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十五年七月,东北的夏日闷热难当。哈尔滨的街道上,卖冰棍的小贩有气无力地吆喝着,树荫下的黄包车夫打着盹。但在江北训练场上,官兵们仍在酷暑中坚持训练,迷彩服被汗水浸透,紧贴着脊背。
林文澜站在观察所里,举着望远镜观察部队的战术演练。今天进行的是城市攻防战演习,参演部队在模拟街区中穿梭,枪声和爆炸声此起彼伏。
\"三连的推进速度太慢。\"林文澜放下望远镜,对身边的郑洞国说,\"告诉王团长,如果这是实战,他的部队已经被炮火覆盖三次了。\"
郑洞国立即通过野战电话传达命令。这时,一辆吉普车扬起尘土疾驰而来,杨文涛跳下车,快步走进观察所。
\"司令,紧急情报。\"杨文涛压低声音,\"苏军正在向满洲里方向大规模集结,至少有两个机械化师。\"
林文澜眉头微蹙:\"具体位置?\"
\"主要在扎赉诺尔至阿巴嘎图一带。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动用了刚刚抵达的t-34\/85新型坦克。\"
观察所里的气氛顿时凝重起来。郑洞国忍不住问:\"俄国人想干什么?要开战吗?\"
\"不一定。\"林文澜走向地图,\"更可能是施压。通知情报处,继续监视,特别注意苏军的后勤补给线。\"
演习结束后,林文澜立即返回指挥部。他先向南京发了份密电,简单汇报了边境局势,随后召集各师主官开会。
\"各位,形势不用我多说。\"林文澜开门见山,\"苏军的新动向值得警惕。从明天起,各部轮流进入一级战备。\"
第五军军长邱清泉提议:\"司令,要不要先发制人?趁他们立足未稳...\"
\"不可。\"林文澜打断他,\"现在动手,正好给人口实。我们要做的是展示实力,而不是挑起冲突。\"
他下达了一系列命令:加强边境巡逻,但严禁越过争议地区;加快防御工事修筑,特别是反坦克阵地的建设;最重要的是,组织一次实弹演习,邀请中外记者观摩。
\"司令,这个时候搞演习,会不会太张扬?\"有人担心。
\"就是要张扬。\"林文澜目光坚定,\"让所有人都知道,中国军队有决心也有能力保卫国土。\"
七月十日,演习在绥芬河附近举行。这次林文澜特意选择了靠近边境的区域,参演部队展示了步炮协同、装甲突击等课目。震耳欲聋的炮声甚至传到了苏军阵地。
演习结束后,苏军代表朱可夫果然打来电话抗议。林文澜亲自接听:
\"将军,这只是例行训练。\"
\"训练?你们的炮弹落点距离我军阵地只有五公里!\"
\"抱歉,可能是计算误差。\"林文澜语气平静,\"不过我记得,上个月贵军的实弹演习,炮弹落点距离我军阵地只有三公里。\"
电话那头沉默片刻,朱可夫换了语气:\"林将军,我们不必玩这种游戏。莫斯科希望和平解决边境问题。\"
\"这正是我们共同的愿望。\"
\"那么,我建议举行一次高级别会谈。\"
这个提议出乎林文澜的意料。他沉吟片刻:\"时间?地点?\"
\"七月十五日,在满洲里。我方将由远东军区副司令员亲自出席。\"
挂断电话后,林文澜陷入沉思。周志宏忍不住问:\"司令,会不会是陷阱?\"
\"有可能。\"林文澜走到地图前,\"但这也是个机会。通知下去,做好两手准备。\"
七月十二日,林文澜动身前往满洲里。为确保安全,他带了两个警卫连,路线也严格保密。但车队刚出哈尔滨,就发生了意外。
在通过一座桥梁时,前方突然传来爆炸声。桥梁没有完全坍塌,但已经无法通行。
\"工兵,检查桥梁!\"警卫连长立即下令,\"其他人警戒!\"
林文澜走下吉普车,仔细观察着爆炸现场。爆破点选择得很专业,既破坏了桥梁,又没有造成完全坍塌。
\"司令,是专业手法。\"工兵排长报告,\"用的可能是苏制炸药。\"
这时,杨文涛从后面赶来:\"司令,刚截获的电报。有人向苏军透露了我们的行程。\"
林文澜面色凝重:\"看来,有人不想让我们参加这次会谈。\"
车队不得不绕道而行。原本一天的路程,现在至少要两天。更糟糕的是,新的路线要经过一段荒凉的山路,极易遭遇伏击。
当晚,车队在一个小村庄过夜。林文澜住在村长的土坯房里,油灯如豆,映照着墙上斑驳的土痕。
\"司令,要不要取消会谈?\"周志宏再次劝道,\"太危险了。\"
\"越是危险,越要去。\"林文澜擦拭着手枪,\"如果我们退缩,正好中了某些人的圈套。\"
深夜,林文澜被轻微的响动惊醒。他悄悄起身,从窗户缝隙向外望去。月光下,几个黑影正在向村子靠近。
\"有情况。\"他低声唤醒警卫。
接下来的战斗短暂而激烈。袭击者显然都是老手,但在警卫连的顽强抵抗下,他们很快被击退。在清理战场时,发现了一名重伤的袭击者。
\"是白俄。\"军医检查后说,\"但装备是苏制的。\"
重伤员在弥留之际吐露了一个消息:他们的任务是活捉林文澜,制造\"意外事故\"的假象。
\"果然如此。\"林文澜面色冷峻,\"继续前进。不过,要改变计划。\"
第二天,车队一分为二。主力继续按原定路线前进,而林文澜则带着少量警卫,乘坐当地农民的马车,走小路前往满洲里。
