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官渡之战\/第257章\/道不同谋,君臣殊途\/
天色像一张被刀口划开又被手指按住的纸,白光从裂缝里缓缓渗出来。营门外的秤台仍立,黑木的横梁在露水里泛着黯金,那个“衡”字像压住众声的一只手;三榜在风里微微颤,墨香、米香和昨夜熄迟的炭味黏在一起,像一日里所有“做事”的气息。
斥候连进三报。
第一报:白茅渡“行秤”再开,谎币木牌收三筐,熔毁二筐半,赎券三百余,工市报名千人,粥棚加锅不乱。
第二报:颍川“辨市”连辩三场,士席输一、平一、胜一,工席三胜,兵席两胜一让,台下“谎之十条”已加杠六条。
第三报:北地传来曹营新令——“整仓、修渠、限旗”,并急召幽州旧部回援,许中三司不再以帝名行禁,但以印押“蠲赋三月”。
陈宫听完第三报,指尖在案边轻轻一顿,低声道:“他来了‘实’。”
“来得正好。”吕布淡淡,“我们也不只要‘名’。”
他把手按在舆图上,指腹一路从邺到许,再从许回到邺,像在粗糙的皮面上按出一条要走的筋。贾诩靠屏而坐,袖中手指不紧不慢地拈着无形的绳,目光却在图外:“曹公以‘印’缝衣,需要的是时间;我们以‘法’扎骨,需要的是人。‘实’一到,‘术’便得收锋。”
陈宫斜睨他一眼:“你也知道‘收’?”
贾诩笑:“术不收,锋必伤手。今日当让‘法’来前。”
帐外一阵脚步轻响,陷阵营士卒交槊而立。门帘一掀,清气进来,带着药香。荀彧被押而至。
今日的他换了青布常服,衣襟仍整,眉目稳直。他并非俯首,也绝无张扬,只像一枝雪中未折的竹。昨夜风寒,唇色冷白。他举目看帐中诸人,略一点首,坐在偏席,不问来意,不陈身世。
吕布看他一眼,抬手:“赐坐。”
荀彧不拒。坐姿如旧,脊梁像在案后插了一把看不见的直尺。两人之间隔着一张矮几,几上放着一只小瓷壶与两只盏,壶口尚冒着细白气,盏中未斟。几侧压着竹简,封题有四:“骨秤之令”“赦与杀”“众券之律”“行秤之仪”。
“文若。”吕布开口,声音如石,“昨夜之后,我再问你一次——你愿不愿,执‘绳’直‘秤’?”
荀彧看着那四卷竹简,目光从“骨秤”移到“众券”,最后落在“赦与杀”。他缓缓摇头:“臣为汉人。”
“汉,以谁为汉?”吕布问。
“以天子为汉。”荀彧答,语气不疾不徐,“天子存,则天下有归;天子亡,则名与义皆散。”
“若天子存于‘印’,不存于‘众’?”吕布淡淡,“你守一张印,我立一条法。你求‘存’在案头,我求‘活’在灶下。——你道不同我。便是不谋。”
贾诩在袖里低笑:“‘道不同不相为谋’,古人之言。”
荀彧看向他:“文和巧而利,然也知‘不相为谋’之界在何处?”
“在‘众’与‘印’之间。”贾诩笑意不改,“阁下守印,我们守众。众若不活,印何以存?”
荀彧沉默片刻,目光复归吕布,声线极平:“阁下不杀我,是欲借我为‘绳’。我不肯为绳,不是不知其用,是不愿借‘王’之名正‘法’而废‘汉’之印。道不同,不相为谋。”
帐内一静。静里只有熄迟的火在盆底“咝咝”,像有看不见的小虫在啃老木。
陈宫忽然出声,语气冷肃:“文若,今日你若离营,明日你即为敌。你我本是读书人,知‘义’二字不轻。——你要回许,便是要立印与我法对。那就是‘殊途’。”
荀彧转首,微一点头:“殊途。君臣各安其途,非今日始,非明日终。”
吕布抬手,打断两人即将交缠起来的话锋。他看着荀彧,眼里如常,既无愠,亦无喜:“你要走,我放你走——但你走时,带两件东西。”
荀彧眼神不动:“哪两件?”
“第一件,”吕布道,指向竹简,“《赦与杀》之文与‘众券之律’——刻本两册,各一。到许都,给天子看。告诉他:此后‘赦’‘杀’,罪不在‘神’,不在‘帝’,在‘法’与‘王’;‘券’之所兑,不在‘德’,在‘众’之所施。——我不借帝名,你也别借王名。各以所守自安。”
荀彧目光沉了沉:“第二件?”
