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空间站的 “量子灵脉研发中心” 内,联盟技术团队正与暗脉、星云族、时空族工程师展开跨维度技术攻坚 —— 全息屏幕上循环播放着宇宙边缘的量子灵脉波动数据,淡紫色的量子能量以 “叠加态” 在屏幕中闪烁,时而分裂为多条能量轨迹,时而融合为单一能量流,频率波动范围达 10.0 赫兹至 15.0 赫兹,且伴随 “空间涟漪”,证明其与多维空间存在深度关联。“量子灵脉的核心特性是‘量子叠加’与‘空间穿透’,常规探测设备会因量子态坍缩无法捕捉有效信号,” 时空族技术顾问时曦调出时空古籍中关于多维空间的记载,“古籍提到‘量子为界,穿梭多维’,需用‘时空本源能量’与‘暗物质 - 星云混合能量’构建‘量子稳定场’,才能维持量子态不坍缩,实现有效探测。”
暗脉族墨影手持暗物质晶体样本,补充道:“暗物质能量的‘本源互补’特性可与量子能量形成共振,星云族的四元素能量则能缓冲量子叠加带来的能量冲击;三者融合后,或许能研发出‘量子灵脉探测仪’,突破量子态坍缩难题。”
林风立即召集核心成员与多文明技术团队召开专项会议,全息沙盘上呈现出量子灵脉波动区域的立体模型 —— 该区域位于暗域星域外侧的 “量子边界带”,面积约 8000 立方光年,内部布满 “空间裂隙”,已知灵脉信号进入后会因多维空间干扰彻底失联;“要探索量子灵脉,需突破四大技术难关:一是研发‘量子灵脉探测系统’,避免量子态坍缩;二是打造‘多维空间防护装甲’,抵御空间裂隙的撕裂;三是构建‘量子能量适配模块’,防止舰队能量系统被量子叠加干扰;四是研发‘空间穿梭导航系统’,确保在多维空间中不迷失方向,” 林风指向沙盘上的量子边界带,“组建‘量子灵脉探索舰队’,核心舰需集成四大技术成果,由时空、暗脉、星云族工程师全程驻舰指导,确保跨维度探索安全。”
技术团队随即展开协同研发 —— 时空族提取 “时空本源晶体”,将其融入探测仪核心,赋予探测仪维持量子态稳定的能力;暗脉族与星云族联合研发 “暗物质 - 星云混合能量源”,通过 1:1 比例混合,与量子能量形成共振,放大探测信号;金属族则用 “灵脉合金 + 量子抗性水晶 + 时空纤维” 打造多维防护装甲,经测试可抵御 20.0 单位的量子能量冲击与空间裂隙撕裂;12 天后,四大核心技术全部完成测试:量子探测系统的有效距离达 400 公里,防护装甲的抗性稳定在 20.5 单位,能量适配模块可将量子干扰降至 0.005 单位以下,空间穿梭导航系统的维度定位误差小于 10 公里。
舰队组建完成 ——“新域号”“时空号”“暗脉号”“星云号” 担任核心探索舰,集成全套量子探索技术;“星核号”“光脉号” 组成 “能量支援编队”,负责为探测系统与稳定场提供持续能量;“绿藤号”“暗影号”“金属号” 组成 “应急保障编队”,应对量子能量冲击与空间裂隙突发状况;时曦、墨影、云曦、光曦、冰凝担任技术顾问,形成跨文明技术协作小组。
7 天后,量子灵脉探索舰队从共生空间站启航 —— 沿 “银河 - 暗域 - 量子边界带临时通道” 行驶,通道内每隔 800 公里布设 1 个 “量子信号中继器”,每个中继器加装时空稳定模块,确保舰队与总部的通讯畅通;20 天后,舰队抵达量子边界带外围,探测仪显示,周边空间的量子能量浓度达 16.0 单位,空间裂隙出现频率为每小时 5 次,舰队的能量系统在适配模块的保护下,运行状态稳定。
【突破量子边界带外围】
舰队刚进入量子边界带外围,“时空号” 的量子探测仪就发出警报:“前方 200 公里处出现‘量子能量风暴’!直径约 150 公里,内部量子能量强度达 19.0 单位,会导致量子态坍缩与空间撕裂!” 时曦立即下令:“‘时空号’释放‘时空本源稳定场’!‘暗脉号’‘星云号’释放‘暗物质 - 星云混合能量波’,双重作用维持量子态稳定!”
