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尘汉月:乱世歌行
第十七卷?第十七章 基地活技艺 研修续根魂
“回到起点” 特展在青格勒敖包山闭展后,周明收到了来自山西平遥与内蒙古苏赫巴鲁苏木两地政府的联合函 —— 希望依托晋蒙商道的历史脉络,共建 “混编技艺活态传承基地”,让特展中复原的原始技艺从 “展品” 变成 “可体验、可学习、可传承” 的活态实践。这一提议与周明的想法不谋而合,三个月后,基地在晋蒙商道中段的 “老商栈遗址” 正式揭牌。
传承基地的核心是 “百年工坊复原区”。团队按照周老栓羊皮手札的记载,复原了清末民初的竹编坊、染材圃、经筒编织室:竹编坊里,老灶台、竹篾架、传统劈丝工具一应俱全,墙上挂着李福生捐赠的 “劈丝三法” 木刻口诀;染材圃里,蓝刺头、茜草、苏木等传统染材按季节种植,旁边摆放着从帖木格染材圃遗址复刻的陶染瓮;经筒编织室则还原了周老栓与巴特尔首次合作编经筒的场景,木桌上铺着百年前的羊毛毡,放着半完成的经筒骨架,仿佛匠人刚刚起身离开。
揭牌仪式当天,93 岁的李福生坐着轮椅来到竹编坊,颤巍巍地拿起 “三刃竹刀”,为在场的传承人演示 “劈丝三法”:“第一刀要稳,从竹材顶端劈出裂口;第二刀要匀,顺着纤维方向往下分;第三刀要细,把竹丝劈到能透光才算成。” 围观的青少年传承人看得入迷,日本的佐藤忍不住上前尝试,李福生握着他的手,一点点调整发力角度:“手腕要放松,力气用在指腹上,就像给羊毛梳顺一样。”
基地揭牌后,“全球混编本源技艺研修班” 随即开班,首批 30 名学员来自 15 各国家,既有像露西这样的资深传承人,也有刚接触混编的青少年。研修班的课程设计紧扣 “本源” 二字:上午跟着老匠人学习原始技艺,下午在工坊实操练习,晚上围坐在一起听传承故事。
在 “草原植物染” 课程上,老巴图的孙子阿古拉带着学员们走进染材圃,教大家辨认不同染材的特性:“蓝刺头染出的是‘天青色’,适合编经筒的底色;茜草染的‘胭脂红’,用来绣纹样最鲜亮;苏木煮出的‘绛紫色’,要搭配羊乳才能更持久。” 学员们跟着阿古拉采集染材,在陶瓮里煮染羊毛,澳大利亚的杰克不小心把染液溅到衣服上,却笑着说:“这是草原给我的‘传承印记’,以后看到这颜色,就想起今天的课。”
“双经纬编织术” 实操课上,周明带着学员们复原 “初编混经筒” 的编织过程。学员们用手工劈好的竹丝做骨架,用传统方法染好的羊毛做纬线,一针一线地编织。埃及的娜迪娅起初总掌握不好经纬交织的力度,编出的纹样歪歪扭扭,周明坐在她身边,手把手教她:“编织时要‘紧而不勒、松而不散’,就像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有分寸。” 娜迪娅反复练习,终于编出满意的纹样,她兴奋地举着经筒说:“原来百年前的匠人,就是这样编出第一只经筒的,这种感觉太奇妙了!”
研修班结业前,周明提议所有学员共同编一支 “根脉经筒”—— 用研修期间学到的原始技艺,融合各国的文化元素。学员们分工合作:中国学员劈竹丝、日本学员剪和纸、埃及学员染羊毛、澳大利亚学员编海洋纹样、墨西哥学员加玉米叶装饰,最后由李福生和老巴图两位老匠人完成经筒的收尾工作。
经筒完成那天,学员们围着它举行了 “结业仪式”。李福生用竹刀在经筒底部刻下 “根脉永续” 四个字,老巴图则将一缕从百年经筒上取下的羊毛,嵌入经筒的纹样中:“这缕羊毛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以后你们带着这只经筒回到各自的国家,就像带着混编文化的根,走到哪里,都不会迷路。”
学员们捧着 “根脉经筒” 合影,每个人的脸上都满是不舍。佐藤说:“这次研修让我明白,创新不是凭空想象,是在掌握本源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以后我会把在这里学到的技艺,融入和纸混编作品中,让更多人知道混编的根在哪里。” 露西则计划在悉尼工坊开设 “本源技艺体验课”,让更多人有机会学习原始混编术。
传承基地的影响还在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学校、社区、文化机构前来合作,希望将混编本源技艺纳入教育、文旅项目。基地甚至开发了 “一日匠人” 体验活动,游客可以穿上传统服饰,跟着老匠人学劈竹丝、染羊毛、编迷你经筒,亲身感受混编文化的魅力。
夕阳下,传承基地的工坊里依然亮着灯,老匠人与学员们还在讨论着编织技巧;染材圃里,新种下的蓝刺头冒出了嫩芽,仿佛在预示着混编文化的新生长。周明站在 “根脉经筒” 旁,看着墙上周老栓与巴特尔的合影,忽然想起手札里的一句话:“手艺的传承,不是把东西锁在柜子里,是让它在人的手里、心里,一直活下去。”
风掠过工坊的窗户,带着染材的清香与羊毛的温暖,吹向远方。那条贯穿十七卷的传承暗线,此刻已从 “本源追溯” 变成 “活态生长”—— 它从清末晋蒙商道的那只初编经筒出发,历经全球融合、文明互鉴、根脉守护,最终在活态传承基地里,找到了属于当代的传承方式。而这份方式,将带着混编文化的根魂,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让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的土壤里,开出永不凋零的花。
喜欢胡尘汉月,乱世歌行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胡尘汉月,乱世歌行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