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秋展颜一笑:“不必过虑,我向来珍视性命。区区孔家,还奈何不得我。”
两人心照不宣——此事远非孔家之事,锦衣卫的职务既已接手,便再难脱身。
朱高煦眼珠一转,岔开话题:“不知如今锦衣卫还剩下多少家当?”
何秋从容应答:“总该有些底蕴,破船尚有三斤钉呢。”
众人说笑间转而谈论其他,翌日何秋便接到朱元璋正式任命,命他即刻赴山东督办孔家清田事宜。
同期颁布的还有两道圣旨:
其一削去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封号,改称“至圣先师”。其余儒家先贤的公、侯、伯等爵位亦一并革除。另诏令全国拆除孔子塑像,改立木制神主牌位。
其二革去孔希学“衍圣公”封号,由其子承袭。同时收回朝廷赏赐的全部祭田,历代所赐仅保留千顷,并立为永制,后世帝王不得增赐。另罚没孔家私田二百万亩,废除其子弟赋役优免特权,收回曲阜县令任命之权。
圣旨既出,朝中反对之声四起。朱元璋将何秋当日所言公示众臣,仍有十余名文官执意请皇帝收回成命。盛怒之下,皇帝将这些官员尽数革职,追回所有诰敕,永不复用。此举终使其余意欲沽名的文官噤声。
与此同时,何秋辞别朱高炽兄弟,托付他们照应即将来京的朱玉颖。随后率领十名精选的锦衣卫及两位书院弟子启程赴鲁,准备协助查核账目。
山东曲阜。
接获圣旨的孔氏全族一片悲声。被褫夺“衍圣公”封号的孔希学老泪纵横,语带怨恨:“陛下岂能如此苛待圣人后裔,实非明君所为!”
在座族人纷纷附和。百万亩良田一朝被夺,这般重创令人痛彻心扉。孔希学在室内徘徊良久,切齿道:“此气难平!我定要赴京面圣!”
孔希用急忙阻拦:“且不论能否得见天颜,当务之急是该思量如何应对圣旨!”孔希学闻言强抑怒火,渐复冷静。
“这些田产既然被陛下收回,恐怕是难以讨还了。孔圣雕像我坚决不拆,这是先祖留下的遗物,怎能随意拆除?至于那‘至圣先师’的称号,谁想要谁拿去,我是不打算用的!”
孔希用语气坚决地说道。
“此事不宜公开,不如这样:对外我们祭拜至圣先师,族内祭祀仍沿用‘大成至圣文宣王’的旧称。”
孔希学点头认可这个折中之策。毕竟朝廷派人清丈田亩,事毕即去,谁会留意孔家内部事务?
他相信多数文官都会给孔家留情面,即便听闻些许风声也会装作不知。若真有人追究,大可推说新牌位尚未制作完成,暂以旧牌位替代。
......
何秋带着下属风尘仆仆抵达山东,先拜会了老熟人——现任山东按察使陈墨。
二人寒暄片刻,陈墨便试探着问道:“陛下此次派您前来,打算如何处置孔家?”
何秋但笑不语。
陈墨端起茶杯掩饰尴尬:“是下官失言了。”
待陈墨放下茶盏,何秋好奇问道:“孔家在曲阜一带风评如何?”
陈墨苦笑:“您来前应当已有所耳闻。不少孔家的劣迹还是我呈报上去的。前任按察使等人见到孔家恶行根本不敢上报。”
“更令人诧异的是,身为孔圣后裔,当代衍圣公竟不通文墨!”
说到此处,陈墨连连摇头。当初他与孔希学交谈时,简直鸡同鸭讲。后来才得知这位衍圣公目不识丁,终日沉湎享乐,实在有辱门风。
孔家素来嚣张跋扈,陈墨作为位列三甲的按察使,与孔家人交涉时却屡遭轻视,早已积怨已久。此次清丈田亩,孔家又横加阻挠,陈墨忍无可忍才具本上奏。
听闻这些,何秋不由对陈墨投以同情目光。辖区内有这般不明事理之辈,确实令人头痛。
此外,孔家时时以圣人后裔自居,山东布政司官员无不对其厌烦,这也是陈墨弹劾能顺利上达天听的原因之一。
第236章 触目惊心
何秋好奇问道:“衍圣公府规制如何?”
陈墨嘴角泛着讥诮:“气势恢宏,不逊于北平燕王府。”
燕王府乃前元太子府邸,由此可知孔家气焰之盛。
何秋语带讥讽道:“山东百姓何其有幸,一省之地竟有孔孟两家圣贤后裔。沐浴教化之下,即便衣不蔽体,想必也不惧严寒了。”
沿途他已得知,除孔家公然抗命外,孟家也在暗中与朝廷抗衡。两家圣贤后裔如此鱼肉乡里,山东百姓着实受苦了。
陈墨没有说话,只是向何秋拱了拱手。
“先前朝中动向不明,实在不好动孔家,如今陛下已有决断,你来处置正是时候。”
何秋点头道:“我会亲自去一趟孔家。”
何秋心想,若不去孔家走一遭,又怎能抓住他们的把柄,将他们彻底扳倒?
朱元璋的态度已十分明确,削去王号远远不够,以他对待官吏的严厉,孔家既犯大错,怎可能再得宽待?