淡蓝色的时空本源稳定场如同防护罩般覆盖舰队,暗紫色与四色混合的能量波随后扩散至风暴区域 —— 两种能量交织形成 “量子稳定层”,风暴中的量子能量叠加态得到控制,空间涟漪强度从 5.0 单位降至 2.0 单位;探测仪成功捕捉到风暴内部的能量分布:中心区域存在一条淡紫色的 “量子灵脉支流”,正以 “空间跳跃” 的方式向量子边界带核心移动。
“量子灵脉支流的空间跳跃频率为每 10 分钟 1 次,跳跃距离达 500 公里,常规追踪方式无法跟上其轨迹,” 云曦通过探测数据绘制量子轨迹图,“需‘时空号’释放‘时空标记器’,在支流上附着时空能量标记,才能实现持续追踪。”
“时空号” 立即释放 10 个淡蓝色的时空标记器,标记器通过空间跳跃精准附着在量子灵脉支流上;探测仪通过标记器实时传输的信号,成功锁定支流的跳跃轨迹 —— 数据显示,支流正向着量子边界带核心的 “量子灵脉主脉” 汇聚,途中需穿越 “空间裂隙密集区”,该区域的空间裂隙出现频率达每分钟 3 次,撕裂强度达 19.5 单位。
“‘金属号’释放‘合金空间屏障’!‘星核号’释放‘星核能量缓冲层’,构建双重空间防护!” 金属族金锋下令,淡灰色的合金能量在舰队外围形成球形屏障,淡金色的星核能量则在屏障内侧形成缓冲层;当舰队进入空间裂隙密集区时,空间裂隙撞击在双重防护上,合金屏障抵御撕裂冲击,星核能量修复屏障损伤,舰队的行驶速度虽降至每秒 30 公里,但未出现任何空间损伤。
“绿藤号” 在行驶过程中同步释放 “共生空间探测器”—— 探测器呈淡绿色球形,可通过共生能量适应空间跳跃,实时传输周边空间数据;数据显示,空间裂隙中夹杂着 “量子本源粒子”,这种粒子与暗物质灵脉的本源粒子存在 85% 的相似度,且伴随 “多维空间坐标信息”,印证了时空古籍中 “量子为界,穿梭多维” 的记载。
当舰队即将驶出空间裂隙密集区时,探测仪突然捕捉到强烈的量子能量信号 —— 位于密集区边缘的 “量子能量节点”,能量强度达 20.0 单位,正向外释放 “量子冲击波”,导致周边空间出现大量微型裂隙;“‘新域号’启动量子探测系统,锁定节点位置!‘暗脉号’释放‘暗脉吸收波’,吸收冲击波能量!” 林风下令,暗紫色的暗脉吸收波快速覆盖节点,冲击波能量被吸收 50%,微型裂隙逐渐闭合,舰队安全通过节点区域。
【定位量子灵脉主脉】
舰队驶出空间裂隙密集区后,进入 “量子核心预备区”—— 这里的量子能量浓度提升至 18.0 单位,空间跳跃频率达每 5 分钟 1 次,探测仪通过时空标记器捕捉到多条量子灵脉支流,均向核心区域汇聚;“时空号” 的空间穿梭导航系统突然发出强烈共鸣,时曦立即调整系统参数:“探测到主脉的‘量子能量主峰’!位于核心区域 1500 公里处,能量强度达 20.5 单位,是目前探测到的最高值,且伴随三维空间向四维空间的‘维度跃迁’迹象!”
