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十五年八月,哈尔滨的清晨已经带着些许凉意。林文澜披着军大衣走在中央大街上,脚下的落叶沙沙作响。街边的早点摊冒着热气,但排队买早餐的市民脸上难掩菜色。
\"司令,这是上周的粮食供应报表。\"周志宏递过文件夹,\"库存只够维持二十天了。\"
林文澜停下脚步,看着排队的人群:\"通知各部队,从今天起口粮减半,优先保障市民供应。\"
\"这...官兵们正在加紧训练,口粮减半恐怕...\"
\"执行命令。\"林文澜语气坚决,\"军人饿几顿没事,老百姓不能挨饿。\"
回到指挥部,桌上已经堆满了待处理的文件。最上面是一份来自南京的急电,要求解释为何擅自减免农业税。
\"减免农业税是为了让农民休养生息。\"林文澜对前来询问的财政官员解释,\"东北刚光复,需要给百姓喘息的机会。\"
\"可是司令,政府的开支...\"
\"政府的开支可以节省,百姓的生计不能耽误。\"林文澜拿起笔在文件上签字,\"这个责任我来负。\"
接下来的日子里,林文澜把大量精力投入到经济重建中。他亲自视察工厂,与工人座谈;走访农村,了解农民困难。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个严峻的问题:由于战争破坏,东北的工业体系几乎瘫痪。
\"司令,鞍山钢铁厂虽然已经复工,但产能只有战前的三成。\"工业处长汇报时满面愁容,\"缺乏技术人员,设备老化严重。\"
\"技术人员可以从关内聘请,设备可以逐步更新。\"林文澜沉思片刻,\"关键是恢复生产信心。通知下去,政府将提供低息贷款,支持工厂复工。\"
八月十五日,林文澜在哈尔滨召开了东北经济重建会议。来自各地的企业家、商会代表济济一堂。会上,他宣布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减免税收、提供贷款、保障原料供应。
\"各位,\"林文澜站在讲台上,\"东北是我们的家园。现在家园需要重建,我希望大家齐心协力。\"
会后,一位老企业家找到林文澜:\"将军,不是我们不愿意投资,实在是局势不稳啊。听说苏军还在边境集结,这...\"
\"老人家放心,\"林文澜坚定地说,\"只要有我在,东北就不会乱。\"
经济重建的同时,民生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由于物资短缺,物价飞涨,市民生活困难。林文澜下令开设平价粮店,打击投机倒把。但效果有限。
\"司令,这样不是办法。\"周志宏忧心忡忡,\"我们的储备粮快见底了。\"
林文澜站在地图前,手指划过松花江平原:\"现在是八月,秋粮马上就要收获了。关键是保障秋收顺利进行。\"
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抽调部队帮助农民秋收。
\"司令,这恐怕不妥。\"有军官反对,\"部队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备战。\"
\"百姓吃不上饭,我们练再好的兵又有什么用?\"林文澜反问,\"执行命令。\"
八月二十日,一支支军队开进农村。官兵们放下枪械,拿起镰刀,与农民一起劳作。这个举动很快赢得了民心,但也引来了非议。
南京某报纸发表评论,指责林文澜\"不务正业\"。更有人暗中向南京打小报告,说他\"收买人心,图谋不轨\"。
对这些流言蜚语,林文澜一笑置之。他更关心的是即将到来的冬季。东北的冬天来得早,如果不提前准备,恐怕要出大问题。
\"司令,这是过冬物资储备计划。\"杨文涛递上文件,\"按照您的指示,我们已经开始采购煤炭、棉衣等物资。\"
\"资金够吗?\"
\"很紧张。南京答应的拨款迟迟不到位。\"
林文澜沉思良久:\"把我们司令部的特别经费拿出来,先应急。\"
\"司令,那可是...\"
\"百姓的温饱更重要。\"
就在林文澜为民生奔波时,边境又传来不好的消息。苏军以\"演习\"为名,封锁了部分边境口岸,导致对外贸易受阻。
\"他们这是要困死我们。\"郑洞国气愤地说。
\"困不死的。\"林文澜冷静分析,\"东北物产丰富,只要内部流通顺畅,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他下令加快公路修复,组织运输队,确保各地物资流通。同时秘密派遣代表团,通过海路与外界联系。
八月末的一天,林文澜视察哈尔滨孤儿院。这里的孩子们大多是在战争中失去父母的孤儿。看到将军到来,孩子们既好奇又害怕。
\"小朋友们,吃饭了吗?\"林文澜蹲下身,温和地问。
一个胆大的孩子回答:\"吃了,但是粥很稀。\"
林文澜心中一酸。他转身对随行官员说:\"从明天起,我的特供粮全部送到这里来。\"
\"司令,您...\"
\"执行命令。\"
在回程的车上,林文澜一直沉默不语。周志宏忍不住说:\"司令,您这样苛待自己,身体会垮的。\"
\"比起那些孩子,我吃得好多了。\"
当晚,林文澜收到一封特殊来信。写信的是个老教书先生,信中详细分析了当前的经济形势,提出了许多中肯建议。
\"这个老先生很有见地。\"林文澜对周志宏说,\"明天请他来指挥部一叙。\"
第二天,来的不是老先生,而是个年轻人。他自我介绍叫李振华,是写信人的儿子。
\"家父上月已经过世了。\"年轻人说,\"这是他临终前写的信。\"
林文澜肃然起敬:\"令尊是位爱国之士。信中的建议很好,我们正在逐步实施。\"
\"将军,\"李振华突然压低声音,\"家父让我转告您,要小心身边的人。\"
\"什么意思?\"
\"他说,有人在暗中破坏经济重建,想让东北陷入混乱。\"
送走李振华后,林文澜陷入沉思。他叫来杨文涛:\"加强对经济部门的监控,特别注意有没有人故意制造混乱。\"
调查很快有了结果。确实有人在大宗商品交易中兴风作浪,囤积居奇。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人中有政府官员的身影。
\"蛀虫!\"林文澜勃然大怒,\"立即逮捕,严惩不贷!\"
九月来临,东北的秋天格外美丽。枫叶如火,硕果累累。在部队帮助下,秋收进展顺利,粮食危机暂时缓解。
但林文澜知道,这仅仅是开始。冬季即将来临,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而暗中的敌人,也在伺机而动。
一天深夜,林文澜还在办公室工作。周志宏送来一份紧急情报:\"司令,发现有人在暗中收购过冬物资。\"
\"查清楚是谁了吗?\"
\"线索指向...南京方面的人。\"
林文澜放下笔,长叹一声:\"看来,有人不想让东北百姓过个好冬啊。\"
他走到窗前,望着夜空中的明月。这个中秋,注定不会平静。
(本章完)
喜欢烽烟奉军:从排长到特级上将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烽烟奉军:从排长到特级上将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