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这三个字,如同投入黛脑海的一枚深水炸弹,激起的并非汹涌浪涛,而是无声扩散的、冰冷刺骨的涡旋。它彻底颠覆了她对徐文祖处境的认知——那不再仅仅是一个亟待救援的同志,更是一个身处精密陷阱中央、却仍在用尽智慧向外传递警告与线索的哨兵。那本传奇戏曲,绝非偶然出现在囚室,它是徐文祖在敌人严密监控下,唯一能触碰到的、可用于编码的媒介。
黛避开所有常规联络点,像一抹游魂在清晨的上海街头穿梭,最终潜入法租界边缘一栋巴洛克风格公寓楼的地下室。这里是组织仅存的、未受此次风波波及的绝对安全屋之一,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和陈旧书籍混合的滞重气息。她必须争分夺秒,在敌人尚未因昨夜虹口的骚动而全面收紧罗网之前,解开《牡丹亭》的密语。
她将自己反锁在室内,拉紧厚重的天鹅绒窗帘,只在书桌台灯下圈出一片昏黄的光域。脑海中,徐文祖伏案的身影与《牡丹亭》的蓝色封面反复交叠。他为何选择此书?汤显祖笔下的生死之恋、梦幻之境,与冷酷的现实情报世界有何关联?
她摒弃了从剧情主旨入手的常规思路,转而聚焦于徐文祖作为档案管理员的职业本能——他对数字、序列、编码有着近乎偏执的敏感。那么,密码的钥匙,极可能隐藏在《牡丹亭》的结构与文本序列之中。是出目的顺序?还是特定唱词的字符位置?
她凭借记忆,开始在白纸上默写《牡丹亭》的五十五出出名。当写到第七出《闺塾》、第十出《惊梦》、第十四出《写真》、第二十出《闹殇》、第二十五出《忆女》、第三十五出《回生》……一个隐约的序列开始浮现。这些关乎“教育”、“觉醒”、“留影”、“死亡(或剧变)”、“追忆”、“重生”的节点,似乎隐喻着情报工作的某个流程?不,这依然过于文学化,不够精确。
她转而尝试更直接的物理定位。假设徐文祖手头是某个特定版本,密码可能藏在特定页码、特定行数、特定字符。但若无版本信息,此法如同大海捞针。时间在笔尖与纸张的沙沙摩擦声中流逝,焦虑如同藤蔓般悄然收紧。
挫败感开始啃噬她的神经。太阳穴突突直跳,一夜奔波的疲惫与高度紧张后的虚脱一同袭来。她几乎要怀疑自己的判断,是否过度解读了那本偶然出现的书籍?也许它只是敌人为了彰显“怀柔”而随意放置的消遣读物?这个念头带来一阵令人窒息的无力感。
就在她几乎要放弃这条线索时,目光无意间扫过刚刚默写出的出名序列中的一个细节——《闹殇》(第二十出)与《忆女》(第二十五出)之间,隔着四出。而《回生》(第三十五出)与结尾之间,间隔更长……等等!间隔!
一个电光石火般的念头劈入脑海!徐文祖是否在用出名的序号差来传递信息?她立刻抓起笔,将记忆中可能与当前局势相关的出名序号进行各种加减运算。当她把《惊梦》(第十出)与《回生》(第三十五出)的序号相减时,得到了数字25。二十五?这代表什么?毫无头绪。
她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换了一个思路。如果序号差不是最终答案,而是指向书中具体文字的坐标呢?比如,第十出的第三十五个字?或者第三十五出的第十个字?这个设想让她心跳加速。她迫切需要一本《牡丹亭》!
安全屋内没有。她必须冒险外出寻找。拂晓时分,她伪装成早起的学生,潜入一所教会大学的图书馆,在古籍阅览室借到了一本同治年间的木刻本《牡丹亭》。手指触摸到冰凉纸页的瞬间,她感到一种接近战栗的迫切。
回到安全屋,她迫不及待地翻到第十出《惊梦》。找到第三十五个字……是一个普通的虚词“之”。不对。她又翻到第三十五出《回生》,找到第十个字……是“魂”。依旧意义不明。
坐标的思路或许正确,但坐标的设定方式可能更为复杂。徐文祖是否会使用他们之间仅有的一次、近乎擦肩而过的共同经历作为密钥?她回想起初入江海关档案室时,徐文祖曾处理过的那张关于“矿石”的便签。矿石……战略物资……钨砂!代号“Item 7403.1000”的钨矿砂!