朱元璋之前隐忍不动,并非真对孔子心存敬畏,而是苦于没有一举击垮孔家的把握。如今何秋让他看到了希望,自然全力支持。
曲阜,孔府。
何秋在厅中枯坐许久,仆人几番添茶,却始终不见孔希学或其他主事人露面。
天色渐晚,管事才含笑上前:“何侯爷,实在抱歉,近来家中事务繁多,实在抽不出空招待,您要不……过几个月再来?”
“好,那我等几个月便是,不敢劳动衍圣公大驾。”
何秋被晾了一下午,神色依旧平和,含笑告辞。
走出孔府,陈四维急忙迎上:“师傅,如何?”
何秋望望巍峨的孔府,又看看路边倒毙的饥民,冷笑一声:“自作孽,不可活!”
陈四维顿时会意,跃跃欲试:“师傅,何时动手?”
他随何秋学习,儒学未深,实学为主,敬孔子而不敬孔家。
“自然是越快越好,难道真等他们抹平账目?届时还查什么?”
陈四维不再多问,他知道何秋已有了打算,孔家此番难逃一劫。
何秋带人直入山东锦衣卫驻地,此处也人心惶惶,各地锦衣卫正遭朱元璋清理,山东亦不例外。
何秋不多废话,径直问道:“山东锦衣卫还剩多少人?”
千户王申擦擦额上并不存在的汗,低声道:“五百人。”
“五百人?不算少。可有懂数算的?”
王申面露难色,摇了摇头。
何秋恨铁不成钢:“就这本事,还想为陛下办事?”
“罢了,先随我清田,随身带好兵器,若遇冲突,立即 ** ,明白了吗?”
王申连连点头:“明白,明白。”
陈墨之前已向何秋透露过,山东的清田事务阻力重重,各方都在观望孔家的态度。孔家产业庞大,堪称山东头号地主,要打开局面,必须先从孔家入手。而孔家作为本地势力,联合其他士绅抵制清田与新政。他们明着不敢与官府对抗,暗地里却处处作梗,山东各地负责清田的官吏,也大多与孔家有所牵连。
此前朝廷虽曾编修黄册、推行过一轮不彻底的清田,但如今仅济南与兖州府,就有四五十名吏员因协助士绅阻挠清田而被捕。因此,陈墨急切希望何秋能率锦衣卫前来支援清田,毕竟锦衣卫与地方牵扯较少。
何秋随即询问:“关于山东清田,你们掌握了多少情况?”
王申回答:“济南府有官兵驻守,局势尚可。但兖州府已出现上千佃户围攻县衙之事,这些人多为孔家佃户,受孔家煽动对抗朝廷。尽管官员一再宣讲清田对百姓有益,但县衙中有吏员散布谣言,导致佃户抵制情绪愈发强烈。”
何秋又问:“兖州官府是如何应对的?”
王申苦笑:“兖州知府有意调集卫所兵,但因越权行事,尚在等待批复。”
何秋闭目低语:“触目惊心啊,你说这山东,还是不是我大明的疆土?”这话虽轻,却如惊雷般震动了王申。他不禁暗忖:难道这位新任指挥使打算在山东掀起一场大案?
想到这里,王申心头一热。朱元璋此前清洗锦衣卫,让他们这些幸存者深恐衙门被裁撤。只要何秋有意办大案,他们必将全力以赴——这不仅关乎职责,更关乎他们的前途。何况王申清楚,这位上司身为皇亲,背景深厚,有他坐镇,众人做事也更有底气。
何秋命王申继续搜集孔家的情报,尤其要查清其不法行径,最后意味深长地叮嘱:“务必证据确凿,我们不是言官,不能仅凭风闻奏事,明白吗?”王申连连点头,心下暗道:以孔家平日之嚣张,何须伪造证据,真实罪证早已数不胜数。
王申退下后,何秋立即修书一封,派人快马送往北平,请朱棣将知行书院的学生全部调来山东。这些学子深得何秋信任,不仅精通算学,文笔亦佳,前来协助清田,甚至有些大材小用。
第237章 佃户相阻
不出七日,知行书院的学生们便陆续抵达兖州府。他们一路行来,连燕王府的护卫都未带,视此行如游历山水。何况其中多有朱棣麾下将领的子侄,习武弄枪不在话下,堪称大明最为武德充沛的一群学子。
“你们终于到了。连日赶路想必十分辛苦,今日先好好休整,明日随我一同前往田间开展清丈工作。”
何秋望着这群风尘仆仆的学子,脸上难掩欣喜。
领队的张辅率先向何秋执弟子礼,众人齐声问候:“山长安好。”
何秋含笑示意众人不必多礼,嘱咐他们早些歇息。张辅便带着两百余名学子前往住处安顿。
次日清晨,何秋命王申率领山东锦衣卫配合知行书院学子出城清田。众人尚未出城,早有眼线将消息传至孔府——锦衣卫如此大张旗鼓地清丈田亩,显然来者不善。
不过半日工夫,数千佃户手持农具聚集在田埂间,将何秋等人团团围住。何秋眯眼打量着这些受蛊惑的农户,先命随行锦衣卫通知各路人马速来汇合。
随后他温言向佃户们解释道:“本次清田旨在整顿豪强地主,诸位佃户不仅能分得田地,今后税赋亦较往日减轻。若是先前投献的土地,即便拿不出田契,只要找到乡老作保,官府自会归还田地。”
“孔氏兼并土地、协助逃税之事朝廷已有察觉,今日特来查办此事,望诸位莫再心存侥幸。”
喜欢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