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指纹投喂”计划像一剂强心针,让“萤火”团队从被窥视的被动与愤怒中挣脱出来,转而充满了一种设置谜题、引导对手的创造性亢奋。伊莎贝尔带领算法小组,仅用四十八小时就构建起一个灵活的“特征库框架”,可以像调色盘一样,混合出性能各异、真假难辨的技术指纹。
然而,就在他们准备首次“投喂”实验时,一个更基础、更致命的问题,如同潜藏的暗礁,猛然浮出水面。
“林总,伊莎博士,‘萤火’原型机在长时间全负荷运行测试中,出现核心场域发生器单元过热现象,伴随有效作用范围衰减超过百分之十五。”负责硬件集成的工程师汇报时,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惊愕,“我们检查了散热设计,理论上是足够的。问题似乎出在……场本身。”
林微光和伊莎贝尔立刻赶到测试区。拆开原型机的外壳,可以闻到一丝淡淡的、电子元件过度发热后特有的焦糊味。核心发生器单元的外壳烫得吓人。
伊莎贝尔调出实时场强监测数据,指着屏幕上那片原本应该均匀分布的场强云图:“看这里,场域在生成后,并非理想地扩散充盈整个空间,而是在某些特定边界和障碍物附近,形成了强烈的‘能量驻波’。能量在这些点不断反射、叠加,无法有效耗散,最终被硬件本身吸收,导致局部过热和整体效能急剧下降。”
屏幕上,代表场墙的颜色在房间角落和大型金属文件柜附近,呈现出不正常的深红色,如同沸腾的漩涡。这就是能量内耗的具象化表现!
“实验室环境太过‘干净’了,”伊莎贝尔脸色发白,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真实的办公室充满了隔断、家具、设备、走动的人群……这些都会对场域形成复杂的反射和干扰。我们之前专注于处理信号噪声,却忽略了物理空间结构本身对能量场的巨大影响!”
这是一个底层物理问题,比信号噪声更难解决。它意味着,如果不找到方法抑制或利用这些能量驻波,“萤火”模块在真实世界复杂环境中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将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因过热而损坏。
“我们必须让场域学会‘适应’物理空间,而不仅仅是‘覆盖’它。”林微光凝视着那片刺眼的红色驻波区,眉头紧锁。这感觉就像好不容易教会了一个盲人听音辨位,却发现他无法在布满家具的房间里自如行走。
新的、更艰巨的挑战,毫无预兆地横亘在面前。
就在地下实验室再次被技术阴云笼罩时,地面上,顾知行带来了一个来自欧洲的、足以改变战局的消息,但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
“欧洲标准协会(ESA)刚刚发布了一份‘智能建筑环境系统’的技术标准草案征求意见稿。”顾知行将一份文件放在林微光面前,语气严肃中带着一丝机遇带来的兴奋,“这份草案,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十年,这类技术在欧洲市场——这个全球最重要高端市场之一的准入门槛和游戏规则。”
林微光快速翻阅着草案。里面的许多技术参数、安全规范和效能评估方法,明显带有对传统环境控制技术路径的偏向,其中几条关键指标,几乎是为“生命茧房”这类技术量身定做,而对“场协同”这种主动干预型技术提出了一些近乎苛刻的、甚至可能涉及技术机密披露的要求。
“苏氏的手,已经伸到标准制定领域了。”顾知行一针见血,“他们想通过确立对自己有利的技术标准,从源头上将我们排除在欧洲市场之外。这是釜底抽薪。”
林微光的心沉了下去。如果这份草案最终按此通过,那么“普罗米修斯”乃至未来的“萤火”,进入欧洲市场的难度将呈几何级数增加。
