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北口音?”
李梦瑶重复着这四个字,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脊椎骨缝里钻出来。江南织造、柳昭仪、后宫争宠……这些尚且在她的“风险评估模型”可预估范围内。但漠北?那是遥远的边关,是烽火连天之地,是朝堂军政大事的核心!这已经完全超出了她一个后宫才人所能触及和理解的范畴。
一个小小的寿宴灯盏,怎么会牵扯到漠北?
福顺带来的那个侥幸逃脱的伙计,此刻已成为一个烫手山芋。消息一旦走漏,灭口之祸顷刻即至。
“人在哪里?”李梦瑶压低声音,语气急促。
“奴才……奴才不敢带进宫,花了些银子,让他在西市一家不起眼的脚店里躲着,派了咱们刚搭上的一个小乞儿看着。”福顺声音发颤,但也知道此事非同小可。
“做得好!”李梦瑶立刻肯定,“此事绝不能再让第四个人知道!”她看向福顺和锦绣,眼神前所未有的严厉,“你们要记住,我们从未听过什么漠北口音,皇商遇袭就是普通的山匪劫道,明白吗?”
两人用力点头,脸色煞白。
李梦瑶脑中飞速权衡。这个线索太要命,握在手里是催命符,但若利用得好,或许能成为关键的筹码,或者……交给能处理它的人。
交给谁?皇帝?她不确定皇帝身边是否干净,安公公虽然多次示好,但涉及漠北军务,她不敢赌。而且,由她一个小小才人揭发如此重大的边关疑云,太过骇人听闻,可信度低,反而容易引火烧身。
皇后?态度不明。
柳昭仪及其背后势力?绝无可能。
那么,只剩下一个选择——德妃。
德妃出身将门,父兄皆在军中颇有威望,家族势力与边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将线索交给她,既符合其身份和利益(维护边境稳定、打击潜在敌人),也能借助其力量保护自己和那个关键人证。更重要的是,德妃有将此事“合理化”上达天庭的渠道和能力。
这是一步险棋,但也是目前唯一看似可行的路。
她立刻让锦绣找出上次德妃赏赐伤药的那个锦盒,将写有“黑风林、漠北口音、幸存伙计藏身地点”的细小纸条,小心地塞进锦盒的夹层里。然后,她换上一副惊魂未定的表情,对锦绣说:
“走,随我去德妃娘娘宫中请安。就说……就说我因皇商遇袭之事,心中惶恐不安,唯恐耽误太后寿宴,特来向娘娘请教,寻求些许安慰。”
她要借着“请教”、“求安慰”的由头,将这枚炸弹,送到德妃手中。
德妃对于李梦瑶的再次到来,似乎并不意外。她屏退了左右,只留下贴身女官。
“李才人脸色不佳,可是为了寿宴之事忧心?”德妃语气平和,但目光如炬。
李梦瑶扑通一声跪下,这次不是做戏,是真的感到后怕与压力:“娘娘明鉴,臣妾……臣妾确实惶恐至极。皇商遇袭,灯盏尽毁,臣妾生怕因此获罪,更怕……怕此事背后,另有隐情,非臣妾所能揣度。”她说着,双手微微颤抖地捧上那个锦盒,“臣妾别无长物,唯有娘娘昔日所赐良药,伴臣妾度过惶恐,今日特来……特来谢恩,也求娘娘……庇佑。”
她将“隐情”和“庇佑”几个字,咬得稍重。
德妃的目光落在那个锦盒上,又移到李梦瑶苍白而真诚(至少看起来是)的脸上。她沉默片刻,对女官使了个眼色。女官上前接过锦盒,熟练地打开,手指在夹层处轻轻一探,便摸到了那张纸条。
女官将纸条呈给德妃。德妃展开只看了一眼,原本平静的脸色骤然一变,眼神瞬间变得锐利如鹰隼,周身散发出一种属于将门虎女的凛然气势。她紧紧攥住纸条,指节有些发白。
殿内空气仿佛凝固了。
良久,德妃才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严肃:“李才人,你可知,你送来的‘谢礼’,意味着什么?”
“臣妾……不知其深意,只觉此物烫手,唯交予娘娘,或能物尽其用,不至明珠蒙尘,亦不至……引火烧身。”李梦瑶伏低身子,回答得极其谨慎。
德妃盯着她,眼神复杂,有审视,有惊讶,也有一丝赞许:“你很好。比本宫想的,还要聪明,也还要……胆大包天。”
她站起身,走到李梦瑶面前,亲自将她扶起:“此事,到此为止。你从未听过什么,也从未送过什么。回去好生准备寿宴,皇上既然用了你的应急方案,便是信你。其余的事,”她顿了顿,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自有该操心的人去操心。”
“臣妾……明白!谢娘娘!”李梦瑶知道,德妃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也意味着,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接纳了她这个“盟友”。
从德妃宫中出来,李梦瑶感觉像是打了一场硬仗,身心俱疲,但悬着的心总算落下了一半。德妃的态度表明,她赌对了。漠北这条线,将由德妃和她背后的将门势力去查,无论结果如何,暂时都烧不到她身上。
回到揽月轩,她强迫自己将注意力放回寿宴筹备上。京西纸扎铺的灯彩制作进度,需要密切关注;戏单其他环节的排练,也要确保万无一失。她甚至开始构思,如何将这次“琉璃变灯彩”的意外,在皇帝和太后面前,巧妙地解释为“因祸得福”,更能体现节俭与匠心。
然而,平静之下,暗流愈发汹涌。
几天后,宫中悄然传出一些流言,说皇商遇袭并非偶然,而是有人暗中指使,目的就是破坏寿宴,打压新晋得宠的妃嫔。流言隐隐指向柳昭仪,但也语焉不详。
同时,李梦瑶通过福顺得知,德妃近日往宫外递消息的次数明显增多,其父兄所在的军营,似乎也有不同寻常的调动迹象。
一切都表明,德妃那边已经行动起来。漠北的谜团,正在被逐步揭开。
就在李梦瑶以为可以暂时喘息,专注于寿宴时,安公公再次来访。这一次,他带来的不是口谕,而是一个看似寻常,却让她心头狂跳的消息。
“李才人,”安公公依旧是那副波澜不惊的样子,“皇上口谕,太后寿宴前,于宫中设‘试宴’,邀宗室近臣及部分有功将士家眷先睹为快。皇上念你献策有功,特准你……列席观摩。”
列席观摩!这意味着她将正式从幕后走到台前,出现在宗室、朝臣乃至……可能存在的“漠北关联者”面前!
安公公传达完口谕,并未立刻离开,而是状似无意地补充了一句:“才人届时或可见到德妃娘娘的兄长,骁骑尉李将军,他刚自漠北轮值回京述职。”
德妃的兄长?刚从漠北回来?
李梦瑶心中巨震。皇帝让她列席试宴,安公公特意提及德妃刚从漠北归来的兄长……这究竟是单纯的恩典,还是另一重更深的试探?亦或是,皇帝想借她这个“引子”,观察某些人的反应?
喜欢瑶才人的绩效革命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瑶才人的绩效革命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