“第二件,”吕布伸手,从案侧取出一物。那是一枚极薄的黑牌,牌背空白,牌面刻“死”字。他将牌推到几上,牌与竹简在木面上一触,发出一声极轻的“叮”。“此牌,名‘死权’。你带去,见天子、见曹公,告诉他们:此牌在,杀在我背;此牌不在,杀在众口。若将来我不在,或我之法不立,此牌当碎。”
帐中诸将与诸吏面上俱变。陈宫眼睫轻颤,贾诩的笑也在袖里收了半分。荀彧看着那一枚薄黑,良久,抬眼:“阁下真要把‘怨’背在己?”
“王之职。”吕布淡淡,“不是‘坐’,是‘背’。”
荀彧的喉头动了一下,眼底闪过稍纵即逝的一线光——像一滴水在冷铁上跳了一下,又立刻没入。他收回视线,抱拳起身:“臣领此两物。日后于同一天下,各行其道。——若阁下之法能使百姓得生,臣虽异途,不敢妄言;若阁下之法以术害义,臣虽异营,必争之。”
“好。”吕布应得极轻。
“等一等。”陈宫忽然向前一步,肩上衣缝像被一把看不见的刀崩了一丝,他盯着荀彧,语调一寸寸压下去,“你走,可以。路上我不保你。但我以‘人’问你——若有一日,阁下所守之印,用来止法、护祠、蔽众,你以何自处?”
荀彧静静地看他:“以死自处。”
陈宫笑了一下,笑意苦,有风刀之冷:“记你这句话。”
他转身背手,衣袖扫过案边,发出一声短促的“簌”。吕布没有再看他,抬手示意张辽:“送文若出营。路上立‘行秤’三处,粥三处,券局一处,不设旗,不设鼓,不设兵,只设‘法’与‘众’。”
“诺。”
荀彧抱拳,向帐中一礼,不拜,不叩。那一礼像一片叶子掠过水面,悄然而不溅。他转身出帘,风从帘缝里掠过他的衣角,像在空里留下了一道看不见的白。
——
荀彧离营的消息没有离开营门。三处“行秤”按令而设:一处设在官道的小河桥,一处设在白茅渡回程的渡口,一处设在邺城北门外的树阴下。每一处都有粥、有券、有秤、有榜,无旗无鼓,惟有黑甲远远看住路。
他走到第二处行秤时,正遇上一群挑土的工市人换粥。有人认出他,远远躬身,不敢近。荀彧驻足片刻,看那小秤在风口上一晃一晃,又稳下来。书吏把一张“众券”递到一个小儿手里,小儿捧着,笑得露出两颗缺牙。小儿的娘把券拿去兑盐,回头又拿了半碗粥给书吏,书吏笑着推回:“规矩不许。”
荀彧目送这小小的规矩落在粗糙的人间,眸中一线光生,又慢慢静下去。他不言,只向秤台微微一拱手,像向一个新学会走路的孩道别。随后他上马,远去。
——
营中火未冷。
荀彧一走,帐内的寂在半息后忽然紧了一寸。陈宫转身回来,长袖一挽,直直盯住吕布:“主公,您那一牌,不该给。”
吕布抬眼:“为何?”
“‘死权’在王手,便是把天下的怨背在己身。”陈宫的声音像是把一块旧铁重新烧红后去敲,“背得久了,人便会忘了法之严,只记得王之重。此后有人借怨攻你,有人借怨求你。法的直绳,被怨的软索绕得乱。——‘死权’当示,不当流。”
贾诩也收了笑,颔首一分:“公台之虑,有理。”
“我知道。”吕布把那一盏未斟的瓷盏拿起,又放下,“所以此牌只此一件,且只随文若去许。留在他那一边,免得我这边妄杀。天子若见,曹公若见,便知此后行‘杀’之名,在我背上;他们若要借印杀人,天下自有秤称。”
陈宫一怔,眼底的硬光缓了一线:“您把‘背’当刀背,把‘秤’当刀锋。”
“背在我,锋在法。”吕布道,“这便是‘殊途’。他守印,我守众;你守法,文和守术;奉孝守棋,你……”他望向陈宫,语气很轻,却像压住了风,“你不是来守‘术’的。你是来守我。”
陈宫一震。多年的讥与冷在这一句里突然有了重量。他垂目,半晌,低声道:“我来守的是‘义’。”
“义要有人背,才不飘。”吕布道。
帐内火团“啪”的一声裂开,吐出一点更黑的芯。郭嘉把那点黑看了一眼,将咳意压回胸腔,声音里竟少了三分薄冷,多了三分沉稳:“公台,今日起,‘骨秤’诸试,由你主‘绳法’,我退一线主‘棋局’;‘三市’由唐樱与高顺定‘律’,文书由公台统一收口;‘谎币’之战,我只给刀,不再给名。——君臣殊途,各守其门。”
陈宫抬眼,目光与郭嘉的锋交了一下,火星过去,竟无往日那种要相互钩破的刺。他慢慢点头:“既然如此,我要三件。”
“说。”吕布看他。
“一,所有‘行秤’与‘券局’,自今日起皆受‘直绳司’检按;二,‘死权’所及之杀,须先过‘直绳司’之备案,除非军前万急;三,‘三头台’每旬必举‘反躬之问’,问我军自有之过,而非只问谎人之罪。”陈宫一字一顿,“既曰‘道不同’,便要让‘法’常照着‘王’与‘众’。法不照王,王自重;法不照众,众自散。”
吕布沉吟一息,点头:“准。”
贾诩低笑一声,揖手:“诸君各行其途,此后‘术’少做‘戏’,多做‘活’。”
张辽在旁看了一刻,抱拳:“主公,白茅渡‘仇恨军’已散七成,但余三成流入乡间,夜间仍聚。属下请以‘秤卫’二千,分三路巡渡巡巷,‘按、问、压、割’,三日一汇。”
“去。”吕布道,“记住,不以杀为先。”
“诺!”
