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元年,元月,长安未央宫前殿。
新年已过,万象更新。
在司徒赵温及众臣的建议下,天子刘协下诏,改元“建安”,取“建树宏业,安定社稷”之意,昭示着历经劫波的大汉王朝,意图扫除阴霾,开启一个崭新纪元的决心。
此时,距离攻克长安已过去一月有余。
在丞相杨彪的总揽协调,以及司隶校尉贾诩、京兆尹钟繇等文武百官的同心戮力下,残破的帝都总算初步恢复了秩序,朝廷的运转也渐渐步入正轨。
虽然远未达到鼎盛时期的规模,但至少不再是当初那军帐议事、门槛论政的窘迫景象了。
今日,是改元后的第一次大朝会,仪式格外隆重。百官依品秩鱼贯入殿,分列左右。
在之前,刘协考虑到钟繇能力突出,光是治理京兆有点过于大材小用,顺带让他任了尚书令,也主管一部分行政职责兼任京兆尹,这点事情对他来说只能说是刚好。
文官班列以丞相杨彪为首,其后依次是尚书令钟繇、司徒赵温、太尉士孙瑞、司空张喜、司隶校尉贾诩、宗正府都司空令刘晔等公卿重臣,阵容虽不及鼎盛时期,却也初具规模,气象肃穆。鸿胪丞杨修持节外出,未在其列。
武将班列则、以左将军杨奉、右将军杨定为首,其后是征北将军段煨、征南将军张济、虎贲中郎将徐晃、镇南将军张绣、执金吾马超等一众身着赤色或玄色朝服的将领。
他们虽已努力适应朝堂礼仪,但眉宇间的剽悍之气与久经沙场的威势,仍与周遭环境形成鲜明对比,为这座古老的宫殿注入了一股凛冽的锐气。
执金吾丞庞德因奉命清剿司隶地区残余的盗匪溃兵,未能出席。
此外,还有许多原本品级较低、甚至只有数百石俸禄的官员,也因朝廷急需用人而得以列席朝会,填充了殿内的空缺,使得场面看起来颇为壮观。
朝会伊始,依礼进行。
繁琐的礼仪过后,刘协端坐御榻,目光扫过殿下济济一堂的臣工,心中虽知百废待兴,却也涌起一股难得的振奋之情。
他缓缓开口,声音清朗而沉稳:“今日乃建安元年首次朝会,诸卿可有要事启奏?”
丞相杨彪,率先出列,躬身奏道:“启奏陛下。经月余整顿,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三辅之地,已初步恢复秩序。然连年战祸,民生凋敝,流民甚众。”
“臣与司徒、京兆尹等商议,已着手赈济,以工代赈,组织流民开垦荒田,疏浚郑国渠、白渠等灌溉水道,并修补长安及各县破损城垣。如此,既可安顿百姓,使其得食,亦能恢复生产,增强防务,为一劳永逸之计。”
刘协闻言,赞许地点了点头:“丞相此策甚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使民以时,方能长治久安。”
杨彪继续奏道:“然三辅之地受创极深,非短期可复。臣等恳请陛下,体恤民艰,颁下恩旨,减免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三郡今年田租与算赋,或全免,或减半,以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感念陛下天恩。”
此言一出,殿内文官纷纷颔首称是,认为此乃仁政。
刘协略作沉吟,目光转向京兆尹钟繇:“钟卿。”
钟繇立刻出列:“臣在。”
“减免赋税,乃惠民之策,准卿所奏,三郡今年田租算赋减半征收。”
刘协先是应允,随即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严肃起来,“然,赋税减免,恩泽须真正及于民身!朕深知地方豪强、猾吏往往借此机会,或隐瞒田亩,或巧立名目,中饱私囊,朝廷美意,反成彼等盘剥之机!钟卿!”
“臣在!”钟繇神色一凛。
“你身为京兆尹,总领三辅民政。朕命你,会同丞相府、司徒府,彻查三辅各县户口、田亩实数!重造版籍,厘定税基!并严查地方,是否有胆敢在朝廷减免赋税期间,依旧私征滥派、鱼肉百姓者!”
“一经查实,无论涉及何人,严惩不贷!朕要看到朝廷的恩惠,实实在在落到每一个黔首身上!”
钟繇深知此事关系重大,肃然应命:“臣遵旨!必竭尽全力,厘清赋税,整顿吏治,绝不负陛下重托!”
