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关东长白山下有个叫靠山屯的小村子,村里有个叫马老三的猎户。这马家祖上据说是从山东闯关东过来的,到了马老三这辈,已在东北扎根百年有余。
马老三家境贫寒,四十出头才娶上媳妇,媳妇过门没两年,生了个小子后便撒手人寰。马老三既当爹又当妈,把儿子马小虎拉扯到十二三岁。这小子生得虎头虎脑,性子却不像他爹那般沉稳,整日里想着走捷径发财,不肯踏实学打猎的本事。
这年冬天,大雪封山,马老三上山查看之前设下的陷阱,竟一无所获。眼看年关将至,家里米缸见底,马老三愁眉不展。这日晚饭后,他坐在炕头抽旱烟,对儿子说:“明儿个我再去后山转转,听说那儿有群野猪出没,要是能打着一头,这个年就好过了。”
马小虎一听后山,心里咯噔一下:“爹,后山那地界邪性得很,老辈人都说那是黄大仙的地盘,去不得啊!”
马老三叹了口气:“顾不得那么多了,总不能饿死过年。”
第二天天不亮,马老三背着猎枪出了门。马小虎在家等到日头偏西,也不见父亲回来,心里越发不安。眼看天色渐暗,他正要出门寻找,忽然听见门外有动静,开门一看,竟是父亲踉踉跄跄地回来了,身上还背着一头不大的野猪。
“爹,你可回来了!”马小虎忙上前搀扶。
马老三脸色苍白,进屋后一屁股坐在炕上,神色怪异地说:“小子,今儿个我遇着怪事了。”
原来马老三到了后山,果然发现野猪踪迹,追了半天,总算打中一头。谁知拖着野猪下山时,竟在山谷里迷了路,转来转去又回到原处。正当他心急如焚时,忽然看见前方有间从没见过的小木屋,屋里亮着灯。
马老三敲门求助,开门的是个干瘦老头,穿着件不合身的旧棉袍,眼睛眯成一条缝,却透着精光。老头热情地请他进屋取暖,还给他倒了碗热茶。
“你这野猪不错,分我条后腿如何?我拿东西跟你换。”老头忽然说道。
马老三虽不舍得,但念及对方款待之情,便答应了。谁知那老头并不去取刀分肉,而是双手抓住野猪后腿,口中念念有词,接着竟像折叠纸张般,将整头野猪对折起来,折成巴掌大小,揣进怀里。然后又从怀中取出个纸包,展开后竟是条完整的野猪后腿。
马老三看得目瞪口呆,心知遇上了仙家,不敢多言。老头将后腿递给他,笑道:“咱们两清了,你顺着屋后的小路直走,便能下山。记住,今日之事,不可对外人言。”
马老三战战兢兢地接过猪腿,按指示果然很快下了山。回头一看,哪有什么木屋,只有茫茫雪林。
马小虎听完父亲讲述,摸着那条实实在在的野猪后腿,将信将疑。当晚马老三就发起高烧,说明话时不停喊着“折叠仙”三字。没过几天,竟一病不起,撒手人寰。
临终前,马老三紧紧抓住儿子的手说:“那仙家不是恶类,但你千万别去招惹...”
父亲死后,马小虎成了孤儿。乡亲们帮衬着办了丧事,可马小虎不愿寄人篱下,仍独自住在老屋里。他想起父亲说的奇遇,非但不害怕,反而生出个念头:要是能跟那“折叠仙”学上一两手本事,岂不是再也不愁吃穿?
开春后,马小虎悄悄摸上后山,寻找父亲口中的山谷。找了七八日,终于在一处隐蔽的山坳里发现了那间小木屋。
马小虎壮着胆子敲门,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干瘦老头。
“你爹没告诉你别来招惹我吗?”老头眯着眼问。
马小虎扑通跪下:“仙家,我爹去世了,我无依无靠,求您收我为徒,学点本事糊口。”
老头打量他片刻,冷笑道:“你这小子心眼活泛,不是踏实人。不过也罢,我这儿正缺个打杂的,你愿留下就留下吧。”
自此,马小虎便留在木屋,伺候老头起居。这老头自称黄三爷,平日深居简出,行事古怪。马小虎渐渐发现,黄三爷确有非凡本领,不仅能折叠物体,还能缩地成寸,甚至变化形态。
有一次,马小虎见黄三爷将一口袋粮食折成纸片大小,便于携带;需要时展开,又是满袋粮食。他还会将长长的山路折叠起来,几步就能走到远处。
马小虎多次央求学艺,黄三爷总说:“时候未到,你先磨磨性子。”
如此过了半年。一日,黄三爷说要外出访友,三五日方回,嘱咐马小虎看好家,尤其不能进后院的小仓库。
黄三爷一走,马小虎的心思就活络起来。他早就好奇仓库里有什么,如今得了机会,岂能放过?当夜,他撬开仓库锁头,推门一看,里面空空如也,只有一张旧桌子,桌上摆着本泛黄的古书。
马小虎翻开一看,书中尽是些奇奇怪怪的符咒和口诀,正是折叠术的秘籍!他大喜过望,连夜抄录了下半本功法。为何只抄下半本?原来这书前半部分是修炼心法的法门,枯燥难懂;后半部分却是实用法术,如何折叠物品、缩短路程等,正是马小虎梦寐以求的。
第三天黄昏,马小虎正在研习偷抄的秘籍,忽然听到门外脚步声,知是黄三爷提前回来了,慌忙藏好抄本。
黄三爷进屋后,抽了抽鼻子,脸色一沉:“你进过仓库了?”