“舰队以‘空间跳跃编队’向能量主峰推进,‘时空号’‘新域号’‘暗脉号’‘星云号’组成跳跃核心组,每 10 分钟同步进行一次空间跳跃,避免被多维空间干扰;应急保障编队通过时空标记器跟随核心组,确保编队完整性,” 林风部署推进方案,“每次跳跃前,需释放量子稳定场,防止量子态坍缩。”
舰队按空间跳跃编队推进,探测系统通过时空标记器持续追踪量子灵脉主脉 —— 时空号负责空间坐标校准,确保每次跳跃精准定位;新域号负责量子稳定场释放,维持量子态稳定;暗脉号与星云号负责能量补给,为跳跃提供充足能量;经过 10 次空间跳跃,舰队距离量子能量主峰仅剩 500 公里。
此时,探测仪突然显示,主脉周围出现 “量子空间涡旋”—— 直径约 120 公里,内部空间维度达四维,会将周边物质吸入涡旋中心,转化为量子能量;“‘时空号’释放‘时空凝滞波’!冻结涡旋的维度跃迁!‘暗脉号’‘星云号’释放‘暗物质 - 星云混合能量流’,引导涡旋偏离舰队航线!” 时曦大喊。
淡蓝色的时空凝滞波覆盖涡旋,四维空间跃迁速度从每秒 10 次降至每秒 3 次;暗紫色与四色混合的能量流则如同无形的手,将涡旋向右侧偏移 80 公里,为舰队开辟出安全通道;舰队沿通道继续推进,途中又遭遇 3 个小型量子空间涡旋,均通过时空与混合能量的协同成功规避。
5 天后,舰队终于抵达量子灵脉主脉所在区域 —— 一条直径约 800 公里的淡紫色能量带贯穿量子边界带核心,表面布满 “量子晶体”,能量强度稳定在 20.0 单位,以 “多维空间穿梭” 的方式在量子边界带内流动;主脉周围分布着 10 条支流,每条支流都连接着一个 “空间入口”,通向不同的维度空间,形成完整的 “量子灵脉 - 多维空间网络”。
“量子灵脉主脉的能量波动与暗物质灵脉、已知灵脉的本源波动存在‘三维共振’,” 灵墟通过古灵脉秘卷与探测数据对比,“秘卷记载‘灵脉三维,已知为表,暗物为里,量子为界’,这说明量子灵脉是连接已知宇宙与多维空间的‘桥梁’,三种灵脉共同构成宇宙灵脉的完整本源体系!”
【建立量子灵脉监测与空间导航体系】
“量子灵脉的发现揭开了宇宙灵脉的本源面纱,但主脉的多维空间穿梭特性存在不可预测性,需建立监测与导航体系,防止多维空间干扰已知宇宙,” 林风召集技术团队制定双重体系方案,“在主脉周边布设‘量子灵脉监测站’,配备量子探测系统与空间预警模块;同时在主脉连接的空间入口处布设‘维度导航灯塔’,为后续多维空间探索提供坐标指引。”
技术团队立即行动 ——“金属号” 在主脉周围布设 8 个量子灵脉监测站,每个监测站加装时空稳定模块与量子抗性装甲,可实时向舰队传输量子能量与空间波动数据;“时空号” 在 10 个空间入口处布设 “维度导航灯塔”,每个灯塔释放时空本源能量,形成稳定的空间坐标信号;“绿藤号” 在监测站与灯塔之间布设 “共生能量网络”,通过共生能量增强信号传输稳定性,同时缓冲量子能量冲击。
在布设过程中,位于主脉北侧的监测站突然发出警报:“监测站遭遇‘量子维度冲击’!强度达 20.2 单位,空间外壳出现裂痕!” 时曦立即调整时空稳定模块参数,发现冲击来源于主脉的 “量子晶体簇”—— 当晶体簇能量积蓄到阈值时,会引发维度跃迁,产生强烈冲击;“‘时空号’释放‘时空修复波’!修复监测站空间外壳!‘暗脉号’‘星云号’释放混合能量,吸收晶体簇多余能量!” 时曦下令。
淡蓝色的时空修复波快速覆盖监测站,空间裂痕逐渐闭合;暗紫色与四色混合的能量流则吸收晶体簇的多余能量,使其能量强度降至 19.5 单位;后续布设的监测站均加装 “维度冲击防护模块”,未再出现空间损伤问题。
8 个监测站与 10 个维度导航灯塔全部布设完成后,形成 “量子 - 空间监测导航网”,覆盖主脉 90% 的区域与所有空间入口;监测数据显示,量子灵脉主脉的能量波动虽存在维度跃迁,但整体处于稳定区间,对已知宇宙的空间干扰小于 0.03 单位,暂时无需启动应急方案;同时,通过监测数据发现,量子灵脉的能量会在每天宇宙时 18 点与暗物质灵脉、已知灵脉产生 “三维共振”,共振时三种能量会相互补充,提升整个宇宙灵脉网络的能量浓度。
