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想了想,仍觉难以置信:“可我看上次救灾时,惠民药局不是配合得不错吗?”
何秋翻了个白眼:“救灾那次,他们出了几个医生?就说药材,也不全是他们提供的,还有不少民间药铺参与。”
朱棣仔细回想,似乎确实如此,摇头叹道:“人性之贪,可见一斑。”
何秋忍不住抱怨:“这还真不算贪呢!跟常平仓那些人比起来,这都算清廉多了。哪次赈灾不是先杀几个仓官祭天,再来一出火龙烧仓?”
朱棣狠狠瞪了何秋一眼,何秋不服气地瞪了回去。
朱棣骂道:“老子是你岳父!你小子注意点身份!”
何秋的气势顿时弱了下去,这层关系确实让他矮了一头。
朱棣这才得意地问:“你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何秋撇了撇嘴,“我能有什么好办法。”
朱棣不耐烦地说:“快说,别装模作样了。”
何秋不情愿地回答:“先说医生的问题。只要医生的地位一天不能和读书人平起平坐,就不可能有好医生。但凡有点脑子的人,看现在的社会待遇都知道读书比学医强。”
“我还特意去打听了,惠民药局根本留不住人。在那里干活既没前途,又没人来看病,医术得不到锻炼;薪水低得连自己都养不活;还没有升迁机会,可能一辈子就在一个岗位上。这种地方谁会愿意去?”
“还总喜欢招那些医户子弟,也不管他们会不会治病,这不是拿人命当儿戏吗?”
“至于药材,我觉得还是别让地方当税上交了。苛捐杂税的厉害,我不说你也清楚。而且真正能收上来的很少,交上来的还都是卖不出价的次品。”
“最好的办法是朝廷出钱买药。如果钱不够也很简单,立个规矩:穷人看病基本免费,达到惠民的目的;富户和商人看病要收费,而且收高价。”
朱棣想了想,摇头说:“你这想法太天真了。富户凭什么来惠民药局看病?明知道你要宰他们一刀。再说了,怎么区分富户和平民?越是这种模糊的地方,就越容易被人钻空子。搞到最后,很可能变成富户看病不要钱,穷人反倒要出高价。”
何秋想了想,不得不承认朱棣说得有道理,这种情况确实很可能发生。
想到这里,何秋有些泄气,懒洋洋地说:“那我真没办法了。只能继续当税收来收,全靠朝廷财政补贴。可这样只进不出确实不是长久之计,难不成要学粮仓?新药进,旧药出?”
朱棣摇头说:“算了,这也不是什么大事。我一起汇报给父皇,先让他查处惠民药局里的贪腐问题。至于怎么改革,就交给朝廷去讨论吧。”
何秋只好点点头。虽然他心里明白这不是小事,事关天下百姓的民生。在古代,惠民药局可是唯一的公共医疗机构,肩负着重任!
不过眼下确实没有什么好办法,何秋只能希望这本《赤脚医生手册》普及后,识字的百姓能多一条活路。
朱棣拿起何秋之前写的关于军中医疗机构设置的手稿看了起来。何秋默默喝着茶,心里很不是滋味。
朱棣看完后也不禁叹服。何秋制定的这个制度确实很巧妙,他没有在军中设置内科,主要都是外科医生,甚至普通士兵也能担任。
只要掌握用刀技巧,理解手稿内容,备齐药物,就能完成基础的清创处理。
其中关于石灰防疫、伤兵营管理等条目,处处彰显何秋的才智,只是这般安排对后勤负担颇重,除粮草外还需调运大量药材与生石灰。
朱棣思忖片刻,决定沿用旧例,将文书整理成奏章呈报朱元璋,由圣裁决定是否推行。
至于燕王府亲卫,自当率先实施。前些时日马和归来禀报,长芦盐场已顺利产盐,效率可观。如今他手握优质精钢与盐产,资财自然充裕。
唯盐铁历来官营,藩王涉足终非妥当。然其中利益甚巨,朱棣终究难以割舍,只得暂作遮掩,盼父皇不加追究。
第171章 教子
转瞬已是五六月份,临近朝廷既定出征之期。朱棣奏请的惠民药局之事引得朱元璋震怒,严惩了一批官员,文臣集团处理医官时尤显狠厉。
许是怀着\"我等尚处境艰难,尔等微末医官竟敢贪墨\"的心思?
