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管局与市场力量的联合干预,如同在港币汇率的战场上筑起了一道临时堤坝,勉强挡住了罗斯戴尔系基金第一轮凶勐的正面冲击。然而,这头金融巨兽显然并未打算就此罢休,它只是稍稍后退,舔舐着并不严重的伤口,幽冷的目光转而投向了更易撕咬的猎物。
中环,振华投资部的交易室内,气氛并未因汇率的暂时稳定而放松。陈经理紧盯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据,眉头越锁越紧。
“陈生,不对劲。”一名资深分析师指着几家特定公司的股票走势图,“‘周氏地产’、‘李氏航运’、‘九龙仓务’还有‘华南纺织’,这几家公司的股价,从昨天下午开始,出现异常放量下跌。抛售盘来源分散,但手法很统一,明显是有组织的做空。”
陈经理的目光扫过那几条陡然向下的曲线,脸色沉了下来。这几家公司,都是在之前港币保卫战以及后续廖奎联络华商支援唐山救灾时,表现出与振华同声同气、关系密切的华资企业。它们并非都是行业巨头,但在各自的领域和华人商圈内有着不小的影响力。
“罗斯戴尔改变策略了。”陈经理声音低沉,带着一丝冷意,“正面强攻港币暂时占不到太大便宜,就开始剪除我们的羽翼,想要孤立我们。”
他立刻拿起加密电话,向廖奎汇报了这一最新动向。
半山书房内,廖奎听着陈经理的分析,眼神幽深。他走到巨大的香港股市行情屏幕前,看着那几家被重点关照的公司名字,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分化瓦解,围点打援。”廖奎缓缓开口,语气冰冷,“贾斯汀·罗斯戴尔这一手,算不上多高明,但很毒辣。他是在警告所有与我们站在一起的华商,靠近振华,就会成为被攻击的目标。他想看看,在真金白银的损失面前,还有多少人会坚持所谓的‘同气连枝’。”
陈经理在电话那头忧心忡忡:“老板,如果任由他们打压这几家公司,不仅会让我们的盟友蒙受巨大损失,更会严重动摇其他观望者的信心。一旦华商联盟从内部开始分裂,我们就会彻底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他不会得逞的。”廖奎的声音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他以为华商只会锦上添花,不懂雪中送炭。他错了。既然他开辟了第二战场,那我们就奉陪到底!”
他迅速下达指令,启动预备方案:
“第一,陈经理,你立刻秘密联系这四家公司的掌门人,将我们的判断和应对策略告知他们。强调这是罗斯戴尔针对所有华资的挑衅,绝非他们单独面临的问题。振华将与他们共同进退。”
“第二,启动‘共生’资金池。”廖奎说出了只有极少数核心才知道的预备方案名称。这是廖奎早在与罗斯戴尔矛盾激化之初,就未雨绸缪,联合了几家关系最铁、且有远见的华商,共同设立的一笔应急互助基金,专门用于应对可能的联合金融攻击。“动用‘共生’资金,配合他们各自的自有资金,在关键支撑位入场护盘,接住所有不合理的抛盘!要让空头啃到硬骨头!”
“第三,采取‘交叉持股’策略进行反击。”廖奎的战术更具攻击性,“安排我们控股的几家关联公司,在市场上公开、小幅、持续地买入这四家被做空公司的股票。同时,说服这四家公司,也相互之间、以及适量买入振华的股票。我们要在资本层面,形成一个更紧密的、可视的利益共同体符号,向市场展示我们的团结与信心!”
“第四,信息战同步进行。”廖奎补充道,“通过我们影响的媒体渠道,释放这四家公司业务稳健、前景良好的正面消息,同时暗示有国际投机资金恶意做空优质华资企业,企图扰乱香港市场秩序。把舆论的矛头引向空头的不义之举。”
廖奎的策略清晰而坚决:不仅要防守,更要通过这场局部的反击战,向罗斯戴尔,也向所有香港华商,展示振华守护盟友的决心与能力。他要将这场针对盟友的打击,转化为巩固华商联盟的契机!
“我明白了,老板!我立刻去办!”陈经理感到一股热血涌上心头。被动挨打了这么久,终于可以主动出击,哪怕只是在局部战场。
命令迅速被传达下去。隐秘的资金开始流动,通过复杂的渠道进入股市;一个个加密电话在几家华商巨头的书房之间响起;友好的财经评论员开始酝酿措辞……
资本的暗战,陡然升级。罗斯戴尔家族试图用点杀战术瓦解振华的外围,而廖奎则要以一场凌厉的局部反击,告诉对手,也告诉世界,香江之畔的华商,并非任人宰割的羔羊,他们团结起来,同样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一场围绕几家上市公司股价的攻防战,即将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激烈上演。这不仅是资金的较量,更是意志与联盟牢固度的试金石。
就在香港的资本暗战如火如荼,唐山的伤痛尚未平复之际,另一条看不见的战线,在全球范围内悄然铺开。这一次,战火燃烧在报纸的油墨间,广播的电波里,以及电视荧屏的光影中。
首先发难的是英国《金融时报》一篇看似客观、实则暗藏机锋的深度分析报道,标题为《“青龙”出东方:卓越性能背后的谜团》。文章以探究的口吻,详细列举了“青龙”合金及芯片技术相较于当前主流技术的“异常”优势,随后笔锋一转,提出一连串“合理质疑”:
“如此跨越式的技术突破,其理论基础源于何处?为何在全球顶尖材料学期刊上,找不到与之完全对应的前期研究脉络?”