高顺抱拳:“‘平军’整编今朝已成,左统张合,右统高览;今夜先行‘换旗’。属下请以‘平军’为骨,‘秤卫’为皮,‘工市’为血,缝成一张‘新甲’护三市。”
“缝。”吕布道,“针线在你手里。”
唐樱掀帘入内,袖口仍卷着,指尖有墨。她把几张新印的“众券”摊在案上:“纸换厚了,墨刷两遍,难折。背面刻‘兑’字,兑米、兑盐、兑布都有印眼。——‘券’是脸,要硬,才不被人一捏就花。”
吕布看着她,点头:“好。”
——
午后风起,抬起营路上的细灰。贾诩倚在帘后,轻轻咳了一声,眼神忽地往门外掠了一下。他的耳极灵,听见嘈声在风里断成一缕一缕。
“不对。”他袖中指尖一合,低声,“有盏新鼓。”
果然,远处传来“哑”的一声,像有人用旧鼓皮蒙在木盆上拍了一下。张辽目光一厉,转身出帐。顷刻,斥候奔至:“北巷有‘义勇’百余,举新旗,旗上写——‘夫子之义’。”
陈宫眼神一凛:“这是借‘儒名’自救。”
“静阵、断旗、行秤。”高顺即道,“我去。”
“不。”吕布起身,握戟,“今日不斩旗。不动静阵。”
“主公?”
“今日用‘言’。”吕布压下戟锋,“‘君子之义’,当在台上说。把‘义勇’请上‘三头台’,让他读‘义’字,并让他答三问——‘救谁’‘凭何’‘以何终’。——若答得直,赎券;答不直,羞之;若借‘帝名’以威,笞之;若借‘祠名’以聚,籍之。”
陈宫目光一亮,微一点头:“此一手,正当‘殊途’之中。”
——
傍晚,邺门外“三头台”下人头如海。那面写着“夫子之义”的旗最终没有立起来,被台官命人收起,放在台侧,等“辩”后再决。义勇为首者是个四十开外的读书人,冠带不整,气色焦黄,眼中有血丝。他上台,开口便问:“‘王’可改‘义’否?”
陈宫不抢答,把板往后一放,伸手指向台下的“工席”。一个工匠模样、指节全是茧的人走上来,举起一条粗木尺,嗓音不高不低:“义者,立人之直。今日粥以众施,券以众兑,‘三头台’立羞,不立杀。——问你:你要救谁?”
那读书人一怔,脱口而出:“救我袁氏旧部!”
“只救一部,不救万人?”工匠摇头,“不直。”
陈宫又指“士席”。一名年少士人上台,声如玉磬:“‘义’在枢纽。若以帝名行杀,是‘不义’;若以祠名聚众,是‘不义’;若以谎为币,是‘不义’。——问你:你凭何而起?”
读书人汗下一线:“凭……礼!”
“礼以何立?”士人逼问。
读书人张口结舌,忽然眼中一红,哽着:“我兄为祠兵所籍,我族为罚条所散,我以此起,求一个‘旧礼’。”
台下有人叹,有人摇头。陈宫不让“兵席”上人,他自己往前一步,长声如钟:“礼立于人,不立于祠。你若以兄为‘义’,可;你若以祠为‘义’,不可。——你以何终?”