至于朱棣所奏军营医制,朱元璋再三权衡后暂缓实施——军费实在难以支撑。
若按五万伤兵计,二十万大军所需药材确非小数。
倒是同时进呈的《赤脚医生手册》颇得圣心,朱元璋下旨刊印天下,欲使其如《大诰》般入户一册。
先前何秋编纂的《洪武字典》已令朱元璋深感满意,虽年号洪武,亦盼在文治上有所建树。
盛世修典,《洪武字典》既具教化之功,又暗合政治寓意,正合其意。此番《赤脚医生手册》若能如《大诰》般普及民间,又将成就一桩德政。
朱元璋欣然为何秋追加封赏,不过谕令传至何秋处,约需月余时日。
……
一封八百里加急军情抵京,锦衣卫密报呈至御前。
朱元璋阅毕龙颜大悦,唯念及太子朱标又觉头疼,遂传其至殿中。
密报递与朱标,未置一词。
朱标展卷细读,面庞渐染赭色。
平日东宫属臣多言锦衣卫之弊,他屡次上书奏请裁撤。此刻密报所言,恰似当面掌掴。
\"父皇,若密报属实,北元内乱正宜提早发兵。锦衣卫侦得此讯,理当 ** 行赏。\"
朱标虽受近臣影响不喜锦衣卫,然秉性仁厚务实,既见其功,便不愿抹煞。按密报所言,北元朝廷分崩离析,确是出兵辽东良机,或可借此重创北元根基。
朱标即便缺乏实战经验,他的岳父是常遇春,内弟是蓝玉,该明白的军务自然也懂。
若军报所言属实,辽东的蒙古军必败无疑。一旦朝廷收复辽东、重获养马之地,草原上的蒙古势力便不足为患。
这份军报价值重大,却偏偏出自朱标屡次上书请求裁撤的锦衣卫,令他格外难堪。
虽然军报未提,但朱标心知,获取如此重要的情报必然牺牲众多。
锦衣卫付出惨痛代价,自己作为太子却一再提议撤销他们的机构,岂不让人寒心?
想到这里,朱标心中沉重,低声说道:“儿臣有错,请父皇责罚。”
朱元璋语气幽深:“你有什么错?”
“儿臣未察实情,便建议裁撤锦衣卫,实在有负这些为国效力的功臣。”
朱元璋未作肯定,只道:“身为天子或太子,不会出错。错的永远是下面的人,你可明白?”
朱标垂首:“儿臣明白。”
朱元璋又问:“现在你还想裁撤锦衣卫吗?”
朱标思索片刻,郑重回答:“儿臣仍希望裁撤。锦衣卫在朝中监视官员、诬陷忠良、屡兴大案,这些都是事实,理应裁撤。”
“但儿臣确实在锦衣卫一事上犯错,该受父皇责罚。是自己的过错就不应推诿,否则今后谁还愿为儿臣效力?”
朱元璋心中暗叹,这孩子太过单纯。锦衣卫掀起大案,不过是出于他自己的需要。而太子竟坚持揽过己责,实在天真。
他难以在此事上多言,只缓缓说道:“太子,朕老了,不知何时便会离世。这江山终究要交给你。只要朕不废太子,就不可能因锦衣卫一事处罚你,这是皇家的体统。”
说到此,朱元璋不由摇头,“至于你担心无人效力——朕杀了那么多官员,何时缺人做官?天下想当官、能当官的人,永远都不缺!”
朱标身子伏得更低,却仍坚持:“父皇爱护儿臣,儿臣明白。但对错重于颜面。俗话说,王子犯法……”
朱元璋怒拍桌案:“够了!”
朱标浑身一震,不敢再言。
朱元璋站起身,肃然道:“太子,你身为储君,早早随朕听政,难道就只学到这些儒生之言?”
“你的一言一行,皆系天家威仪。你上书废锦衣卫,朕准了。在朝堂上朕不能不给你面子。为了你,莫说一个锦衣卫,所有亲军朕皆可一并废除。”
言及此,朱元璋想起已故的马皇后,脸色愈发沉郁。他实在不愿看到自己与马皇后的儿子,变成如今这般模样。
朱元璋厉声道:“你听信身边大臣的话要废锦衣卫,废就废了,如今觉得锦衣卫有用却坚持不复,倒也算好事——为政最忌反复。可你竟为此事折损颜面,被文官牵制,这般叫我如何放心将江山交予你?”
“尚未登基,便被臣下牵着走,他们说什么你都听从。若我真因锦衣卫一事惩处你,你的威仪何在?你可曾深思过此事?”
“都说贤明君主要广纳谏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兼听’岂是只听文臣之言?锦衣卫的进言,你听进去了吗?”
“行事须得深思熟虑,谋定后动。一旦决断,便不可轻易动摇,心志定要坚如磐石!”
“朕自吴王时期便立你为世子,延请名师教导。登基后更命宋濂、常遇春、李善长等重臣为东宫属官,全心盼你成为明君。这番苦心,你应当明白。”
话音在殿宇间回响,朱标眼眶泛红。他年已三十,岂会不懂?纵是秦皇汉武、唐太宗在立储时也曾犹疑,致使骨肉相争。唯有父皇自始至终认定自己,竭力栽培。这般舐犊之情,他如何不知?
只是朱标天性仁厚,身边大臣常言“陛下有汉武之资”,暗指朱元璋功业虽盛,过失亦如汉武帝。他们盼朱标效仿昭宣二帝,施行仁政。朱标自己也这般想,故而极力展现宽厚。
朱元璋心知肚明:大明初立,民生凋敝,为剿灭北元不得不连年征战。待自己百年之后,确需休养生息。但他也察觉太子虽仁厚,却耳根软、心志不坚,这实为君王大忌。
朱元璋叹道:“太子须知,明君未必是好人,汉武帝、唐太宗便是例证;仁君亦非无所作为,汉宣帝可作楷模。你当好生思量。”
“锦衣卫之事暂且搁下,朕会更换指挥使,给朝堂一个交代。”
“即刻发兵征讨北元,务求除恶务尽。你须提点蓝玉,他身为主帅,心里要有分寸。”
朱标躬身领命,又道:“此次传递情报的锦衣卫当赏,请父皇勿忘。”
朱元璋语气稍缓:“朕岂会忘却?所有参与此事者,无论生死,俱有封赏。”
喜欢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