“但我们也有机会。”顾知行话锋一转,“草案还在征求意见期。ESA邀请全球相关企业和机构提交评议意见。这是一个窗口期。如果我们能拿出具有说服力的技术证据,证明‘场协同’路线的优越性,并推动标准向更开放、更注重实际效能而非特定技术路径的方向修改,我们就能反将一军,甚至借此在欧洲市场树立权威。”
机会与风险并存。参与标准制定,意味着要将部分技术底牌展示在阳光下,接受全球顶尖专家的审视和质疑。成功了,海阔天空;失败了,可能提前暴露技术路线弱点,加速败亡。
“这是一场不能回避的战役。”林微光合上文件,目光决然,“我们必须参与评议。这不仅是为了市场,更是为了我们技术路线的合法性与未来话语权。”
她看向顾知行:“立刻组建一个跨部门评议小组,你亲自负责。我们需要准备详实的技术白皮书、独立的第三方验证数据,以及……针对草案中那些不合理条款的、强有力的学术和事实驳斥。”
“工作量会非常大,而且需要极高的专业性和策略性。”顾知行提醒。
“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包括集团在欧洲的法务和技术顾问团队。”林微光斩钉截铁,“这是我们撬动全球格局的支点,不容有失。”
地面上,关乎未来市场命脉的标准之战悄然打响。而地下,关乎技术存续的能量驻波难题亟待解决。
林微光感觉自己仿佛被撕裂成两半。她穿梭于地上明亮的会议室与地下冰冷的实验室之间,大脑在高强度的商业博弈与深度的技术思考之间急速切换。
在又一次关于能量驻波的讨论陷入僵局时,她独自留在实验室,对着那不断重复生成、又不断在角落形成红色旋涡的场强模拟图,久久沉默。
物理结构无法改变,能量反射的规律无法违背。那么,出路在哪里?
她想起了“棱镜”的平滑过渡,想起了“理解噪声”的思维转换。对抗物理,是否本身就是错误的?
一个近乎离经叛道的想法,如同黑暗中划过的闪电,骤然照亮了她的思绪。
她猛地坐直身体,接通了与伊莎贝尔的内部通讯。
“伊莎,我们可能又错了。”她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我们一直在试图‘抑制’驻波,把它当作敌人。但驻波本身,也是能量,是场域的一部分,是空间结构反馈给我们的‘声音’。”
伊莎贝尔在另一端沉默了几秒,似乎在消化这个颠覆性的概念。
林微光继续快速阐述,思路越来越清晰:“我们能不能不再追求一个‘均匀’的理想场?而是让算法实时学习特定空间的物理结构,识别出那些容易形成驻波的关键节点,然后……不是去压制它,而是主动在这些节点上,施加一个相位相反的、微弱的‘补偿场’?就像我们用主动阻尼抵消固化炉的谐振一样!让补偿场与自然形成的驻波相互抵消,或者,至少将其能量引导、分散到不那么危险的区域?”
不是对抗,是引导!不是消除驻波,是利用反相声学原理去“中和”它!
通讯那头传来了伊莎贝尔倒吸一口冷气的声音,随即是抑制不住的兴奋:“对!对啊!我们可以为‘萤火’模块增加一个‘空间声纳’功能!通过发射低功率探测场,快速构建空间物理结构模型,预判驻波形成点,然后启动实时补偿算法!这需要的算力可能会增加,但绝对比硬扛过热和效能衰减要可行得多!”
又一个看似无解的困局,被林微光用跳出框架的思维,劈开了一道希望的缝隙!
“立刻进行可行性验证和初步算法设计!”林微光下达指令,疲惫一扫而空,眼中重新燃起火焰。
她结束通讯,靠在冰冷的实验台上,感到一种近乎虚脱的畅快。
地上,她在商业的棋局中与巨鳄搏杀。
地下,她在物理的法则中与规律角力。
无论哪一边,都无比艰难。
但每一次在绝境中找到出路,都让她和她的团队,变得更加强大。
能量驻波的难题尚未解决,欧洲标准之战刚刚启幕。
但林微光知道,她和她点燃的这簇“萤火”,正在以超越所有人想象的速度,疯狂生长。
喜欢星光偏要吻烟台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星光偏要吻烟台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