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见到书院藏书楼后更是欣喜若狂,当即写信邀更多同道前来。日后,陆续又有十多位数学天才闻讯而至——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眼下,何秋正埋头整理《赤脚医生手册》,须将数十万字誊抄完毕,再找人刊印。工程浩大,实非易事。
何秋有意降低自己在书院的存在感,避免让书院的人养成依赖心理,遇到难题就来找他解决。长此以往,一旦离开何秋,他们可能难以独立完成研究,这不是何秋希望看到的局面。
目前大部分事务已能交由杨少峰处理,他做得很好,甚至还能主动邀请他人加入,这也表明他对书院有着深厚的感情。
此外,何秋也担心,万一书院培养的人才个个对他崇拜至极,将来引起皇帝的猜忌,导致人才被罢黜,那他连后悔都来不及。虽然朱棣大概率会继位,但皇帝终究是政治人物,不能仅凭个人感情判断其行为。
第169章 惠民药局(上)
何秋花了近十天时间,终于抄完《赤脚医生手册》,随后在书院的蜡印机上印制了几百份。他让何能带一份送到北平城,先交给朱棣,再给朱玉颖留一份,供侯府使用。
剩下的手册,何秋全部用于书院:藏书楼存放五份,其他学生和夫子人手一份。当何秋分发这本书时,书院众人的表情充满惊讶与感动。尽管医书的真实性毋庸置疑,但这可是能传家的技艺,何秋竟如此无私地分享,实在令人动容。
一些学生当场泪流满面,仿佛决心为何秋效忠一生。何秋也没想到自己的举动会引发如此强烈的反应,颇感尴尬。
私下里,他询问三位学生为何大家如此激动。陈四维不解地看了他一眼,解释道:“老师免去他们的学费,提供食宿,不遗余力地传授知识,如今又赠予稀有的医书,他们怎能不感动?”
原来,大明医书极为稀少,不仅平民难以获得,连一般富户家中也罕见。除了《大诰》《四书五经》和《佛经》,专业性强的书籍如医书更是稀缺,往往被视作传家之宝。有些行医十几年的人家,甚至没有几本医书。
何秋震惊不已:“没有医书也能行医十几年?他们懂医术吗?这不是在害人吗?”陈四维叹息道:“许多医生只懂几个方子,甚至有些乡村医生不识字,全凭经验治病。”
何秋的三观受到巨大冲击。他原本以为大明的医疗条件差,但没想到竟到了这种地步。朱高炽兄弟俩也对外界情况不甚了解,朱高炽忍不住问道:“不是有惠民药局吗?”
惠民药局是明朝的公立医院和免费药材库,朱元璋曾下令要求药材产地以课税方式供应药材。
可是当地百姓的税赋很重,而惠民药局作为用药量极大的机构,提供免费药物,没有收入来源,只出不进,没过多久就破败了。
陈四维也很坦白地说,京城那边情况还算好,城里的惠民药局还在正常运作。
但在一些县里,比如书院学生们的家乡,惠民药局已经名存实亡,既缺大夫又少药材,百姓生病不会去那里,药局也不接收病人。
陈四维还犹豫地补充道:“听有些人说,惠民药局其实不是没有药材,而是管事的官员把库里的药材拿出去倒卖,很多药铺的药材就是从惠民药局流出去的。”
朱高炽和朱高煦两兄弟听了十分愤怒,狠狠地说:“又是这群人!”
何秋也只能苦笑,他没想到在朱元璋眼皮底下,惠民药局的医官竟也敢贪污,这种风气实在让人无奈。
朱元璋现在主要精力放在整顿官场上,还没注意到这种半官方机构,要是他知道了,这些医官肯定没好下场。
何秋又和三个徒弟聊了聊,检查他们的学习情况,结果还是陈四维学得最好。他虽然基础差,但一向很用功。
朱高炽和朱高煦毕竟没吃过什么苦,学习虽然认真,但贪玩。尤其是朱高煦,之前在王府就是个顽皮孩子,到了书院虽然好一点,但还是喜欢当孩子头,带着大家一起踢蹴鞠。
何秋之前和朱棣提过,但朱棣没多管,只要朱高煦不像以前那样不懂事就行了,至于闲暇时是不是孩子头,他并不在意。
……
朱棣收到何秋的《赤脚医生手册》,抽空仔细读了一遍。虽然他不懂医术,但王府里有懂的人。
朱棣叫来王府的医官林朔,让他评价这本书。
林朔家传医术,从小行医,经验丰富。他是燕王就藩时被聘来的,想借官方身份多接触医书。燕王这里资源丰富,而且他每月还要抽至少五天为穷苦百姓看病。
林朔过去通过燕王的关系,读了不少前朝名医批注的医书,比如《千金方》、《金匮要略》,还看了很多官方收藏的医案。
这次他看到这本名字奇怪的书,虽然书名不寻常,但里面的方子却非常真实可信!
