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十点整!
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奏响,磅礴的旋律如同惊雷,瞬间劈开了所有的等待与寂静,在天安门广场上空激荡回响。成百上千人的合唱声浪汇聚,与乐声交融,形成一股无形的、足以撼动心魄的力量洪流。城楼上,庄严的宣告穿越麦克风,清晰地传遍广场每一个角落,也通过电波,瞬间传递至神州大地,传递至寰宇四方。
“阅兵开始——”
这一声号令,如同按下了历史的启动键,瞬间点燃了积蓄已久的情感火山。
“呜——呜——”
空中,领头的是直-8通用直升机群,它们护卫着巨大的国旗和军旗,以绝对精准的姿态、雷霆万钧之势,率先飞越天安门广场上空。巨大的旗帜在高速气流中猎猎招展,那一片夺目的红色,如同燃烧的火焰,又如同奔涌的血脉,烫灼着每一个仰望它的眼眸。紧随其后的,是组成“70”纪念字样的直升机梯队,轰鸣着向共和国致敬。
地面上,所有人的目光都追随着那空中骄子,直到它们消失在视野尽头。随即,更大的期待感攥住了每一个人。林雪下意识地踮起脚尖,徐航不自觉地屏住了呼吸,林向洋和陈静紧紧靠在一起,目光死死锁住长安街的东起点。
来了!
首先进入视野的,是三名手擎军旗的陆海空三军仪仗队队员,他们如同定海的坐标,引领着身后如同磐石、如同移动城墙般的徒步方队。
“咚—咚—咚—咚—”
脚步声,整齐划一到超越人类听觉极限的脚步声,由远及近。那不是杂乱的声响,而是一种沉重、稳定、带着金属质感的撼地律动。它仿佛不是来自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而是来自一个完整的、拥有统一意志和脉搏的钢铁巨人。这声音,通过脚下的地面隐隐传来,与胸腔里的心跳产生诡异的共鸣,让人心慌气短,又让人热血沸腾。
走在最前列的,是代表着人民军队辉煌历史与优良传统的百面荣誉战旗方队。一面面饱经战火硝烟、浸染着先烈鲜血的战旗,如同燃烧的火炬,在秋日阳光下熠熠生辉,无声地诉说着那段筚路蓝缕、烽火硝烟的岁月。它们是根,是魂,是这支军队永不褪色的精神底色。
紧随其后的,是陆军学员方队、海军学员方队、空军学员方队……年轻而刚毅的面庞,闪烁着理想与信念的光芒,他们代表着军队的未来与希望。紧接着,各军种作战部队方队、武警部队方队,迈着举世无双、堪称艺术品的正步,如山岳般稳步推进。
每一个方队,横看、纵看、斜看,都是一条笔直的线,一个人就是一个精准的像素点。成千上百个像素点,凝聚成一个无懈可击的整体。枪刺如林,闪耀着冷冽的寒光;步伐铿锵,每一次踏地都爆发出撕裂空气的爆鸣。那种极致的整齐,蕴含着无坚不摧的意志力和组织力,带来的视觉与心理冲击力是毁灭性的。它不需要言语,其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种最强的宣言。
观礼台上爆发出阵阵难以抑制的惊呼和雷鸣般的掌声。林雪感到自己的眼眶不受控制地湿润了,她紧紧抓着徐航的胳膊,指甲几乎要嵌进他的外套里。徐航反手握住她,他的手心同样一片滚烫。语言在此刻显得如此苍白,他们只能用目光交流着内心翻江倒海般的震撼。
林向洋张着嘴,忘了合上,半晌才喃喃道:“这…这就是咱们的兵!” 一种混合着敬畏、自豪与安全感的复杂情绪,在他这个经历过商场沉浮、深知实力至上的企业家心中汹涌澎湃。
然而,所有人都知道,徒步方队带来的震撼,仅仅是这场力量展示的序曲。真正的国之重器,那沉默的、覆盖着迷彩的钢铁巨兽,即将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空中,新一轮的呼啸声由远及近,更加低沉,更加具有压迫感。
“看!歼-20!” 观礼台上有人失声喊道。
