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使者看着试验田亩产远超预期的玉米和改良水稻,脸色由红转白,最终化为一声长叹。那日比试结束后,他在驿馆枯坐了一夜,第二日一早就递上国书,言辞恳切地表示愿放弃之前的苛刻要求,转而请求与大启互通有无,学习农桑技艺。
朝堂之上,赵衡将楼兰国书呈给陛下,提出了边关开设商品交流会的构想:“楼兰地处西域要冲,物产与我朝互补。开设交流会,一来可展示我朝农桑成果,让西域诸国见识大启实力;二来能互通商品,我朝的丝绸、茶叶换他们的良马、药材,于民生经济皆有裨益;三来以商贸促和睦,比兵戈相向更能安边固疆。”
陛下沉吟片刻,看向群臣:“众卿以为如何?”
几位老臣面露迟疑,担忧交流会会让西域诸国窥探国情。赵衡却道:“固步自封才是隐患。我朝农桑、技艺本就领先,何惧人看?反而要让他们看到我朝的富足与包容,方能消弭敌意,共促太平。”
林晚虽不在朝堂,却从李默口中得知了消息。她正在农书阁整理西域作物图谱,闻言笑道:“殿下这个法子好。就像种地,不能总把种子捂在怀里,得播出去,才能知道哪片土地适合生长。商贸往来,就像作物传粉,互相借鉴,才能长得更旺。”
几日后,陛下准了赵衡所奏,命他亲赴边关筹备商品交流会。赵衡离京前,特意来试验田找林晚:“边关苦寒,作物种类少,我想带些改良种子和农书过去,你可有什么建议?”
林晚早已备好一个木箱,里面装满了耐旱的玉米、高粱种子,还有她亲手抄录的《区田法》《保墒要诀》,甚至还有暖棚搭建的简易图纸。“这些都是适合旱地种植的,再配上图谱和解说,就算是没种过的人也能看懂。”她指着图纸,“暖棚在边关冬天也能用,种些青菜,能让戍边将士吃口新鲜的。”
赵衡看着木箱里整齐的物件,每一样都贴着标签,字迹娟秀却透着认真,心里暖烘烘的:“有你这些‘宝贝’,交流会定能成。”他忽然想起什么,从袖中取出一枚玉佩,上面刻着一株稻穗,“这个你拿着,若在京中有难处,凭此可直接见内务府总管。”
林晚接过玉佩,触手温润,知道这是极大的信任,认真收好:“殿下在边关也要保重,听说那边风沙大,记得多带些防晒伤的药膏。”
赵衡笑了:“记下了。等我回来,想尝尝你用新收的稻米煮的粥。”
“好。”
赵衡离京后,林晚一边主持农桑学堂的筹备,一边关注着边关的消息。一个月后,捷报传来:边关商品交流会如期举行,大启的丝绸、茶叶、改良种子引得西域诸国争相交换,楼兰使者更是亲自带着良马和西域农书前来,与大启农人间交流甚欢。
交流会不仅促成了数十笔交易,更让西域诸国见识了大启的农桑实力与开放姿态。楼兰使者在归国前,特意托人带回一封信,信中说要在楼兰推广大启的玉米种植,并邀请林晚将来有空去西域看看。
赵衡回京时,带回了西域的苜蓿种子和一匹神骏的楼兰马。他径直去了试验田,将苜蓿种子递给林晚:“这草耐旱,适合喂马,在边关试种成功了,带回京城也试试。”
林晚接过种子,又看了看那匹昂首阔步的骏马,笑道:“殿下这趟真是满载而归。”
“最大的收获,是让西域诸国明白,合作比对抗好。”赵衡望着试验田,“就像这地里的庄稼,单一种植易生病害,多种作物套种,反而能长得更好。国家之间也是如此。”
夕阳下,两人并肩走在田埂上,身后是金黄的稻浪,身前是渐浓的暮色。赵衡忽然道:“交流会定下每年春秋各开一次,下次我想让你同去。你懂农桑,能跟西域农人说上话,比官员们空泛的言辞有用得多。”
林晚眼睛一亮:“真的?我能去边关?”
“当然。”赵衡看着她雀跃的样子,像看到了得到新种子的孩童,“那里的土地与京城不同,或许你能发现更适合西域的种植法子。”
林晚用力点头,心里已经开始盘算要带哪些种子、哪些农书。她仿佛能看到边关的土地上,大启的玉米与西域的苜蓿并肩生长,看到各族农人围着田埂交流技艺,那景象,定比试验田的丰收更让人欢喜。
夜风拂过,带来庄稼的清香。试验田的灯火次第亮起,照亮了田埂上的脚印,也照亮了更远的前路。林晚知道,无论是脚下的土地,还是边关的风沙,只要带着这份踏实耕种的心意走下去,总能让希望生根发芽,结出跨越疆界的果实。
喜欢快穿:不同的世界我来了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快穿:不同的世界我来了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