真娇气,比伺候我家娃还上心。”
苏瑶忍不住笑了:“等收了稻子,让你家娃吃上白米饭,就知道值不值了。”二柱子嘿嘿笑起来,手里的动作也更仔细了。
晌午的太阳越来越毒,田埂上的土都晒得发烫。苏瑶拎着水壶给大家递水,自己喝了口,冰凉的泉水滑过喉咙,才压下了暑气。“先歇会儿,吃点东西再干。”她从张婶手里接过窝头,掰了一半递给二柱子,自己拿着另一半慢慢啃。
窝头有点干,苏瑶就着泉水咽下去,心里盘算着:上午栽了大概一半,下午得加快进度,争取天黑前栽完,不然过夜的秧苗容易脱水。
歇了大概半个时辰,苏瑶就起身继续干活。下午的太阳更烈,她额头上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流,滴在泥里,没一会儿就不见了踪影。村民们也都没叫苦,张婶还哼起了小调,田埂上的气氛倒也热闹。
终于,在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最后一棵秧苗栽完了。苏瑶直起身,看着田里整整齐齐的秧苗,心里松了口气。她拎起旁边的水桶,桶里是按 1:50兑好的灵泉水——这是她早上特意从泉眼挑来的,比普通水更养根。
“大家帮着浇下定根水!”苏瑶喊了声,率先往田里走。她往每棵秧苗根边浇了小半瓢,水流顺着泥缝渗下去,秧苗好像一下子精神了不少。“这水得浇匀,少了不管用,多了会淹根。”她边浇边叮嘱,眼睛盯着秧苗,生怕漏了哪棵。
二柱子拎着水桶跟在后面,浇得太急,水溅到了秧叶上。苏瑶赶紧说:“慢着点,水别溅到叶子上,太阳一晒容易烧叶。”二柱子赶紧放慢速度,小心翼翼地往根边浇。
浇完水,天已经擦黑了。苏瑶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借着最后一点光,在本子上记着:“七月十二,太空稻移栽完毕,灵泉水定根,共三百二十棵。”她把本子揣回口袋,心里琢磨着:明天一早得来看看成活率,可别出什么岔子。
第二天天刚亮,苏瑶就往田里跑。远远地就看见田里的秧苗绿油油的,心里先松了一半。她蹲在田里,一棵一棵数着活下来的秧苗,数到最后,嘴角忍不住扬了起来——三百零四棵,成活率差不多 95%!
她又去看了眼旁边用普通水浇的试验田,那里的秧苗蔫了不少,活下来的只有两百六十五棵,成活率刚过 80%。“灵泉水果然管用!”苏瑶兴奋地拍了下手,声音在清晨的田埂上格外清亮。
正在田边喂鸡的张婶听见声音,赶紧跑过来:“咋了苏瑶?是不是秧苗活了?”苏瑶指着田里的秧苗,眼里闪着光:“活了九成五!比普通水浇的好多了!”张婶也笑了,伸手摸了摸秧苗叶,又软又嫩:“这可太好了,等收了稻子,咱村就能吃上白米饭了。”
两人正说着,就看见二柱子气喘吁吁地跑过来,手里攥着个信封,脸上满是焦急:“苏瑶!县里来的信,说是省农科所的人下月初要来考察!”苏瑶心里一紧,赶紧接过信封,指尖有点发颤。
她拆开信封,里面是张印着红章的通知,上面写着省农科所将在八月初派人来考察太空水稻种植情况。
“这可是个好机会!”
苏瑶把信递给张婶看,“要是他们认可咱的稻子,说不定能申请上省级示范基地!”
张婶看完信,激动得手都有点抖:“那咱可得好好准备,可不能让人家看笑话。”
苏瑶点头,心里已经开始盘算:得把田里的杂草除干净,再做块牌子,把种植的时间、方法都写清楚,让考察的人能看明白。
可就在这时,苏瑶突然发现田边有几棵秧苗的叶子有点发黄。
她赶紧蹲下去,扒开根部的泥一看,根须有点发黑,还沾着些烂泥。“不好,是闷根了!”苏瑶心里一沉——昨天浇完水后,傍晚下了场小雨,泥土里的水没渗下去,把根给闷坏了。
“二柱子,你赶紧去家里拿些干稻草来!”
苏瑶急声喊,“张婶,你帮我把发黄的秧苗旁边的泥松松,别让水再积着。”二柱子没敢耽搁,拔腿就往家跑,张婶也赶紧蹲下来,用小铲子轻轻扒着泥。
苏瑶则蹲在田里,小心翼翼地把发黄秧苗根部的烂泥清理掉,又往根边浇了点灵泉水。她心里暗暗祈祷:可千万别死,不然考察的人来了,看到这样的秧苗,肯定会有想法。
接下来的几天,苏瑶几乎天天守在田里。早上天不亮就去看那些发黄的秧苗,中午太阳最毒的时候,就撑着个布棚子在田边坐着,时不时给秧苗浇点水。晚上回家,还得琢磨着怎么改进排水,免得再出现闷根的情况。
第三天早上,苏瑶蹲在田里,惊喜地发现那些发黄的秧苗冒出了新叶,浅绿色的嫩芽在阳光下格外显眼。“活了!终于活了!”苏瑶忍不住笑出声,眼眶有点发热——这几天的担心总算没白费。
张婶提着早饭来的时候,看到苏瑶的样子,就知道是好消息:“是不是秧苗缓过来了?”苏
瑶点头,
指着那些新叶:“你看,都冒新芽了。”张婶凑过去看,也笑了:“这下放心了,考察的人来了也能拿出手了。”
苏瑶站起身,看了眼整片稻田。绿油油的秧苗在风里轻轻摇晃,像一片绿色的波浪。
她深吸了口气,空气中满是泥土和秧苗的清香。还有半个月,省农科所的人就要来了,她得抓紧时间,把一切都准备好,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她从口袋里掏出小本子,在上面写下:“七月十五,部分秧苗闷根,用干稻草排水 灵泉水救治,已恢复。
后续需注意雨后排水,避免再次闷根。”
写完,她把本子揣回口袋,转身往村里走——得去跟村支书商量下,看看能不能做块像样的展示牌,让考察的人能更清楚地了解太空水稻的种植情况。
喜欢七零后吃瓜美人:科研暴富养崽记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七零后吃瓜美人:科研暴富养崽记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