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部门的一位技术人员站起身,有些迟疑地问:“张省长,我有个问题想请教。关于接下来的研发方向,我们技术部有点没搞懂——古教授说140米的船不必往大了做,反而要往小了调整,这是为什么呢?”
张浩示意他坐下,耐心解释:“这个问题问得好。咱们得先考虑地理和流域的实际情况。长江虽然宽,但很多航段受限于河道宽度、水深,最大船身只能到240米,再大就走不了了,这是硬限制。”
他顿了顿,继续道:“为什么不往大了搞?因为危险。长江有丰水期,也有枯水期,枯水期很多地方水深不够,大船容易搁浅。再加上现在在建的水利枢纽,船闸尺寸是固定的,对船只大小、吨位都有限制。”
“我仔细算过,最优的船身长度应该是130米左右。如果能搭配两台2000到2500匹的发动机,灵活性强,载重量能到8000吨到1万吨,这运力已经不少了。而且不管丰水期还是枯水期,过闸、会船都方便,这才是适合长江航道的‘黄金尺寸’。”
技术人员们恍然大悟,他们之前只盯着技术参数,确实没考虑过地理和水利设施的限制。
一旁的周厂长听得直皱眉,忍不住问:“张省长,那我们现在这艘船……我怎么感觉有点‘四不像’呢?”
张浩点头承认:“确实有点。实话说,最初的图纸设计过4万匹动力的大船,但那根本不适合长江航道。现在这艘配台9500匹的,看似动力强,却有点‘——‘大马拉小车’,浪费了动力。”
他看向众人,语气诚恳:“这不是否定大家的成果,毕竟是第一艘,得摸着石头过河。但接下来必须找准方向,咱们造的船,得是长江里‘能跑、好用、经济’的船,而不是盲目追求大、追求强。”
会议室里静了片刻,那位老技术员率先点头:“张省长说得对,我们光顾着钻研技术,反倒忽略了最基本的航道条件,确实该调整思路。”
“对,得接地气。”
张浩笑了笑,“技术得为实际服务,造出适合长江的船,才是真本事。”
这番话像一盏灯,让在场的人都明晰了方向,原本有些迷茫的眼神里,渐渐透出了笃定的光。
“当然了,你们现在的技术吃透了,也不是毫无用处。就这9500匹的发动机,你信不信?现在给沪城船厂,他们都得乐开花。”
张浩这话一出,会议室里顿时爆发出一阵笑声,气氛轻松了不少。
他压了压手,继续道:“这也是我没给你们厂子下大订单的原因。当然,其他型号的船舶该做还是做,核心目标要放在130米船身、搭载两台2000到2500匹发动机上,这是最优方向,也是我给你们定的目标。以后还要研究涡轮增压这些技术,现在做不到没关系,但得有这个方向。大家还有问题吗?”
众人都摇了摇头,没人再说话。
张浩想了想,补充道:“你们之前做的1000多匹、950到1000匹的发动机,订单可以继续接,但要慢慢缩减产能——不是不让你们做,是要把精力往新目标上倾斜,明白吗?”
技术人员们都点了点头。
“那会议就到这儿,我也该走了。”张浩站起身。
“哎,张省长,吃了饭再走啊!”王书记连忙拉住他,“我还有好多事想跟您聊聊。”
张浩推脱不过,笑道:“那把古教授也叫上,一起吃。”
“行!”
王书记和周厂长把张浩带到食堂的小餐厅,没多久,古教授就来了,一进门就打趣:“听说你小子刚才开了个会,高谈阔论呢?”
“让您见笑了。”张浩笑着应道。
周厂长没心思寒暄,直接问:“古教授,张省长,刚才会上说的,我越听心里越慌——咱们明明做出了重大突破,怎么反倒像有点浪费呢?”