只见远处天边,数个三机楔形编队,如同暗影中的利刃,撕开云层,以一种君临天下的姿态悍然出现。它们的外形流畅而冷酷,充满了未来科技感,发动机尾喷口幽蓝色的光芒在晴空下若隐若现。没有拉出绚丽的彩烟,它们就以这种最本真、最具威慑力的姿态,低空通场,机翼下悬挂的导弹清晰可见。
“隐身战斗机!是我们的歼-20!” 更多的声音加入了进来,充满了难以置信的狂喜。
这是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隐身制空战斗机,它的公开亮相,标志着人民空军正式迈入“20”时代,跻身世界顶尖空军行列。它们的出现,引燃了现场又一轮高潮。掌声、欢呼声、呐喊声,如同海啸般席卷了整个广场。
与此同时,地面的钢铁洪流,终于启动了。
首先驶来的是99A主战坦克方队。这些陆地王者披挂着数字化迷彩,粗长的炮管傲然指向前方,庞大的钢铁身躯碾压过长安街坚实的路面,带着无与伦比的厚重感和压迫感。它们是突击的先锋,是撕裂防线的利刃,履带滚过之处,大地似乎都在微微颤抖。
紧随其后的,是各式新型步兵战车、自行火炮、反坦克导弹发射车……铁流滚滚,引擎轰鸣,组成了一道道移动的、不可逾越的钢铁长城。
但这还不够!
当那庞大的、造型科幻的无人作战模块方队驶来时,即便是见多识广的观礼嘉宾们,也再次发出了惊叹。高空高速无人机、侦察打一体无人机、蜂群无人机发射车……这些代表着未来战争方向的智能武器,冷峻地沉默着,它们的“眼睛”——光学探头,漠然地扫过欢呼的人群,仿佛在无声地宣告,一个新的战争时代已经来临。
然而,真正的压轴戏,是战略打击模块的出场。
当那巨大的、承载着国之重器的导弹发射车缓缓驶入视野时,整个天地仿佛都安静了一瞬。
首先是巨浪-2导弹方队,它代表着国家海基战略核反击力量的坚实盾牌。
接着是东风-26中远程弹道导弹方队,它兼具对陆和对海上大型移动目标精确打击能力,是令人生畏的“航母杀手”。
然后是新锐的东风-17常规导弹方队,其乘波体弹头独特的外形,昭示着它具备高超音速、不可预测的突防能力,是突破任何反导系统的利剑。
最后,当那如同移动山脉般的东风-31甲改核导弹方队和东风-5b洲际战略核导弹方队,以无可匹敌的威严缓缓驶过时,一种终极的、令人灵魂战栗的震撼感,攫住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太庞大了!太威严了!那粗壮的乳白色弹体,冷冰冰地指向苍穹,它们不需要怒吼,不需要炫耀,其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种终极的威慑与保障。它们是支撑一个国家脊梁的定海神针,是维护和平、免受强权讹诈的最根本底气。
“东风快递,使命必达!” 观礼人群中,不知是谁激动地喊出了这句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戏称,此刻却无比贴切,引发了周围一片会心的、充满自豪的感叹。
铁流滚滚,无尽无休。每一辆战车,每一枚导弹,都闪耀着自主创新的光芒,凝聚着无数国防科技工作者的智慧、汗水乃至生命。
* * *
数千公里之外,西北某国防基地大礼堂。
这里,没有北京现场的喧嚣与欢呼,但气氛同样凝重而炽热。
巨大的投影屏幕上,正实时传输着阅兵式的盛况。礼堂内座无虚席,所有基地的干部职工,包括许多身着旧式军装、白发苍苍的退休老专家、老职工,都齐聚于此。他们神情专注,眼神灼热,紧紧盯着屏幕上的每一个画面。
林卫东和赵庆兰坐在前排中央。林卫东腰杆挺得笔直,双手紧紧按在膝盖上,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赵庆兰则时不时用手帕擦拭一下眼角,不知是因为激动,还是因为屏幕反光刺眼。在他们身边,坐着须发皆白、精神矍铄的“老专家”刘工,他手里攥着一个磨得发亮的旧搪瓷茶杯,嘴唇紧抿,目光如同鹰隼般锐利。
当徒步方队走过时,礼堂里响起了低低的赞叹声。
