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聚餐上关于数字时代的热烈讨论,如同夏日的一场骤雨,来得快,去得也快。雨过天晴后,生活回归日常,但空气中残留的湿润与凉意,却提醒着人们某些东西已然不同。对于年事已高的周文瑾而言,那场讨论中关于未来世界的瑰丽想象,固然令她欣慰于儿孙们的奋发有为,但一种更深沉、更贴近土地与呼吸的忧虑,却如同藤蔓般,在她心中悄然滋长,与她过往数十年的生活习惯和认知紧密缠绕。
尽管步履已显蹒跚,眼神也不复年轻时那般锐利,但周文瑾依然保持着一名老知识分子和退休医生应有的自律与敏锐。每天上午,她都会戴上老花镜,坐在洒满阳光的窗边,仔细阅读送来的报纸,晚上则雷打不动地收看《新闻联播》。这是她了解窗外世界、保持与时代同步的重要窗口。
然而,近年来,这些窗口传递给她的信息,却越来越多地蒙上了一层灰暗的阴影。报纸的社会版、电视的新闻调查栏目,开始频繁地出现一些让她心惊肉跳的字眼和画面:
**“华北多地遭遇持续雾霾天气,pm2.5指数爆表,专家建议儿童老人减少外出…”**
电视画面上,是灰蒙蒙一片、高楼大厦若隐若现的城市,行人戴着各式各样的口罩,行色匆匆。
**“调查显示,我国部分流域水污染问题突出,重金属、有机污染物超标严重…”**
配图是泛着异样颜色、漂浮着垃圾的河流,以及沿岸村民愁苦的面容。
**“耕地土壤污染治理迫在眉睫,关乎粮食安全与人民健康…”**
报道里提及的那些陌生的化学名词和触目惊心的污染数据,让她这个老医生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可能引发的各种疾病。
这些报道,像一根根细小的针,刺痛着周文瑾的心。她一生行医,深知洁净的空气、水和食物对于健康的重要性。看到自己曾经为之奋斗、期望子孙后代能安居乐业的这片土地,正被这些看不见的“敌人”侵蚀,她感到一种无能为力的痛心和深深的忧虑。
这种忧虑,在一次普通的周末家庭小聚时,终于找到了一个具体的宣泄口。
林向洋一家从南方回来探望母亲,林帆自然也跟来了。年轻人聚在一起,话题离不开最新的科技产品。林帆正兴奋地向堂姐林雪展示他刚刚换的最新款智能手机,流畅的界面、强大的摄像功能,引得众人围观赞叹。
“爸,妈,你看这拍照多清晰!运行速度也快多了!”林帆一边演示,一边顺手将那个只是稍微有些卡顿、屏幕有细微划痕的旧手机,随意地放在了客厅的茶几上,显然已经做好了将其“淘汰”的准备。
这个在年轻人看来再平常不过的举动,却恰好被从厨房走出来的周文瑾看在了眼里。老人的目光落在那个被“遗弃”的、依然完好的旧手机上,眉头渐渐蹙紧,脸上流露出不赞同的神色。
她走到茶几前,没有像往常一样先去关心孩子们渴不渴、饿不饿,而是拿起那只旧手机,用手指轻轻摩挲着冰凉的屏幕和金属边框,仿佛在触摸一个被轻易抛弃的生命。
客厅里热闹的气氛因她这个突兀的举动而稍微安静下来。大家都有些疑惑地看着她。
周文瑾抬起头,目光扫过儿子、儿媳,最后落在孙子林帆脸上,语气带着一种罕见的严肃和痛惜:
“小帆,”她扬了扬手中的旧手机,“这个……这就不要了?”
林帆愣了一下,随口答道:“奶奶,这个都旧了,卡得很,不好用了。反正也卖不了几个钱……”
“卖不了几个钱?”周文瑾打断他,声音提高了一些,带着老年人特有的执拗和忧心,“孩子,这不是钱不钱的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东西,这些手机、电脑、还有那些花花绿绿的电池,”她指着房间里其他的电子产品,“它们要是被随便扔掉,埋在地里,多少年都烂不掉啊!而且里面还有好多有毒的东西!”
她越说越激动,仿佛积压已久的担忧终于找到了一个突破口:“这些东西,会污染土地,污染水源!最后那些有毒的玩意儿,还会顺着庄稼、顺着水,跑回咱们的身体里!这都是害人害己啊!”
这番带着强烈情绪的话语,让原本轻松的氛围瞬间变得有些凝滞。林帆张了张嘴,想辩解什么,但在奶奶沉痛的目光下,终究没能说出口。
周文瑾似乎被勾起了无尽的回忆,她不再只看林帆一个人,而是对着满屋的儿孙,声音低沉下来,充满了对往昔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惋惜:
“我们年轻那会儿,东西坏了,首先想到的是修。收音机不响了,找师傅修;自行车胎破了,自己补。一双袜子,也是补了又补。不是买不起新的,是觉得东西造出来不容易,不能随便糟蹋。”
她的目光变得悠远,仿佛穿透了时空:“那时候,我们家门口那条小河,水清得能看到底,夏天我们直接拿瓢舀起来就喝,甜丝丝的。晚上躺在院子里乘凉,天上的星星,一颗是一颗,亮得晃眼,银河就跟一条真正的河一样,从南流到北……”
她描述的景象,对于在座的大多数人,尤其是林帆这样的年轻人,几乎如同童话。他们习惯了瓶装水的便利,见惯了城市夜空被霓虹灯染成的暗红色,几乎忘记了星空原本的模样。
“可现在呢?”周文瑾的声音带着哽咽,“河里的水,别说喝了,碰都不敢随便碰。天,老是灰蒙蒙的。星星……也难得看见几颗亮的了。”
她环视着儿孙们,眼神里充满了不解和担忧:“日子是越过越好了,楼越盖越高,车越来越多,你们用的东西也越来越高级。可这老天、这地、这水……怎么反而变得……让人不放心了呢?”
这番发自肺腑的倾诉,带着一个与土地、与自然更为亲近的时代所遗留下来的朴素环保观,以及对现代生活方式带来的环境代价的深切忧虑。它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头,在家庭成员的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林向洋和陈静对视一眼,都有些惭愧。他们忙于生意,确实很少思考这些看似“遥远”的环境问题。林雪和徐航作为科研工作者,则从更理性的角度思考着技术进步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林帆更是低下了头,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习以为常的“升级换代”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如此沉重的环境代价。
从这一天起,周文瑾仿佛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家中的“环保监督员”和“唠叨员”。她会提醒陈静买菜时自带布袋,拒绝超市的塑料袋;她会把洗菜淘米的水留下来冲马桶;她会严格督促家人进行垃圾分类,尽管当时的分类设施还很不完善;她还会在看到孩子们忘记关灯、关水龙头时,不厌其烦地过去关上,并念叨着“节约一点是一点”。
她的这些举动,起初或许会被忙于现代生活的儿孙们觉得有些“过时”和“唠叨”,但那份发自内心的、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深切关爱,以及那种将节俭惜物与环境保护天然结合起来的朴素智慧,却像一颗颗种子,悄然播撒在了每个人的心田。
这些种子,需要时间去发芽,需要更多现实的风雨去催生。而就在不久之后,一场自上而下、力度空前的“环保风暴”,将以一种谁也没有预料到的方式,席卷而来,不仅印证了周文瑾的远见与忧虑,更将深刻地改变林家许多人,尤其是远在西北基地的林卫东的工作与生活。来自中央的环保督察组,即将带着国家的意志和科学的标尺,叩响基地的大门。
喜欢三江奔流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三江奔流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