“振华电子,一家崛起于香港的公司,其研发团队规模与投入,是否真的足以支撑如此复杂且前沿的技术体系?”
“有匿名业内人士透露,‘青龙’技术的某些特性,与某些‘敏感国家’长期研究的、受控的军用技术路线存在‘令人不安的相似性’。这是否意味着,存在未被披露的技术转移渠道?”
紧接着,美国《华尔街日报》在商业版头条跟进,标题更加直接:《振华电子:卓越合作者,还是技术风险的携带者?》文章援引“不愿透露姓名的美方安全顾问”的观点,暗示与振华电子合作,可能面临“技术来源不清带来的知识产权风险”以及“潜在的地缘政治牵连”,并刻意将振华电子与内地的“青禾”等项目进行模糊的关联性暗示。
德国、法国的一些主流科技和经济媒体也迅速被“喂料”,类似的质疑声浪开始在欧洲泛起。“技术来源不明”、“与敏感国家关系过密”如同两道精心调配的毒液,通过西方世界掌控的舆论机器,精准地射向振华电子的信誉核心。
其目的不言而喻:在技术层面污名化“青龙”,在欧洲及北美市场制造对振华产品的信任危机,动摇其合作伙伴的信心,为罗斯戴尔系厂商的反扑和欧共体的技术壁垒提供“民意”和“舆论”基础。
香港,振华电子总部公关危机中心。
萧亚轩已经连续工作了十几个小时,眼中布满了血丝,但她的脊背依旧挺直,眼神冷静如冰。面前的办公桌上,铺满了从世界各地传真回来的媒体报道摘要,上面用红笔圈出了最具攻击性的段落。
“罗斯戴尔终于动用了他们最擅长的武器之一——话语权。”萧亚轩对集结起来的核心公关团队说道,声音清晰而果决,“他们想把我们描绘成一个危险的、不可信任的‘他者’。我们不能被动辩解,那会陷入他们设置的议题陷阱。我们要反击,要重新定义这场讨论!”
她迅速启动了多管齐下的公关反击方案:
她亲自致电与振华关系密切的、以中立客观着称的《亚洲华尔街日报》和香港《南华早报》总编,安排了一场小范围的、非正式的“技术背景吹风会”。在会上,振华方面派出的技术专家(在严格限定范围内)展示了大量已申请的全球专利文件,强调了“青龙”技术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我们欢迎全球任何第三方权威机构,对‘青龙’技术进行检测和评估。”萧亚轩通过发言人对外表示,“技术的优越性源于创新的思维路径和不懈的研发投入,而非某些臆测中的‘神秘来源’。将技术问题政治化,是对科学精神的不尊重。”
她策划了一系列“开放日”活动,邀请包括西方媒体在内的全球主要财经和科技记者,参观振华电子在深圳和香港的现代化研发中心与生产基地(经过安全筛选的区域)。让记者们亲眼看到训练有素的研发团队、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严谨的生产流程,用实实在在的硬件设施,击碎“研发投入不足”的谣言。
同时,她安排拍摄了一系列展现振华电子年轻工程师团队朝气蓬勃、专注于技术攻关的影像资料,通过友好的电视网络播出,塑造振华“锐意创新、开放透明”的现代企业形象。
这是反击中最具攻击性的一环。萧亚轩授意公关团队,通过几家立场相对独立、且对垄断资本素有批评的欧洲和亚洲媒体,释放出另一套叙事。
这些报道并不直接为振华辩护,而是将目光投向罗斯戴尔家族本身。它们回顾了罗斯戴尔家族在历史上,如何通过收购、打压、专利诉讼等多种方式,扼杀新兴技术公司,维持其在不同领域的垄断地位的“经典案例”。
一篇发表在颇具影响力的德国《明镜周刊》上的评论文章,标题意味深长:《当创新挑战了霸权:论市场竞争中的“规则”与“手段”》。文章并未点名振华与罗斯戴尔,但任何了解内情的人都能看出其指向。文章犀利地指出:“当固有的市场格局被打破,某些既得利益者首先想到的,往往不是提升自身竞争力,而是动用一切资源,包括舆论的武器,去污名化、去妖魔化那些挑战者,以此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王座。”
这一套组合拳打出,效果立竿见影。
虽然西方主流媒体的负面报道依然存在,但市场上开始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一些更注重事实和技术的专业媒体,开始对“技术来源不明”的指控提出质疑,要求提出更确凿的证据。振华展示出的开放姿态和硬实力,也赢得了一部分中间派观察者的好感。而关于罗斯戴尔家族商业霸权的讨论,则巧妙地引导了一部分公众情绪,让人们开始思考,谁才是真正破坏市场规则的一方。
舆论的战场,从来不是非黑即白。萧亚轩没有指望能一下子扭转所有负面报道,但她成功地制造了争议,打破了罗斯戴尔家族试图营造的“一言堂”。她将振华电子从被动的“被审问者”,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敢于挑战旧秩序的“创新者”形象。
这场舆论战,如同香港的金融攻防战一样,陷入了胶着。但萧亚轩知道,只要顶住了这第一波最凶勐的舆论污蔑,振华就在全球公众面前,站稳了脚跟。接下来,就是更漫长、也更考验耐力和智慧的拉锯。而她,以及她身后的振华,已经做好了准备。
《逆流60年代》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315中文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315中文网!
喜欢逆流60年代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逆流60年代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