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轩全身心投入到《天下第一》的宣传之时。
《倚天屠龙记》的制片方却正为卖剧而发愁。2003年的内地电视剧市场,与十几年后的成熟格局完全不同。
没有视频网站提供独播权,主要依靠地方卫视和央视的采购。
卫视台长们在买剧时十分谨慎,价格谈判不仅看剧本质量,更看导演和主演的知名度,或者剧是否具备足够的市场话题。
《倚天屠龙记》虽然是经典Ip改编,制作方对剧本质量、演员阵容都非常有信心,但他们明白,仅凭Ip光环还不足以打动台长们的荷包。
市场上同类型古装剧还是不少的。
制片方多次开会讨论销售策略,却总是讨论到陷入僵局。剧组拍摄顺利,演员表现出色,场面宏大,制作精良,但这一切对卫视来说只是潜在价值,缺少让人“买单”的直接理由。
台长们问得最多的不是拍得如何,而是:“你们的剧播出去,观众会追吗?会看吗?会讨论吗?”
就在此时,王轩的“三角恋绯闻”突然炸开了。四合院门口、夜市大排档的照片在网络上疯狂流传,伴随标题党新闻,观众和网友的讨论如同雪球般滚大。
王轩在不经意间把自己和高媛媛、贾靖文的关系,巧妙地挂上了《天下第一》的话题,把整部剧的关注度拉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制片方中的一个大聪明一拍大腿,几乎跳了起来:“对!这就是机会!”
他们立刻意识到,眼前这波热度,完全可以成为卖剧的强力筹码。
与其默默等待,不如主动借势,把《倚天屠龙记》的故事和王轩的绯闻结合,制造市场话题。
宣发组迅速拟定策略:
1. 关联报道——在新闻稿中模糊提到王轩、高媛媛、贾靖文与《倚天屠龙记》的戏里戏外关系,让媒体自然联想到现实与剧情的交集。
2. 剧照曝光——选择一些对立、暧昧的关键戏份截图,配上标题:“戏里针锋相对,戏外暗潮汹涌”,刺激观众好奇心。
3. 水军带节奏——论坛和贴吧发帖,引导讨论“戏里谁更配王轩”“现实绯闻是否真实”,让话题持续发酵。
这样一来,王轩的绯闻不再只是个人热度,而成为制作方宣传卖剧的利器。
不得不说,倚天的宣发团队是高人的。这种操作和后世的待爆剧操作几乎就是一致的,反正就是无论有没有观众在看,先营造一种很火,热度很大的样子。这样就好开高价了。
至于播出后没有观众怎么办,我家哥哥有的是真爱粉,哥哥的剧一波出,真爱粉们那肯定得自发宣传,自发打榜。每看到热度上升一点点,就会满足那莫名其妙的虚荣心,是的,是虚荣心。
正常人是很难理解的,这种花钱花精力让别人事业有成,自己反而成就感满满的心态。
卫视台长们在浏览新闻和论坛讨论时,会自然而然注意到《倚天屠龙记》未播先火的话题性,这正是他们最看重的卖点——观众关注度。
短短几天,原本的沉闷销售会议被打破。
一时间,《倚天屠龙记》在内地电视剧市场的地位瞬间提高。
制作方原本担心的“卖不出好价钱”问题,被王轩无意间制造的绯闻热度迎刃而解。
卫视们开始争抢播放权,报价水涨船高,制作方也得以顺利抬高片价,实现了当初最渴望的结果:不仅卖出剧本身,还把全套宣传和话题附加值收入囊中。
这场双重运作——王轩个人炒作与《倚天屠龙记》制片方营销——完美契合。
王轩当然清楚这一切都是制作方在借力打力,但他并不反感。对他来说,这同样是双赢。
一方面,他通过绯闻稳住了在娱乐圈的关注度;另一方面,他和经典Ip挂钩,形象又往“正剧演员”靠了一步。
最重要的是,他证明了自己的“商业价值”——能带热度、能带收视,这比任何演技夸奖都更实在。
在四合院里,王轩和公司同事开会时,轻描淡写地说:
“这波热度已经帮《倚天屠龙记》抬价了。接下来,我们要把这招变成常规武器。每一部合作的剧,都得想办法借到我们的势头。”
等到合同签订,《倚天屠龙记》的片方笑得合不拢嘴。剧卖得比预期高出几百万,广告赞助也水涨船高。所有人都在夸:“这部剧运气太好了,遇上王轩绯闻正当时。”
喜欢华娱从02驻唱开始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华娱从02驻唱开始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