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的盛夏,“全球技术交流会” 在 “融境工坊” 拉开帷幕。来自欧亚非美四洲的百余名工匠、学者齐聚一堂,带来了各自文明的核心技术 —— 欧洲的钟表齿轮工艺、波斯的金属防锈技术、非洲的棉花纺织技巧、美洲玛雅的石雕工具与印加的梯田灌溉法,与 “融境” 的铁器锻造、农耕技术、造船工艺同台展示,工坊内随处可见不同肤色的人围坐讨论,不同语言的技术术语交织,却丝毫不影响思想的碰撞。
木承带着 “融境计时钟” 团队,成为交流会上的焦点。他们不仅展示了适配不同环境的计时钟改良版本,还公开了齿轮锻造的核心图纸,供各国工匠学习。“技术不应该被垄断,共享才能让它发挥更大的价值。” 木承在演示台上,向众人讲解如何用 “融境” 铁器工艺优化欧洲钟表齿轮,“比如这个齿轮,我们在铸造时加入少量西域的铜矿,既保留了铁器的坚韧,又提高了精度,大家可以试试看。” 欧洲钟表匠们当场尝试,用改良后的工艺锻造出的齿轮,果然比之前更耐用,不少人当场提出要与 “融境” 双方建立长期技术合作。
波斯工匠带来的 “低温防锈法” 也引起轰动 —— 他们用海边的天然盐卤与植物汁液混合,制成防锈涂层,涂在铁器表面,能有效抵御海上潮湿气候的侵蚀。“融境” 铁工匠人张老铁立刻与波斯工匠合作,将这种防锈法应用到 “融境号” 战船的铁器部件上,经过测试,部件的使用寿命比之前延长了三倍。“以前我们总觉得,自己的铁器工艺已经很成熟了,没想到还能从波斯的技术里学到这么多。” 张老铁感慨道,“这就是‘星河共照’的好处,每个文明都有自己的长处,拼在一起就是最完整的智慧。”
交流会的意外收获,来自非洲阿克苏姆的纺织工匠。他们带来的 “棉花密织法”,能将棉花纺成更细的纱线,织出的布料比中原的丝绸更轻薄、更透气。汉人织锦工匠立刻与他们合作,将 “密织法” 与中原的提花工艺结合,织出了既有阿克苏姆特色、又不失中原韵味的 “跨洋锦缎”。这种新锦缎一经展示,就被欧洲、美洲的使者争相订购,成为本次交流会首个落地的跨文明合作产品。
与此同时,欧洲大陆的平民力量正在悄然崛起。在 “全球商路联盟” 的支持下,威尼斯、巴黎等地的平民成立了 “通商互助会”,通过联盟提供的低息贷款,批量采购 “融境” 铁器、玛雅玉米种子,再分销给小商贩与农民,既降低了成本,又打破了贵族对贸易的垄断。法国平民让?皮埃尔,原本只是个小铁匠,加入互助会后,用贷款引进 “融境” 铁器锻造技术,改良出适合欧洲农民使用的轻型铁犁,短短三个月就卖出了两百多把,甚至有贵族主动向他订购。
“以前贵族说,我们平民只能靠他们施舍过日子,现在我们靠自己的双手,靠联盟的帮助,过得比以前好十倍!” 让?皮埃尔在 “通商互助会” 的宣讲会上,向数百名平民展示自己的铁犁,“只要我们团结起来,支持联盟,就能让贵族的特权越来越小,让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 他的话引发阵阵欢呼,越来越多的欧洲平民加入互助会,甚至有平民代表主动要求加入 “全球商路联盟” 的欧洲分部,参与商路决策。
贵族们的势力被进一步削弱。法国贵族原本计划提高粮食价格,却发现平民通过互助会从 “融境” 商队购买了大量玛雅玉米,粮价根本涨不上去;西班牙贵族试图垄断本地的铁器贸易,却因让?皮埃尔等平民铁匠的竞争,不得不降低铁器售价。在平民的压力下,欧洲多国国王开始限制贵族的特权,甚至有国王宣布,将贵族的部分土地分配给平民耕种,条件是平民需参与 “全球商路” 的货物运输 —— 欧洲的社会结构,正因为 “融境” 的介入与平民的觉醒,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改变。
美洲印加帝国的改革,则进入了 “文化融合” 的新阶段。随着 “融境麦 + 印加土豆” 套种技术的普及,印加的粮食产量大幅提升,平民的生活得到改善,但老贵族对 “文化传统流失” 的担忧却日益加剧 —— 年轻一代越来越喜欢穿 “融境” 的丝绸服饰,说 “融境通用语”,甚至连传统的祭祀仪式,也开始加入 “融境” 的祈福环节。“再这样下去,印加的文明就会被‘融境’同化,我们的祖先传统就会消失!” 老贵族首领在 “长老会” 上愤怒地说,甚至提出要 “暂停与‘融境’的文化交流”。
