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零七分,风还在拍打外墙,但仓储区的灯一直亮着。我站在操作台前,手里握着笔,面前摊开一张新纸。苏晨刚换完备用电源舱的密封条,正把旧件剪下一截放进透明袋;苏瑶提着检测仪走向医疗区,脚步没停,只回头说了句:“抗生素筛查继续,今天能出第一批报告。”
我没应声,只是低头在纸上写下第一行字:《安全屋物资使用与维护守则(试行)》。
苏晨走过来,站在我右侧,手里的记录本翻到了干净一页。他看了眼标题,没说话,但笔已经准备好了。
“昨晚查出来的四类问题,”我开口,“食品霉变、工具锈蚀、滤芯报警、密封条老化——都不是偶然。”笔尖顿了顿,“是我们之前太依赖‘堆满’这两个字了。”
苏晨点头,“东西放进来,就当它永远能用。”
“现在不行了。”我把笔帽摘下,压在纸角,“从今天起,所有物资必须动态管理。不是囤进去就结束,而是每天都要确认它还能不能救我们命。”
苏瑶也走近了些,靠在操作台边缘,“先说药品吧。受潮的包装会影响药效,尤其是抗生素和急救针剂。建议分三级处理:正常、观察、禁用。观察级的两周内替换,禁用的立刻封存。”
“按你说的来。”我在纸上列出分类,“食品也一样。临近六个月保质期的优先消耗,开封的必须你检测后才能启用。标签不清、包装破损的,一律列为高风险,单独存放,不许动。”
苏晨插话:“那罐头呢?刚才那批编码被划的,是不是也算高风险?”
“算。”我答得干脆,“不能确定生产时间的,就是隐患。等恒温干燥仓建好再决定怎么处理。在这之前,谁也不准开罐。”
他低头记下,忽然又抬头,“能不能给每批物资编号?像设备那样,做个档案。这样查起来快,责任也能落到人头上。”
我抬眼看过去。
他语气平稳,不像以前那样犹豫,“比如这袋饼干,登记时写清楚批次、入库时间、负责人、首次检查日期。以后每次巡检都留记录,谁查的、发现了什么、怎么处理的,全写进去。”
我沉默两秒,拿起笔,在规则末尾添上一句:**所有维护行为必须可追溯,责任落实到人,执行留痕。**
“不止是物资。”我说,“工具也一样。谁用了,就得负责清洁、上油、归位。每日早晚两次巡检,发现问题当场登记,小修不过夜,大修限时完成。”
苏晨翻开工具柜的清单,“我可以给每件工具编号。工兵铲是G07,扳手是t12,枪械另列一类,带序列号管理。使用日志贴在旁边,签字确认。”
“贴日志。”我补充,“还要录像。”
他一怔。
“你刚才录密封条更换过程,是对的。”我看向他,“以后关键操作都要拍下来。不是为了监督谁,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学。万一有人不在,其他人也能顶上。”
他缓缓点头,“明白。我会从最常用的开始做教学视频。”
“能源系统也不能松。”我调出发电机日志,“滤芯报警不是第一次了。以后主发电机每运行72小时,必须强制停机检查。滤芯、管线、电瓶、散热口,全部排查一遍。运行期间,有人值守监控参数。”
苏瑶问:“备用电源呢?刚才密封条变形,说明环境对电子设备的影响比预想要大。”
“普查。”我答,“不只是电源舱,所有密闭结构都要查。通风口、电缆穿墙处、排水阀接口,全都列入巡检范围。发现老化立即更换,旧件留存样本,分析原因。”
她轻轻呼出一口气,“终于有点‘管’的样子了。”
我没笑,但心里松了一丝。
以前我们只是活着。现在,我们在学会怎么让一切持续运转下去。
“还有净水装置。”苏瑶提醒,“过滤膜寿命有限,上次更换是灾变前两周,到现在已经超期一个月。虽然出水检测暂时合格,但压力值偏高,可能是堵塞前兆。”
“定检修周期。”我说,“不管有没有问题,每十五天全面检测一次。滤芯、管道、泵体、储水箱内壁,全拆一遍清洗。谁负责?”