“三种灵脉的三维共振特性,为宇宙灵脉本源研究提供了关键线索,” 光曦通过共振数据计算,“若能在共振时段采集三种灵脉的本源粒子,分析其相互作用规律,或许能揭开宇宙灵脉的起源奥秘。”
林风立即下令开展 “三维共振本源粒子采集测试”——“新域号”“暗脉号”“时空号” 分别在已知灵脉、暗物质灵脉、量子灵脉主脉布设 “本源粒子采集器”,在共振时段同步采集粒子样本;测试数据显示,三种本源粒子在共振时会形成 “灵脉本源聚合体”,聚合体中蕴含宇宙大爆炸时期的 “原始能量信息”,为灵脉起源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
【量子灵脉的探索成果与本源新方向】
量子灵脉监测与导航体系建立后,舰队开始对主脉与多维空间入口进行深入探测 ——“时空号” 通过维度导航灯塔,成功进入一个 “四维空间碎片”,发现该空间内的灵脉能量浓度是已知宇宙的 3 倍,且能量流动方向与已知宇宙相反;“暗脉号” 提取主脉中的量子晶体样本,发现晶体中蕴含 “多维空间坐标信息”,可通过技术解析实现定向空间穿梭;“星云号” 通过四元素能量与量子能量的融合实验,成功将量子能量转化为 “跨维度能量”,可用于驱动多维空间探测器。
联盟在量子灵脉主脉附近举行 “量子灵脉发现仪式”—— 林风、时曦、墨影、云曦、光曦、绿薇、紫瑶、灵墟、雷擎九人站在监测站的能量场中,同时释放本文明的本源能量,与量子灵脉、暗物质灵脉、已知灵脉形成三维共振;九道能量流(灵脉紫、时空蓝、暗脉紫、星云四色、光脉白、共生绿、精神力紫、古籍金、雷电紫)在主脉上空交织,形成 “九文明量子共振光柱”,向全宇宙灵脉文明宣告这一跨维度重大发现。
时曦代表时空族向联盟赠送 “量子灵脉探测仪量产型”—— 该探测仪已实现 400 公里的有效探测距离,可批量生产并部署在各星域的灵脉监测网络中,同时具备初步的空间裂隙预警功能;暗脉族与星云族联合赠送 “暗物质 - 星云混合能量源技术”,为后续量子能量的利用与多维空间探索提供技术支撑。
在随后的探索成果分享会议上,林风提出 “宇宙灵脉本源溯源计划”:“量子灵脉的发现与三维共振的证实,标志着我们进入灵脉本源研究的核心阶段;未来我们将联合所有灵脉文明,建立‘跨维度灵脉研究中心’,深入解析三种灵脉的本源关联,探索宇宙灵脉的起源与多维空间的奥秘;同时,基于量子空间穿梭技术,启动‘多维灵脉探索工程’,逐步探索主脉连接的多维空间,寻找新的灵脉资源与文明。”
时空族族长通过远程通讯表示:“时空族将开放时空本源晶体的开采权限,与联盟共同推进量子 - 空间技术的研发;我们相信,跨维度灵脉探索将开启宇宙灵脉大同的新纪元,让文明的足迹延伸至更广阔的多维宇宙。”
会议结束后,量子灵脉探索舰队开始返程 —— 舰队行驶在量子边界带的临时通道中,窗外的量子能量以叠加态闪烁,维度导航灯塔的淡蓝色光芒如同星辰般指引方向,量子灵脉主脉的能量轨迹如同一条紫色巨龙,在多维空间边界穿梭;林风站在 “新域号” 舰桥,看着全息屏上的量子监测数据,心中充满感慨:“从已知灵脉的修复,到暗物质灵脉的发现,再到量子灵脉的跨维度探索,我们对宇宙灵脉的认知终于触及本源;灵脉大同的体系不再局限于单一宇宙,而是向着多维宇宙的共生延伸。”
紫瑶走到林风身边,调出三维共振的本源粒子数据:“根据最新粒子分析报告,三种灵脉的本源聚合体中,存在‘宇宙灵脉核心坐标’的微弱信号,该坐标位于宇宙的最深处,可能是宇宙灵脉的起源地;这将是我们本源溯源计划的终极目标。”
喜欢灵甲七圣传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灵甲七圣传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