拓跋云得知后,没有急于反驳,而是与阿塔瓦尔帕一起,组织了一场 “印加传统文化展”。展览上,既有印加的传统石雕、梯田模型、祭祀用品,也有融入印加元素的 “融境” 产品 —— 用印加图腾装饰的铁器、印有玛雅太阳历与印加历法的丝绸、用印加棉花与中原蚕丝混合织成的布料。“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在交流中不断成长。” 拓跋云指着一剑 “印加 - 融境联合石雕”,对老贵族们说,“这件石雕,保留了印加的太阳图腾,又加入了‘融境’的各族标志,它既是印加的,也是‘融境’的,这不是同化,而是让印加文明被更多人知道,让它变得更有生命力。”
阿塔瓦尔帕也补充道:“我们穿‘融境’的丝绸,是因为它更舒适;说‘融境通用语’,是为了更好地与其他文明交流;但我们的梯田技术、祭祀传统、部落议事制,从未改变。真正的文明,不会因为交流而消失,只会因为封闭而衰落。” 老贵族们沉默良久,看着展览上年轻一代对 “融合产品” 的喜爱,看着印加传统技艺通过 “融境” 商路传播到欧洲、非洲的消息,终于松口:“我们可以继续交流,但必须设立‘印加文化保护委员会’,确保传统技艺不会失传。”
最终,印加成立了 “文化融合委员会”,由老贵族、年轻官员、“融境” 专家共同组成,负责制定 “文化保护与创新计划”—— 既鼓励年轻一代学习 “融境” 的先进技术与语言,也要求他们掌握印加的传统技艺;既允许 “融境” 文化元素融入印加生活,也要求 “融境” 的产品必须保留印加的文化符号。这场危机的化解,让印加的改革找到了 “传统与现代平衡” 的道路,也为其他文明的融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当全球技术交流会的成果、欧洲平民的崛起、印加文化融合的消息陆续传回洛阳城时,石勒与崔岳站在 “融境阁” 的顶层,看着窗外的景象 ——“全球通商市集” 上,欧洲的钟表、非洲的锦缎、印加的土豆、玛雅的可可与 “融境” 的铁器、丝绸摆满摊位,商贩们用 “融境通用语” 笑着讨价还价;“全球文明学院” 的学生们,正在广场上表演融合各族元素的舞蹈,印加的传统舞步与中原的秧歌、欧洲的华尔兹交织在一起,引来阵阵掌声。
“‘星河共照’,不仅是技术的共享、制度的共识,更是文化的认同。” 崔岳轻声说,手中握着刚收到的 “全球商路联盟” 月报,上面显示,本月欧洲平民的通商份额,首次超过了贵族;印加的 “融合产品” 在全球的销量,比上月增长了五成。石勒点头,目光望向远方的黄河码头,那里,新一批 “融境号” 商船正准备启航,船上装载着 “跨洋锦缎”“印加 - 融境联合石雕” 与《全球技术共享手册》,将 “融合” 的种子,播撒到更广阔的土地。
然而,石勒的心中也有一丝隐忧 —— 随着文明融合的深入,部分小部落的独特文化正在逐渐消失,比如西域的某个小部落,已经没人会说本族语言,全部改用 “融境通用语”。“我们追求的是‘共生’,不是‘同化’,如何在融合中保护每个文明的独特性,是我们接下来要面对的新课题。” 石勒的话,让崔岳陷入沉思,也为 “星河共照” 的未来,埋下了新的思考。
夜色渐深,洛阳城的灯火与欧洲的街灯、非洲的篝火、美洲的火把,虽相隔万里,却共同闪耀着文明融合的光芒。“星河共照” 的故事,在技术共享、民智觉醒、文化平衡中,继续书写着新的篇章;而 “融境” 的理念,也在不断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朝着更成熟、更包容的方向迈进。
喜欢胡尘汉月,乱世歌行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胡尘汉月,乱世歌行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