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商品交流会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传遍了大启的田间地头。农人们听说西域的良马能拉更重的犁,耐旱的苜蓿能喂肥牛羊,都盼着下一次交流会能亲眼去看看。林晚则忙着整理资料,将西域作物的生长习性与大启的种植技巧一一比对,打算编一本《西域农桑适配图谱》。
赵衡回京后,朝政愈发繁忙,却仍常抽时间来试验田。有时是傍晚,带着一身朝露,听林晚讲新培育的麦种;有时是清晨,踏着薄雾,看她指挥农人搭建新的暖棚。两人话不多,却总能在田埂上找到默契——他问得精准,她答得透彻,仿佛这片土地成了他们共通的语言。
这日,林晚正在农书阁核对图谱,赵衡派人送来一封信,说是西域诸国派了农匠来京,想系统学习大启的农桑技术,让她帮忙安排接待。林晚忙了整整三日,将农书阁的西厢房收拾出来,添置了桌椅和图谱,又从试验田挑了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农做陪,才将一切安排妥当。
西域农匠抵达那日,林晚亲自去城门口迎接。为首的是位须发皆白的老者,名叫巴图,是楼兰国最有名的农匠,手里拄着一根刻满作物图案的木杖,眼神矍铄。见到林晚,他竟用生硬的汉话道:“林姑娘,久仰大名。我家国王常说,是你让楼兰知道,粮食能长得这样好。”
林晚笑着拱手:“巴图大师客气了,互相学习罢了。”
接下来的日子,农书阁成了最热闹的地方。巴图带着弟子们整日泡在试验田,看玉米如何授粉,问水稻如何育秧,连林晚用秸秆堆肥的法子都看得津津有味,时不时让随从记录下来。林晚也趁机请教西域的沙漠种植术,巴图毫无保留,给她画了沙植法的详细图谱,还送了一包能在盐碱地生长的草籽。
“这草叫‘耐碱蓬’,能改良土壤。”巴图指着草籽,“大启北方多盐碱地,或许能用得上。”
林晚如获至宝,立刻让人在试验田划出一块地试种。看着嫩绿的草芽破土而出,她忽然明白,赵衡所说的“共促太平”,从来都不是空泛的言辞——当两国的农人在田埂上交换种子、分享经验时,那些疆界与隔阂,早已在泥土里悄悄消融。
秋末的交流会如期举行,林晚果然随赵衡一同前往边关。一路北上,越靠近边关,地势越开阔,风里带着沙砾的气息。戍边的将士见太子亲自带农桑专家前来,都十分振奋,说要帮着开垦荒地,试种新作物。
交流会设在一片开阔的谷地,大启的丝绸、瓷器与西域的宝石、香料摆在一起,相映成趣。但最热闹的还是农桑展区,林晚带去的改良种子前挤满了人,巴图特意让人搭了个高台,邀请林晚讲解暖棚技术。
“……用麦秸和泥土糊成墙,盖上油纸,冬天也能种出青菜。”林晚站在高台上,手里举着暖棚模型,“就像给庄稼盖了间屋子,风吹不着,霜打不着……”
台下的西域农人听得入神,不时有人用汉话或西域语提问,巴图在一旁帮忙翻译,气氛热烈得像春日的田野。赵衡站在人群后,看着被众人围绕的林晚,她穿着一身便于行动的短打,头发用布带束起,脸上沾着点尘土,眼神却亮得惊人。
他忽然想起在林家庄的那个秋日,她也是这样站在田埂上,给春桃讲间苗的法子,阳光洒在她身上,平凡却耀眼。原来有些光芒,无论在乡野还是边关,都藏不住。
交流会结束后,赵衡带着林晚登上边关的城楼。远处的戈壁滩在夕阳下泛着金红,近处的谷地里,大启的农人与西域的牧人正围着篝火说笑,烤肉的香气飘得很远。
“你看,”赵衡指着那片篝火,“这比任何盟约都管用。”
林晚点头,心里忽然涌起一股热流:“等明年春天,我想在这里开一片试验田,把耐碱蓬、苜蓿和咱们的玉米种在一起,看看能不能改良这片土地。”
赵衡转头看她,她的眼睛映着落日,像盛着整片星空。他忽然笑道:“好啊,陪你一起种。”
风吹过城楼,带着远方的气息。林晚知道,这片土地上的故事还很长,她或许会在这里种出第一株在边关成熟的玉米,或许会看到西域的农匠用大启的法子种出水稻,或许会和赵衡一起,在田埂上迎来一个又一个丰收。
而那些曾经的波折与相遇,那些从乡野到朝堂的足迹,都已化作脚下的泥土,滋养着更广阔的希望。就像试验田的庄稼,一季又一季,生生不息,终将在时光里,结出最饱满的果实。
喜欢快穿:不同的世界我来了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快穿:不同的世界我来了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