林朔还没看完,就急着找朱棣,希望能见见写这本书的名医。
他从朱棣的态度猜到这是当代人写的。
朱棣听了他的请求,表情有点奇怪,说写书的人可能并不懂医术。
林朔很惊讶,坚持说不可能,能写出这样医书的人,医术至少是国手级别,远超过他。
朱棣没多解释,直接带他出城,到知行书院找何秋。
朱棣带了个陌生人上门,何秋一开始有点警惕,以为又给他派了什么任务。
而林朔则十分震惊,因为何秋实在太年轻了!
医生这一行固然需要天赋,但经验更为重要。一个医生如果见识的病例少、医治的病人不多,绝不可能成为国手。
像何秋这样年轻的国手,林朔从未见过。
因此,他对《赤脚医生手册》是否真出自这位少年之手产生了怀疑。
但朱棣带他来见作者,应当不会在这种事上欺骗他。在燕王面前冒认他人着作,难道不怕燕王的刀不够快吗?
何秋懒洋洋地向朱棣打招呼:“王爷——哦不,岳父大人好,您今日前来有何事?”
听到这个称呼,林朔恍然大悟:原来是燕王的女婿,想必那书稿是从别人那里巧取豪夺来的吧?
他心中不由升起厌恶,暗暗祈祷那位未曾谋面的同行平安无事,他还想与对方探讨医术呢。
朱棣说明了来意。何秋看着神情冷淡的林朔,有些头疼,只得热情地招呼对方。
他将二人请进小院坐下,奉上茶,随后对林朔说道:“林医官可能要失望了,我并非这本书的作者。”
林朔虽早有预料,仍不免失望。
却听何秋继续道:“这本书是我师父和他几位好友共同编纂的,收录了他们天南海北的行医经验。”
林朔急忙问:“不知令师……”
何秋歉然道:“家师及其好友皆已离世。”
林朔更加失望,但看何秋的样子,不像强取豪夺之人,探讨医术的心思也淡了。
何秋见他神色黯然,有些过意不去,便努力回忆前世一位学医好友提及的知识——虽然对方学的是西医,但某些原理相通。
他详细讲解了建立医案、医学统计学、解剖学等零散知识。
林朔起初不以为意,后来越听越专注,忍不住与何秋讨论起来。
建立医案和医学统计学的概念令他耳目一新。
林朔并非墨守成规之人,深知每位患者情况不同,用药也需调整。若建立完善的医案,记录每次病情,就能减少用药失误。
医学统计学不仅可归纳常见病症,还能分析药材药性。同一药材因年份、产地、采摘和炮制方法不同,药性会有差异,通过统计总结,可确定合适比例,精准控制药量。
虽然林朔希望每位医生都能像他一样因人施治,但世上庸医终究更多。有些人一张方子治百病,伤寒、头痛、腹泻都用它,治好了自夸医术高明,治不好则归咎天意,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实在误人子弟!
若是推行何秋所主张的学问和制度,再配上这本《赤脚医生手册》,情况就会大为不同。
第170章 惠民药局(下)
何秋最后提到的解剖学,让林朔微微皱眉。这学问不假,但手段着实残酷——人死之后竟还要剖开身体,实在令人难以接受。
不过当何秋说,这是他师傅通过对异族进行解剖得出的结论时,林朔便释然了。异族不算人,这倒也无妨。
能为华夏医术带来进步,就是这些蛮夷最大的价值了。林朔一边这么想着,一边打定主意,回去之后也要雇人买些异族的 ** 来解剖。
何秋还带林朔去看了显微镜,观察细菌。这让林朔大吃一惊——解剖学尚可理解,但这细菌就太神奇了。
他从未想到,世上竟有如此精巧的器物,能让人看到如此微小的东西。
林朔自语道:“佛说水中四万八千虫,原来是真的?那么所谓外邪入体,就是细菌入侵人体了?”
何秋挠了挠头:“这个我就不清楚了,还需要林医官您亲自探究。”
林朔嘴上说着好说好说,双手却紧紧抱着一台显微镜不放。何秋看出他的心思,只好无奈地答应,等他走时送他一台,还简单讲解了如何制作倍数较低的显微镜,可供学徒使用。
“总算送走了。”望着林朔远去的背影,何秋长舒一口气。
一旁的朱棣面色平静,看着何秋道:“我看你并不讨厌他。”
何秋随口答道:“无论何人,只要是认真求学的,总不至于让人讨厌。”
接着他又认真对朱棣说:“对了,我这里还有一份关于军营医学设置的文书,你待会可以看看。”
朱棣点头,这是好事,他自然不会反对,只是忍不住叹息:“按你这套方法治军,其他都好,就是太费钱粮了。”
何秋正色道:“不这样,怎能激发人们参军的热情?文强武弱并非好事,最好的局面是文武并重。
况且有了这些手段,再配合武学,才能真正提高武人地位。你总不想将来手下全是不会打仗的文臣吧?”
朱棣幽幽地说:“出将入相……如今还有几个进士有此能力?”
何秋带着朱棣往自家小院走,一路上不断有学生向他问好,他也一一回礼。
到了书房,何秋忍不住先跟朱棣说了惠民药局的事。
朱棣没想到会有这样的事,不禁问道:“当真?这些医官竟如此大胆?”
何秋点头:“恐怕确实如此。”
喜欢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