马小虎矢口否认。黄三爷也不多说,只冷冷道:“明日你下山去吧,我这里留不得你了。”
马小虎求之不得,他早已偷学了几手法术,正想下山一试身手。第二天,他拜别黄三爷,快步下山。走到半路,想起折叠术中有缩地法,便依法施为,果然感觉山路变短,不一会儿就回到了靠山屯。
回村后,马小虎起初还谨慎,只在小事上试用法术。比如去集市,将买来的东西折叠变小,便于携带;需要时再展开。后来胆子大了,开始用这本事谋利。
一次,邻村张财主家嫁女,需要运送大批嫁妆到百里外的婆家。马小虎毛遂自荐,声称有办法让运送变轻松。他当着众人的面,将一箱箱嫁妆折叠成纸片大小,装入怀中,惊得张财主目瞪口呆。到达目的地后,他又将嫁妆一一展开,完好如初。
此事一传十,十传百,马小虎名声大噪,人称“马半仙”。请他帮忙运送货物的人络绎不绝,他收取丰厚报酬,很快富甲一方。
人有钱就变样。马小虎盖起大宅,娶了两房媳妇,整日里吃喝玩乐,渐渐忘了黄三爷“慎用法术”的告诫。他甚至开始用折叠术作弄乡邻,以此为乐。
有一次,他偷偷把村长家的牛折叠起来,藏在树洞里,害得全村人找了一整天。等牛被找到展开后,却变得痴痴呆呆,再也产不出奶来。
还有一次,他和酒肉朋友打赌,竟将村头王寡妇整个折叠起来,塞进瓦罐里,半天才放出来。王寡妇受了惊吓,一病不起,没多久就去世了。村民对此敢怒不敢言。
这年秋天,县里新来了个赵县长,是个留过洋的年轻人,不信鬼神。听说马小虎的“妖术”后,决定亲自查访。
赵县长来到靠山屯,正逢马小虎在集市上炫耀本事。只见马小虎当众将一头肥猪折叠成巴掌大,揣进兜里,引得围观者阵阵惊呼。
赵县长上前道:“马半仙,你这不过是江湖戏法罢了,若真有本事,把我这怀表折叠看看?”说罢掏出块精致的西洋怀表。
马小虎正在兴头上,接过怀表,念动口诀,双手一折,怀表果然变成纸片般薄。赵县长接过“纸片”,仔细查看,啧啧称奇,但随即说道:“这还不够神奇,你若能把自己折叠起来,我才真服你。”
马小虎酒意上头,忘乎所以,大笑道:“这有何难!”当即运功,把自己折叠起来。
就在他身体对折的瞬间,赵县长突然从怀中掏出一面照妖镜——原来他早请了高人指点,专破邪术。镜光照射下,马小虎惨叫一声,折叠状态的法术被破,却无法完全恢复原状,身体卡在半折状态,腰弯成直角,再也直不起来。
围观人群见状,先是惊骇,继而爆发出阵阵嘲笑。马小虎羞愤交加,挣扎着爬起,狼狈逃回宅中。
自此,马小虎成了驼背,人称“马驼子”。他试遍各种方法,都无法恢复正常形态。更糟的是,折叠术也失灵了,那些靠法术获得的财富,渐渐散尽。两房媳妇卷了剩余财物跑了,仆从四散,大宅也抵了债。
穷途末路之际,马小虎想起黄三爷,决定回山求救。他拖着残疾的身体,艰难地爬上山,找到那处山坳。小木屋还在,黄三爷正在门前晒药草,仿佛早已料到他会来。
“仙家,我知道错了,求您救救我!”马小虎跪地哭诉。
黄三爷叹了口气:“当初我让你磨性子,你却偷学法术;我让你慎用,你却滥用欺人。这折叠术本是方便修行之技,你却用来满足私欲。如今遭此报应,乃是天理。”
马小虎磕头不止:“我愿意重新做人,求仙家给我改过的机会。”
黄三爷沉吟片刻,道:“也罢,看在你爹面上,我给你指条明路。你这身子是恢复不了了,但可借此磨砺心性。今后你若真心行善,或许还有转机。”
说罢,黄三爷从屋里取出一根特制的拐杖递给马小虎:“你拿着这拐杖,云游四方去吧。遇见需要帮助的人,就伸出援手。记住,法术不是谋利的工具,而是修心的途径。”
马小虎接过拐杖,忽然感觉这拐杖有种奇异的力量。他拜别黄三爷,蹒跚下山。
自此,靠山屯少了个马半仙,江湖上却多了个驼背的行善者。有人说在发大水的河边,见过他用拐杖一点,洪水便分流而过,救了一村百姓;也有人说在瘟疫流行的地区,见过他折叠草药,瞬间送至需要的人手中。
奇怪的是,随着他行善越多,那驼背似乎渐渐挺直了一些。有人问他为何变化,他只是笑笑:“折叠不只是形状,更是心境。当初我折叠的是贪欲,如今展开的是本心。”
至于他最终是否完全恢复,又是否真正悟道,那就无人知晓了。只知后来战乱频仍,乱世中的人们,偶尔还会提起那个驼背行善者的传说,说他总在人们最需要帮助时出现,施以援手后又悄然离去。
而长白山下的老人们至今还会告诫后生:山里的仙家,惹不得也求不得,脚踏实地才是正理。那后山的山谷,如今再也找不到小木屋的踪迹,仿佛它从来就不曾存在过一般。
喜欢民间故事集第二季之东北仙家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民间故事集第二季之东北仙家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