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一两日功夫,朝廷新颁的《僧尼不得受父母及尊者拜诏》的旨意,便如同投入静湖的巨石,在长安城的街巷坊市间激起了层层涟漪。那由官府胥吏在城门、市集等要处高声宣诵、并张榜公示的敕文,以其不容置疑的权威口吻,迅速成为了士人清谈、商贾议论乃至寻常百姓茶余饭后的焦点。
在东市一家颇为雅致的茶肆二楼,几名身着青衫、头戴儒巾的士子正围坐一案。清茶氤氲的热气,也蒸腾着他们言辞间的激辩。
“妙哉!陛下此诏,真乃匡正人伦、砥砺风俗之举!”一位面容清瘦、目光炯炯的年轻士子抚掌赞叹,他是国子监的生员,素以维护儒家道统为己任,“沙门出家,割爱辞亲,虽云方外,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此乃天伦根本!焉有受父母跪拜之礼?此非孝道沦丧为何?朝廷明令禁止,正所以尊儒术,重孝悌,使释门知所进退,善莫大焉!”
他对面一位年纪稍长、气质更为沉静的士子,则微微蹙眉,持着茶盏沉吟道:“王兄所言,固然有理。孝为百行之源,世俗之礼不可废。然则,佛门自有其出世法度,僧宝亦为世外福田。父母尊长出于恭敬心而拜,或为求法,或为祈福,未必全无是处。朝廷以此细微礼节立法干预,是否……有过苛之嫌?恐令沙门离心,亦失陛下宽仁之德。”
那王姓士子立刻反驳:“李兄此言差矣!礼者,天地之序也。若纵容沙门超然于伦常之上,今日受父母拜,明日岂非欲受君王拜?长此以往,纲常何在?朝廷此举,正是防微杜渐,确立世俗伦理之绝对优先。此非苛政,实乃维系世道人心之必需!”
一旁另一位一直静听的士子此时插言,带着几分现实的考量:“二位不必争执。依我看,此诏用意深远。近年来,佛寺日广,僧尼日众,其中不乏倚仗朝廷优容、信徒供养而骄矜自恃者,于民间亦偶有争田夺产、规避赋役之事。陛下与皇后殿下颁此诏令,亦是敲山震虎,令释门知晓,虽受尊崇,却不可逾越世俗礼法之界限。此乃帝王驭世之术也。”
他们的争论,仅仅是长安士林的一个缩影。在更多的场合,支持此诏的声音显然占据了上风,儒家伦理的扞卫者们将此视为一次重要的胜利。
而在西市更为喧闹的街角,几个刚从货栈出来的绸缎商人,一边看着官府的告示,一边也在闲谈。
“嘿,这下好了!我那婆娘前日还非要去寺里拜她那出了家的堂弟,说是得了罗汉果位,受得起长辈一拜。我就说嘛,侄子就是侄子,当了和尚就能让姑母磕头了?没这个道理!”一个满面红光的胖商人咧着嘴笑道。
旁边一个精瘦的同行却撇撇嘴:“话也不能这么说。人家高僧是有道行的,拜一拜沾点福气,求个平安,有啥不行?朝廷连这个也管,真是……”
“你懂什么!”胖商人打断他,“规矩不能乱!今天和尚受爹娘拜,明天是不是道士也能受?这上下尊卑还要不要了?朝廷这诏令,我看挺好,就该这么立规矩!”
更普通的市井百姓,则大多抱着看热闹或是朴素的是非观。在里坊的井台边,几个提着水桶的妇人也在嘀嘀咕咕。
“听说了吗?以后当和尚的,不能再让自己爹娘给他磕头了!”
“早就该这样!生了儿子养那么大,出了家就不认爹娘了?还要爹娘去拜他?想想都憋屈!”
“可是……拜拜菩萨一样的师父,不是应该的吗?”
“师父是师父,爹娘是爹娘!两码事!朝廷说得在理!”
种种议论,支持、不解、乃至些许的非议,混杂在长安城秋日干燥的空气里,随着车马人流四处传播。这道旨在确立“世俗伦理高于宗教礼节”的诏令,如同一阵突如其来的劲风,不仅拂动了沙门的袈裟,更深刻地搅动了世俗的人心。它清晰地划下了一条线,宣告即便是在精神信仰的领域,皇权与儒家纲常,依然拥有最终的界定权与裁决权。这“俗世纶音”的重量,远比西明寺的钟声,更沉重地敲击在每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心头。
喜欢千年一吻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千年一吻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