七月十五日清晨,林文澜准时出现在会谈地点——满洲里火车站贵宾室。苏方代表、远东军区副司令员安德烈耶夫大将显然十分惊讶。
\"林将军,你很守时。\"
\"中国军人向来守信。\"
会谈在紧张的气氛中开始。安德烈耶夫首先发难,指责中国军队在边境的\"挑衅行为\"。林文澜不卑不亢,一一予以反驳。
当谈到实质性问题时,安德烈耶夫突然提出:\"将军,我们不妨打开天窗说亮话。莫斯科希望在东北获得特殊权益,作为回报,我们可以支持贵政府在东北的统治。\"
\"特殊权益?\"林文澜挑眉,\"就像你们在旅顺口那样?\"
\"类似。比如铁路权和矿产开采权。\"
林文澜缓缓站起身:\"大将阁下,我想你误会了。东北是中国的东北,不存在什么特殊权益。\"
\"将军,恕我直言,\"安德烈耶夫冷笑,\"以贵军现在的实力,恐怕难以完全控制东北。\"
\"也许吧。\"林文澜坦然道,\"但中国有四万万人,有五千年的历史。任何企图分裂中国的行为,最终都会失败。\"
会谈不欢而散。但在离开时,安德烈耶夫的副官悄悄塞给林文澜一张纸条。
回到驻地后,林文澜打开纸条,上面用俄文写着一行字:\"小心内部,有人要借刀杀人。\"
\"看来,苏军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周志宏分析道。
林文澜沉思良久:\"给南京发电,详细汇报会谈经过。特别注意,要提到苏军提出的'特殊权益'要求。\"
七月二十日,林文澜返回哈尔滨。他立即得到两个消息:一是南京来电,表扬他在会谈中的表现;二是边境苏军开始后撤。
\"他们退兵了?\"郑洞国难以置信。
\"以退为进。\"林文澜指着地图,\"看,他们虽然从边境后撤,但在后贝加尔地区的兵力反而增加了。\"
\"这是为什么?\"
\"他们在等待。\"林文澜目光深远,\"等待我们内部出现问题。\"
果然,接下来的几天,各种谣言开始在哈尔滨传播。有人说林文澜要与苏军开战,有人说他拥兵自重,甚至有人说他准备在东北独立。
\"司令,这些谣言来势汹汹,\"杨文涛报告,\"似乎是有组织的。\"
\"查清楚来源。\"
调查结果令人震惊:谣言最早是从几个政府部门的职员中传出的,而这些人都与南京某位要员有联系。
\"看来,有人要在背后捅刀子了。\"林文澜冷笑。
七月二十五日,南京突然来电,要求林文澜回京述职。电报语气客气,但要求\"即刻动身\"。
\"司令,这分明是调虎离山!\"邱清泉激动地说,\"您一走,哈尔滨非乱不可!\"
林文澜沉思片刻:\"回电:边境局势紧张,职部不便离开。如需述职,请派特使前来。\"
这个回复无疑是对南京的挑战。发出电报后,林文澜做了最坏的打算。他秘密召集各师主官,交代了应急方案。
\"如果我发生意外,\"他平静地说,\"各部按预定计划行动,确保东北不乱。\"
七月二十八日,南京的特使果然到了。来的不是别人,正是军政部长何应钦。
\"文澜,你让我很为难啊。\"何应钦一见面就叹气,\"现在朝野上下都在传,说你要在东北另立山头。\"
\"部长明鉴,\"林文澜坦然道,\"文澜若有二心,天诛地灭。\"
\"我相信你。\"何应钦话锋一转,\"但是人言可畏。这样吧,你先回南京休息一段时间,等风波过去再说。\"
\"部长,现在边境局势紧张,我实在不能离开。\"
\"这是委座的意思。\"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所有人都明白这句话的分量。
林文澜沉默良久,突然问:\"部长,如果我现在离开,东北乱了,谁来负责?\"
\"这个...\"
\"苏军虎视眈眈,内部宵小作乱。这个时候让我离开,无异于把东北拱手让人。\"
何应钦的脸色变了变:\"文澜,你这话太重了。\"
\"事实如此。\"林文澜站起身,\"请部长转告委座:文澜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只要我还在一天,东北就永远是中国领土!\"
这番话掷地有声。何应钦盯着他看了很久,最终长叹一声:\"好吧,我会向委座解释。但是文澜,你好自为之。\"
送走何应钦后,众将都松了口气。但林文澜知道,这场危机远未结束。
当晚,他独自登上指挥部顶楼。松花江上渔火点点,对岸苏军阵地的探照灯划破夜空。
杨文涛悄声走近:\"司令,刚收到消息,苏军确实在后退,但他们在后方建立了新的基地。\"
\"预料之中。\"林文澜望着远方,\"告诉同志们,做好准备。真正的考验,可能才刚刚开始。\"
北方的夏夜短暂,东方已经露出鱼肚白。新的一天即将开始,而新的挑战,也在前方等待着。
(本章完)
喜欢烽烟奉军:从排长到特级上将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烽烟奉军:从排长到特级上将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