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谋子、凯子哥,这些如今在国内家喻户晓的大导演,提起田庄庄都得喊一句“老班长”。这是名分,也是辈分上的尊敬。
哪怕是冯晓钢也多多少少和田庄庄有点关系,当然不是啥好关系。
因为冯的现任妻子徐凡,曾经就是田庄庄的女人。这段往事,在圈里可谓是人尽皆知。圈子虽大,传起来却很快。
若只是这些还不够。要知道,王轩盯上的不是田庄庄的艺术光环,而是他身后的关系网。
举个例子:荣信达的李绍红,就是田庄庄的小师妹。荣信达是什么?那可是目前国内最有实力的影视公司之一,出品过多少叫得响的电视剧和电影。
再看海外关系,田庄庄有个好朋友名叫马可·穆勒。这个名字在普通人耳中或许陌生,但在电影圈却是响当当的一号人物。
马可·穆勒,这个意大利人和华夏有着非同一般的渊源。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他曾在华夏留学,在京城生活过,娶的还是华夏媳妇儿。
最关键的是,他本人不仅是电影制作人,更是中外电影交流的重要桥梁。1986年开始,他就担任威尼斯电影节亚洲区的选片人。
要知道,张一谋凭借《秋菊打官司》拿下威尼斯金狮奖,可不是凭空得来的。当年也是有老马的一份功劳在,是他把这部电影推荐给威尼斯的评委会。
那一役,张一谋声名鹊起,扩大了自己在国际上的名声。
而更让人心动的消息是——明年,马可·穆勒将正式出任威尼斯电影节的主席。电影节主席是由四年一任期,评审团主席是每年都换的,不是一个概念。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手里握着实实在在的权力。一个主席的眼光与态度,足以决定华夏电影在国际舞台上的分量。
想象一下,如果未来王轩有一部作品能被选送进威尼斯,再加上田庄庄、马可·穆勒的支持,王轩这是很有可能拿最高奖项,金狮奖的。
毕竟欧洲三大的最高奖不仅仅是看电影的质量,还要加一点人情世故的。
所以,王轩选择北电导演系,绝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布局。
在这个年代,如果想真正“出头”,仅仅靠当歌手、演员是远远不够的。
你别看那些明星们在台上台下风光无限,粉丝呼声震天响,可在真正的大导演眼中,他们始终是个“弟弟”。
为什么?因为演员再红,充其量是被导演挑选的棋子。导演才是棋手,掌控着剧本、镜头、话语权。
一个大导演,能决定多少演员的命运,能左右多少资本的投向。演员的光环,往往只是一时;而导演的位置,却能决定发展格局。
更重要的是,导演意味着社会地位的跃升。
在九十年代末到两千年初,社会对“明星”的态度还不像后世那样全然捧在天上。
歌手、演员即便再火,顶多算是娱乐圈的风云人物。但大导演不同,他们不仅是文化层面的代表人物,还经常与体制、官方打交道,能上报纸头版,能代表国家出席国际电影节。那是另一种层次的身份象征。
王轩当然明白这一点。
上一世,他只是个娱乐圈的边缘人,始终被限制在娱乐的框架里,无法真正掌握话语权。
这一世既然重来,他自然要走一条更高更远的道路。北电导演系,就是最合适的跳板。
四合院的门吱呀一声推开,王轩走了进去。老宅静谧安然,和外面喧嚣的京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心中暗暗盘算:入学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才是真正的开局。田庄庄、北电、国际电影节,这些名字、这些节点,都是棋盘上的关键位置。
若能一一把握住,将来不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他都能立于不败之地。
想到这里,王轩嘴角勾起一抹笑。
别的同学或许还沉浸在“我要成为导演”的浪漫憧憬里,而他已经开始谋划如何借助这些关系,把自己推到时代的前沿。
就像他常常告诫自己的一句话:
在这个圈子里,你若只是去追逐光,就永远只能是光影下的配角,唯有成为掌灯人,才能决定光洒向哪里。
仅仅只当导演是不够,还得成名才行。
但导演要得到认可,拿国内奖项还不够。这是个现实问题。
自从华夏加入世贸之后,整个社会就有了某种微妙的转变。
这时的国人,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渴望。国内的奖项再辉煌,也被视作“家门口自娱自乐”,唯有得到西方的认可,才像是打开了一道权威的门槛,才算是真正“走出去”。
这种心理,放到今天可能会让人觉得有些卑微,但在当下却几乎是社会主流。
没办法,现在正值“韬光养晦”的国家政策,整体国力还没完全上来。
华夏电影人即便心里再自信,嘴上再硬气,骨子里还是渴望来自欧美的一个点头、一次掌声。
那种认可,就像是一种镀金效果:有了它,你的身份和地位就会立刻不一样。拿再多国内的奖项,也比不上在欧洲电影节上站一次红毯。
这就是王轩非得去外海拿奖的原因了,简单说就是“挟洋自重”。毕竟成了国际名人,那就意味桶战价值变高,不会出现随便哪个二代就能拿捏你,国外媒体会出手的。
社会风气如此,不仅是电影圈,整个文艺界都在这样一种氛围里生存。翻译小说、外文歌、进口大片,都是这个年代的文化消费热点。
和二十多年后完全不同——等互联网彻底改变了文化传播方式,大伙儿早已见怪不怪,甚至懒得再去膜拜所谓的“西方奖项”。
到那时候,谁还在乎三大电影节?连奥斯卡都被年轻人调侃为“自家玩票”的颁奖礼。
就拿前段时间的例子来说:辛芷雷,凭借一部电影在威尼斯拿了影后。
本来按照常理,这在二十年前绝对能在国内掀起轩然大波,铺天盖地的报道,广告代言翻倍,咖位直线上升。
但如今呢?消息传出来后,微博热搜倒是挂了很长时间,网友们议论几句,然后很快就被下一个娱乐八卦盖过去了。
三年口罩下来,影院冷冷清清,观众的注意力早就被短视频和综艺节目吸走了。电影再怎么重要,而现在很多人都懒得进电影院了。
辛芷雷拿了奖,但在资源和咖位上提升有限,远不如一档国民综艺的曝光率来得实在。
喜欢华娱从02驻唱开始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华娱从02驻唱开始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