古教授叹了口气:“你别听他吓说,现在这船的技术方向没问题,能造,也能用。但他说的也有道理——你们要是接其他省份的订单,这型号完全可以做;可要是针对长江航道,就得按他说的,往更适配的方向调整。说白了,因地制宜嘛。”
张浩点头附和:“就是这个理。长江有长江的特点,不能照搬海船或其他流域的标准。咱们造的船,得在这条江里跑着顺、用着省,这才叫真本事。”
周厂长这才松了口气,笑着张罗:“对对对,因地制宜!快吃饭,菜都要凉了。”
小餐厅里的气氛渐渐热络起来,从技术聊到生产,从当下的突破聊到将来的规划,每个人心里都亮堂了不少。
小食堂里气氛热络,周厂长还是有些担心眼下的技术成果派不上用场,又把自己的顾虑说了说。
古教授耐心解答,末了叹了口气:“我这么跟你说吧,这技术做出来肯定有人要,毋庸置疑,说不定还得抢。你把它装在180米到200米的船上,甚至配两台发动机,你们厂的技术能力完全接的住。但就像这小子说的,以后长江里,130米左右的船可能会成主流,甚至110米的都有可能。”
周厂长这才彻底明白:“也就是说,咱们现在这发动机是给较大吨位的船用的,还得再研发适配小型船只的发动机?”
“对喽!”张浩一拍桌子,“就是这个意思!”
一顿饭吃得各有收获,张浩便起身告辞。
该提的要求都提了,具体生产上的事,他不想过多插手,得让厂子自己琢磨着往前走。
回去的路上,丁一军一路没敢多话,快到地方时才忍不住问:“领导,您怎么确定130米会是主流啊?”
张浩瞥了他一眼:“你不是搞技术出身,这里面的弯弯绕你不了解。跟你说环境、桥梁、水域这些因素,你也未必懂。”
说话间,车停稳了。张浩率先下车:“我去杨书记那儿一趟。”
“咚咚咚。”
“进来。”
张浩推门而入,杨书记抬头见是他,有些意外:“呦,你怎么来了?听说你去船厂了。”
“嗯,刚从那边回来,找您说点事。”张浩在对面椅子上坐下,开门见山。
杨书记给张浩泡了杯茶,推到他面前:“啥事?”
“两件事。”张浩接过茶杯,“第一件,船厂那边有重大突破,9500匹的发动机已经造出来了,还适配了一条140米的船。”
“好消息啊!”杨书记眼睛一亮,“那是不是说,咱们码头扩建的事得提上日程了?”
“对,我来就是说这个。不管别的地方怎么安排,咱们这边的码头扩建得赶紧启动,得跟上船舶发展的步子。”
“行,回头让他们形成文案,会上讨论一下。”杨书记点头,“你不是说还有事?接着说。”
张浩递过去一支烟,自己也点了一根,缓缓道:“第二件是农业口的事。上回说让咱们这边的育种基地支援全国农业,这次估计留不下种粮了——育种基地的粮食肯定要全部调拨给上面,统一安排。不过咱们自己也另搞了个小育种基地,育了些种,这事儿得跟农业部门打个招呼,别打这批粮的主意。”
他顿了顿,继续说:“再有就是公粮缴纳,现在正是高峰期,但实际情况没想象中那么理想。咱们这边的农业想真正起来,估计还得两三年。问题主要出在农药、化肥、技术跟不上,还有土地条件、环境限制这些,都得慢慢解决。”
杨书记眉头微蹙:“你说的这些,确实是眼下不好解决的难题。你有啥想法?”
“我是这么想的,”
张浩往前倾了倾身,“化工部那边,咱们是不是该打个报告,让他们加大对咱们这边的投入?上回我去港岛,那边答应给一批农药、化肥的技术设备,咱们再请化工部派些专家来指导指导。”
“另外,您这边是不是能协调些地质专家过来?帮忙看看水库修建、土地监测这些事,打好基础才能有好收成。”
“嗯,你提的这些都在点子上。”
杨书记点头,“要不你再辛苦一趟,把这些整理成资料,咱们开完会一起上报。”
“行,那这事就这么定了,我回去就整理。”
张浩站起身,“能过来跟您提前通个气,我也踏实。不打扰您工作了,我先走。”
“哎,等会!”
杨书记叫住他,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牛皮纸信封递过去,“喏,给你的。”
喜欢穿越四合院保卫科科长开始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穿越四合院保卫科科长开始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