读书人一路退到台边,眼中迷茫渐生。他看见台侧“赎券”的木箱,看见“谎之十条”上加杠的墨,看见远处粥棚前排队的妇人与小儿。良久,他忽然拱手,跪下:“我愿赎。请给我券,让我去‘工市’。”
台下哗然,继而掌声如雨。那掌声不狂,却密。旗被一手按下,帛面在手心里软软的,像一块旧名在晚风里皱了下去。
贾诩在暗处笑:“‘义’也可赎——不赎‘名’,赎‘人’。”
陈宫斜他一眼,不语,但唇角极轻极轻地向上了一丝。他忽觉一件事:自己与文和、与奉孝,这一日里确乎走上了不同的路——他手里的“板”不再只为杀而举,也可以为“羞”“赎”而举;而他们两人,都从“戏”里退了半步,多让“法”去直。
“君臣殊途,各守其道。”他在心中无声地念了一遍,心口那一块磨了多年的硬,仿佛在此刻合了缝。
——
夜半,营中灯火收了三分。风从秤台的木纹里穿过去,带出极细的低吟。张辽回报:“许中有小风——三司以‘蠲赋三月’安民,曹营募工开渠,仓粮出斗而不立神。荀彧已抵许,入殿递书。”
“他带去的两物,天子看不看?”吕布问。
“看。”张辽道,“殿前太监传话:‘牌其黑,法其直。’——天子未言喜怒。”
“有趣。”贾诩在袖里轻笑,“印与法,第一次在殿前照了面。”
吕布不言。他走到帐外,站在秤台下,指腹轻轻按在“衡”字上。木底有温,像有人在地下慢慢推着一条新河,把它挪到新的槽里。陈宫立在他身后一步,久立不语,终道:“主公。”
“嗯?”
“今日起,我不再问‘杀几何’,我要问‘杀之后如何’;我不再与文和辩‘快与春’,我要与‘法’辩‘直与偏’。我与奉孝、文和,殊途。”陈宫的声音很低,却极直,“但我背着你的‘义’。”
吕布转身看他。夜色里,两人的影子重叠又分开,像两条在同一河床里分流的水。吕布道:“我背怨,你背义,文和背术,奉孝背棋。此后诸君各守其门,莫互相夺。”
陈宫抱拳:“谨记。”
远处粥棚传来铁勺轻击桶沿的“当”,一声极短,却把夜里的散漫都敲得收了一收。高顺的脚步声从另一边过来,止在秤台下:“‘平军’换旗已毕。旧袁旗、旧祠旗、私贩旗,皆入火。众人看着火,未乱。”
“好。”吕布道,“让火只烧旗,不烧人。”
他抬头看了一眼夜。夜很高,像一张黑幕在星光的针下被细细缝住。片刻,他把手收回,目光落在黑木的横梁上,轻声道:“道不同谋,君臣殊途。——只要‘众’与‘法’不殊途,我们便走得下去。”
风从他的话里穿过,带走一点点热。夜未央,秤台不睡。营中人各归其处:有人去书,写“律”;有人去数,数“券”;有人去巡,巡“巷”;有人去看火,看它只烧旗,不烧人。三市在夜里松一分、紧一分,像三只心在同一个胸腔里按节律跳。
许都廊下,荀彧在灯前展开那两卷竹简,指腹在“赦与杀”四字上轻按。那一枚随身带来的黑牌放在灯旁,牌面吞光,牌背无字。他闭目一瞬,再睁时,眼里一线冷光更明:“各行其道。”
他执笔写了一行字,写给自己,也写给曹公:“不与之争名,与之争实。印不压法,法不凌印。”
灯火静极。风从廊下穿过,吹动他衣角。末了,他把那一枚黑牌轻轻翻过来,背仍是空白。他笑了一下,把牌推回竹简旁——恍若把一块极薄、极重的夜,推给了明日。
——
黎明前最后一炷灰落下,营路尽头有鸡鸣一声。唐樱在粥棚抬起锅盖,白气冲天而起,像又一日“做事”的号令。秤台的影在地上收回一寸,“衡”字亮了一寸。张辽自远处来,远远抱拳:“主公,白茅渡再平,谎币尽熔,仇队自散。‘直绳司’已立,‘秤卫’三路巡成。”
吕布点头,目光穿过他,落在更远更远的北方。那里有曹公的新渠、新仓、新令,有荀彧的印与那一枚黑牌,也有尚未遇见的“实”。他知道,下一日要谈的,不再只是“术”与“名”,而要用“法”去接住敌人的“实”。
他握紧了戟,又松开。戟锋在晨光里收着冷,像一条伏在法之下、不轻出鞘的水。
“开工市。”他对唐樱道。
“秤台不撤。”他对高顺道。
“三头台今日问‘我之过’。”他对陈宫道。
“第三问——明日给我。”他对帐外的郭嘉道。
风里,四个“道”向四处散开,又在同一处汇成无形之河。河不言,河自行。谁守印,谁守法,谁守术,谁守棋,谁守义——各行其途,各负其重。
而在河心,有一枚极薄的黑,静静沉着。它叫“死权”,也叫“怨”。它在夜里很重,在白昼里也不轻;但只要“衡”字还亮,只要“券”还兑,只要“粥”还开,只要“谎币”还熔——它就不会压断河床。\/
喜欢重生三国:吕布,一戟破万法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重生三国:吕布,一戟破万法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