“7403.1000”——这个数字组合是否就是密钥?她尝试用“74”和“03”作为行、列坐标,或者用“10”和“00”……各种组合尝试均告失败。 frustration(挫败感)几乎达到顶点。
就在她准备合上书本的刹那,目光落在了版权页上——《牡丹亭》共五十五出。7403.1000……如果忽略小数点,将其视为……除以55(总出目数)?不,不对。如果用74和03分别指向第74个字?但一本书不可能有那么多字。除非……是循环定位!
她的心脏猛地一跳。用74除以55,余数是……19!用03除以55,余数就是03!那么,第一个坐标就是:第十九出,《牝贼》,第三个字!
她颤抖着翻到第十九出《牝贼》,找到第三个字——“鸩”!
一种冰冷而炽热的战栗窜遍全身。她继续计算,“10”除以55余10,“00”除以55……余数视为0还是55?她尝试0,指向第零出?不存在。那么视为55,指向第五十五出,《圆驾》!第五十五个字——“翎”!
“鸩”与“翎”?何意?鸩,毒鸟,其羽浸酒可成毒酒。翎,鸟羽。都与“鸟”有关!是了!“信鸽”!他在确认自己的身份!这只是验证信息。真正的信息,需要完整的“7403.1000”全部转换!
她继续疯狂计算,将“”每两位一组,分别除以55取余数,得到一系列坐标: (19,3), (10,55), (10,0无效,取55,55) … 一系列复杂的定位后,她拼凑出了几个看似不连贯的字:“鸩”、“翎”、“磺”、“甬”、“金”、“戈”。
这些字如同散落的密码碎片。她调动全部知识储备,尝试组合、联想。“鸩翎”——毒鸟之羽,是否指代某种危险的信息或物品?“磺”——可能与硫磺有关,亦或指代某种矿物?“甬”——地名,宁波简称,亦或指通道?“金戈”——武器,战争。
结合徐文祖最后传递出的关于钨砂(战略矿物)的情报,以及当前战争背景下各类紧缺物资的流向……一个模糊的图景开始浮现。她将这些字重新排列组合,尝试各种可能:“甬”、“鸩”、“磺”……“宁波”、“毒药”、“硫磺”?
不,不对。“磺”在某些语境下,也指代“磺胺”——一种珍贵的消炎药!盘尼西林尚未普及的年代,磺胺是前线救命的战略药品!“鸩”未必指毒,可能指代“珍贵”、“稀有”且“危险”的属性。“甬”作为通道,“金戈”代表军火。
一个完整的、令人震惊的利益链条逐渐清晰:通过某种特定渠道(甬),进行珍贵药品(鸩\/磺) 与战略矿产(如钨砂,隐含在初始密钥中) 乃至军火(金戈) 的交易!这是一条隐藏在正常贸易之下,为某些势力(很可能是日本军方或其代理人)输送血液的黑色动脉!徐文祖在失踪前,正在调查这条链条,而他被囚禁,正是因为触及了这个核心秘密!那本《牡丹亭》,是他用生命为代价,传递出的最后警告——敌人的目的,不仅仅是捕获一个间谍,更是要保护这条至关重要的“利益链条”!
真相大白的瞬间,黛感到的不是喜悦,而是沉甸甸的寒意。徐文祖用如此隐晦的方式,不仅指明了调查方向,更揭示了敌人真正的命脉所在。这份情报的价值,远超个人的生死。它像一束强光,骤然照亮了之前诸多零散线索背后的巨大阴影。
她必须立刻将这份破译的情报传递出去。但“夜莺”线路风险未知,老掌柜处也可能被监视。她想到了一个备用的、极其隐秘的传递方式——通过一家位于公共租界、表面经营南洋侨汇、实则与海外情报组织有松散联系的药房。药品,正好与刚刚破译的“磺”字隐隐契合。
她小心翼翼地将破译出的关键字、推导出的利益链条分析,用密写药水记录在一张仿制的药品说明书背后。选择的“药品”,正是一种当时常见的磺胺类药物。
拂晓已过,天色大亮。黛走出安全屋,融入上海街头熙攘的人流。手中的“药品说明书”轻若无物,却承载着揭示一条肮脏利益链条、可能扭转局部情报战局的重任。她回头望了一眼虹口的方向,目光穿透城市的喧嚣,仿佛看到了那栋小楼里,仍在用沉默与智慧进行不屈斗争的“信鸽”。
《牡丹亭》的密语已被破解,但围绕这条“药品、钨砂与情报”利益链条的殊死斗争,才刚刚拉开序幕。她不再仅仅是营救者,更成为了斩向敌人经济命脉的执剑人。下一步,是如何利用这条情报,撬动整个危局。
喜欢沪上奕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沪上奕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