当歼-20呼啸着掠过天空时,年轻人中间爆发出一阵压抑的欢呼。
当99A坦克、新型火炮驶过时,不少老工程师们频频点头,眼神中流露出如同看待自己孩子般的慈爱与骄傲。
然而,当战略打击模块的导弹方队开始出场时,整个礼堂的气氛达到了一个无声的顶点。
所有人都知道,他们毕生奋斗的心血,他们隐姓埋名、扎根戈壁数十载的青春与付出,与屏幕上的这些国之重器,有着千丝万缕、甚至是生死与共的联系。
林卫东的呼吸不由自主地粗重起来。他的目光,死死锁定在屏幕上那缓缓移动的东风-31甲改核导弹方队上。那流线型的弹体,那复杂的发射载具,那每一个细节,他都熟悉得如同自己的掌纹。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技术攻关,多少回险象环生……为了它,他们熬白了头发,熬花了眼睛,甚至有的同事,没能等到它列装部队的那一天,就永远倒在了这片他们热爱的戈壁滩上。
屏幕上,镜头给了导弹一个特写。那冰冷金属外壳下的某个关键部位,那个曾经困扰了团队整整一年零七个月、几乎让项目陷入绝境的“卡脖子”部件——新型耐高温复合材料制备的连接构件——其最终的解决方案,正是在他林卫东的主持下,和刘工带领的材料团队一起,经过上千次实验,在无数次失败中摸索出来的。
那一刻,时间仿佛倒流。
他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酷热的夏夜,实验再次失败,数据一片狼藉,团队士气低落到了极点。是刘工,这个平时沉默寡言的老头,红着眼睛,拍着桌子吼道:“搞不出来,我他妈就不退休!死也要死在这实验室里!” 是他林卫东,顶着上面要求进度的巨大压力,力排众议,决定推翻原有思路,采用一种近乎冒险的新工艺路径……
汗水、泪水、争执、沉默、绝望中的相互支撑、成功时的喜极而泣……那些早已被尘封的艰苦岁月,此刻如同电影画面般,一帧帧在他脑海中闪过。
就在这时,解说员清晰而充满自豪的声音透过音响传来:“……现在驶来的是东风-31甲改核导弹方队,它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二代战略核导弹,机动性强,反应速度快,是维护国家主权、扞卫民族尊严的坚强盾牌……”
“坚强盾牌……”
这四个字,像一把重锤,狠狠敲击在林卫东和刘工的心上。
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屏幕里传来的轰鸣声中,林卫东猛地伸出了他的右手,而坐在他旁边的刘工,也同时伸出了他那布满老茧、微微颤抖的左手。
两只手,一双曾绘制过无数精密图纸、调试过无数复杂设备、在戈壁风沙中变得粗糙的手,在空中紧紧握住了一起!
没有言语,没有任何眼神交流。
他们依旧死死盯着屏幕,盯着那承载了他们一生梦想与荣光的国之重器。
但他们的手,却握得那样紧,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手背上青筋虬结。通过那紧密相连的掌心,一股滚烫的、澎湃的、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激流,在两人之间奔涌、传递、共鸣!
那里面,有往昔的艰辛,有成功的狂喜,有失去战友的悲痛,有不被理解的委屈,但更多的,是一种超越了个人情感的、无比纯粹和炽热的——自豪!
“我们的……”
“这是我们的!”
无声的呐喊在他们心中回荡。他们这一代人,就像戈壁滩上的胡杨,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他们将一生最宝贵的年华,默默奉献给了这片看似荒凉的土地,就是为了铸就这扞卫和平的“坚强盾牌”,就是为了让祖国的人民,能让屏幕前他们的子孙后代,可以安心地享受和平的阳光,可以自豪地仰望这片蓝天!