她看着我。
“你定流程,苏晨配合执行。”我转向他,“你动手能力强,但得按标准来。不准凭感觉做事。”
“我不凭感觉。”他声音沉了些,“我想把每个步骤都写清楚,做成图示贴在旁边。比如拆泵要先断电、泄压、排空残水,顺序错了会伤设备。”
“贴。”我再次落笔,“图文并茂,谁都能看懂。”
苏瑶忽然说:“其实最难的不是做规则,是坚持。”
我抬眼。
“一天两天容易,一个月两个月呢?”她目光扫过我们俩,“天气越来越冷,外面连鸟都没有了。人待久了,会麻木,会觉得‘这次不查也没事’。”
“那就把‘没事’掐死在开头。”我合上笔帽,盯着纸上密密麻麻的条款,“守则里加一条:安全屋不接受‘我以为’。”
苏晨手指微动。
我知道他在想什么。那天他以为通风够了,就没彻底擦干枪身。结果三天后膛壁出现锈迹。
一个小疏忽,可能就是生死之差。
“从今天起,所有决策和操作,都要有依据。”我指着守则,“你说某个零件还能用,得拿出检测数据。你说某个药还能吃,得经过验证。没有证据的支持,不算数。”
苏晨低声问:“那……如果真遇到紧急情况,来不及走流程怎么办?”
“例外要有备案。”我说,“临时处置可以,但事后必须补记录,说明原因。而且,同一类例外最多允许三次。超过三次,就必须修改流程。”
他点点头,眼神认真起来。
“我现在就开始整理设备档案。”他说着打开随身包,取出一个硬壳本子,翻到第一页,写下“安全屋工具与设备管理台账”。
我看着他一笔一划写下编号规则,忽然意识到一件事。
这个曾经躲在角落里发抖的少年,现在已经能主动提出制度建设了。
“食物区那边。”苏瑶突然开口,“临期限的主食集中堆放,大概够吃十天。要不要启动轮换消耗计划?”
“今天就开始。”我说,“早餐后通知你们,统一调配菜单,优先消耗临期品。但必须保证营养均衡,别为了清库存让大家拉肚子。”
她轻哼一声,“我又不是乱来的。”
“我知道。”我顿了顿,“所有医疗组归你全权负责。药品分级由你定,检测频率你安排。每天上午九点,给我一份简报。”
“行。”她转身准备离开,走到门口又停下,“对了,药品库需要加装除湿盒,现有的湿度还是偏高。”
“明天采购组送最后一车货时,让他们带一批进来。”我答。
话音刚落,苏晨猛地抬头。
“采购组?”他声音紧了,“他们还能进得来?外面路不是早就封了吗?”
我这才意识到说漏了嘴。
采购的事不能提。那是重生前的秘密行动,时间线还没到对外解释的时候。
“有渠道。”我淡淡回了一句,“你不用管来源,只要知道东西会按时到就行。”
他盯着我看了两秒,终究没再追问,低头继续写台账。
空气安静了一瞬。
我知道他在怀疑,但我不能说。
前世我用三倍价格雇了最后一批运输队,在灾变前48小时把所有物资运抵安全屋。那时城市还没完全瘫痪,道路尚通。现在外面早已冰封千里,再没人能进出。
那些货,是我们最后的补给。
“守则打印出来吧。”苏瑶打破沉默,“贴在仓库入口,所有人进出都能看到。”
我点头,把纸塞进打印机。
黑白墨迹一行行爬过纸面,像是把混乱一点点压成秩序。
几分钟后,我拿着A3纸走出操作间,走到仓库大门内侧的公告栏前。撕掉旧的临时清单,将新守则平整贴上。
三人站在一起,看了一会儿。
上面写着:
**食物倒序使用|工具日巡双检|能源三日强维|操作全程留痕|不接受‘我以为’**
没有华丽词句,只有冷硬条款。
但它意味着,我们不再是被动挨打的幸存者。
我们开始掌控自己的命运。
“我去录制第一条视频。”苏晨转身走向工具区,拿起工兵铲,按下摄像机开关。
镜头对准自己,他站得笔直:“这是编号G07的日常维护记录,执行人:苏晨。当前状态——正常使用。今日巡检开始。”
他蹲下身,拧开固定螺丝,动作熟练地拆解铲头。
我转身回到操作台,目光落在净水装置监测屏上。水流压力值仍在绿区,但波动幅度比昨天大了0.3。
我记下数据,准备六点半进行首次例行检测。
苏瑶已走远,脚步声消失在医疗区走廊。
苏晨的声音从工具区传来,平稳而清晰:“润滑部位共三处:铰链轴、锁扣槽、伸缩杆。使用耐低温硅基脂,涂抹均匀……”
我盯着屏幕,手指悬在记录键上方。
压力值又跳了一下。
喜欢末日囤满仓我的安全屋坚不可摧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末日囤满仓我的安全屋坚不可摧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