赵庆兰看到了两人紧握的手,她的眼泪终于彻底决堤,无声地顺着脸颊滑落。但她脸上,却绽放着与有荣焉的、无比骄傲的笑容。她懂,她什么都懂。作为基地医院的医生,她见证了太多这样的坚守与奉献。
礼堂里,许多了解内情的老职工、中年骨干,也注意到了这一幕。他们沉默着,但眼中闪烁着同样的光芒。掌声变得更加热烈,更加持久,这掌声,既是给屏幕上的钢铁长城,也是给他们自己,给身边这些默默无闻的铸剑人!
* * *
天安门观礼台上,林雪同样心潮澎湃。
当看到那庞大的导弹方队时,她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远在西北的父亲和大伯。她不知道父亲具体从事哪一型武器的研制,但她知道,父亲的一生,都与这些“国之重器”紧密相连。她能想象到,此刻的父亲,一定和基地的同事们在一起,一定和她一样,心潮起伏。
她侧过头,对徐航激动地说:“你看那些导弹……我爸他们,一辈子就在为这些……”
徐航重重地点头,他理解林雪未说完的话。他揽住林雪的肩膀,在她耳边大声说道(因为现场的声浪实在太大):“这就是底气!科技强军,这就是最直观的体现!”
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全感与自豪感,将林雪紧紧包裹。她不再仅仅是一个观众,她是这伟大事业传承的一部分。父亲的坚守,与她此刻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虽然领域不同,但目标一致——让这个国家更加强大,更加不可侵犯。
空中,精彩的飞行表演仍在继续,教练机拉出七道绚丽的彩烟,如同彩虹横跨天际,为这钢铁洪流的展示,画上了一个华美而充满希望的休止符。
长安街上,受阅装备方队仍在源源不断地通过,钢铁洪流似乎无穷无尽,强大的国防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
但林雪的思绪,已经微微向前飘飞。这威武的军队,这先进的装备,其背后,离不开一个词——创新。没有自主创新的强大科技支撑,这一切都将是空中楼阁。她不禁想到自己和徐航所从事的工作,想到那些在实验室里日夜攻关、试图在科技前沿实现突破的同仁们。国家的强大,不仅需要钢铁长城,更需要智慧的锋芒。
“不知道群众游行的时候,‘创新驱动’方阵会是什么样子?” 这个念头悄然在她心中萌生,对接下来的环节,产生了更深的期待。
而在西北基地的礼堂,当最后一个装备方队驶过,镜头切换回广场欢腾的人群时,经久不息的掌声才渐渐停歇。林卫东和刘工紧握的手,也终于缓缓松开,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湿润的痕迹和无需言说的释然与欣慰。
林卫东清了清嗓子,试图恢复他作为基地领导惯有的沉稳,但他微微颤抖的声音还是泄露了内心的激动:“老刘,看到了吗?我们……我们这辈子,值了!”
刘工用力地点着头,花白的胡子微微抖动,他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声音,虽然沙哑,却异常坚定:“值!太值了!不过,老林,” 他话锋一转,目光重新变得锐利而充满挑战,“这还不是终点。下一代,得更强!”
林卫东闻言,深吸一口气,望向屏幕上已经开始集结的群众游行队伍,眼神中闪烁着新的光芒:“是啊,下一代……更强的,还在后头呢。”
这不仅仅是装备的更新换代,更是人才的迭代,科技的交棒。他不由得想起了在北京观礼的女儿林雪,想起了她正在探索的那些看似“不着边际”的前沿科技。或许,未来的“国之重器”,就将诞生于今天这些基础研究的突破之中。
钢铁洪流驶过,留下的是震撼,是自豪,更是对强大科技支撑的深刻认知,和对未来无限可能的憧憬。一场力量的检阅暂告段落,而一场关于创新与梦想的展示,即将拉开序幕。
喜欢三江奔流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三江奔流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