刘协微微颔首,目光又扫向文官队列中那位始终沉默寡言,却令人无法忽视的司隶校尉:“贾诩。”
贾诩缓步出列,躬身道:“臣在。”
“司隶校尉,职在监察百官,肃清纲纪。钟繇清查田亩、整顿税政,其间必涉及地方豪右、贪官污吏,阻力不小。”
“朕命你,遣麾下精干吏员,协同钟繇行事,遇有阻挠执法、隐瞒对抗者,无论其官居何职,背景如何,可先行纠劾缉拿,为京兆尹扫清障碍!朕许你临机专断之权!若有阻力,可调遣虎贲中郎将为援。”
贾诩面色平静无波,仿佛早已料到,简洁应道:“臣,领旨。”
徐晃也出列表示遵旨明了。
武将队列中,众将大多对钱粮赋税之事不甚了了,但见天子决策果断,赏罚分明,心中亦觉凛然,对朝廷的威信更添几分敬畏。
刘协看着领命的钟繇与贾诩,心中暗道:“百姓有田可种,有饭可吃,冤屈有处可诉,谁还会跟着野心家造反?这天下乱的根源,一半在豪强,一半在饥寒。”
当年暴秦之乱,陈胜吴广之流之所以一呼百应就是因为政令不得人心,就连秦地的老秦人都不再支持秦国了。所以他才能入关中为王。
想到吏治清明、百姓安居方能从根本上杜绝祸乱,刘协不禁又想起了那位曾提出类似见解、却至今未能得见的大才——荀攸荀公达。
他收回投向贾诩和钟繇的目光,转而看向丞相杨彪,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切:
“杨公,”刘协开口问道,“前番荆州别驾伊籍返程时,朕曾命其传谕刘景升,征辟荆州贤才入朝。如今可有回音?荆州士子北上之事,进展如何?”
杨彪从容回奏:
“启禀陛下。荆州牧刘表已遣使上书,言称闻听陛下克复长安,重振朝纲,不胜欢欣,已遵陛下谕旨,着手安排避居荆襄的北士贤才陆续北上。目前,多数士人已在其派兵护送下,抵达南阳郡宛城附近集结。”
“此番北上者,情形各异。其中多为先前朝廷任命,却因中原战乱、道路阻隔而未能赴任的地方官员。”
“例如,蜀郡太守荀攸荀公达,此前一直困于荆州,另有原京兆杜陵人士杜畿杜伯侯本为京兆官员,亦因关中动荡,避难于荆襄。”
“此外,亦有如赵俨赵伯然等士人,纯粹是因不堪战乱流离,南迁避祸。然今闻天子号召,皆愿北归效命。”
“刘表已提供一份北上才俊名录,其中确包括荀攸、赵俨、杜畿,以及文名颇盛的王粲王仲宣、颍川徐庶徐元直、河东裴潜裴文行、颍川杜袭杜子绪等数十人。”
“刘表言道,已命其侄刘磐麾下军司马黄忠,率部护送此批士人北上,预计现已抵达宛城、新野一带。”
刘协仔细听着每一个名字,尤其是听到“荀攸”、“徐庶”时,眼中闪过一丝亮光。
他微微颔首,随即想到一事,顺口问道:“朕记得,徐州牧刘玄德奉诏入朝,亦规划经南阳,走武关道。如此,可否令刘玄德部与北上士人会合,一路护送西行?”
“司隶初定,弘农、京兆一带恐尚有溃兵游匪,有刘玄德麾下等猛将护卫,当可保万全。此皆未来朝廷栋梁,不容有失。”
杨彪略一思忖,便点头应道:“陛下圣虑周详。两路人马目的地相同,行程可合,刘玄德乃宗亲重臣,由其护送,确为稳妥。臣稍后便拟令,通过驿道传谕宛城,令双方汇合,同赴武关。”
“甚好。”刘协满意地点点头。
安排妥当后,他心中那份对人才的渴望却并未平息,反而想起了另一个他极为看重、甚至带着某种宿命般期待的名字。
他带着几分试探,再次向杨彪追问:“杨公,刘景升提供的名录之中……可曾提及故豫章太守诸葛玄之侄,琅琊诸葛瑾诸葛子瑜,及其弟诸葛亮诸葛孔明的消息?”
杨彪闻言,仔细回想了一下奏报内容,随后摇了摇头,确认道:“回陛下,刘表所呈名录之中,确未提及此二人之名。或仍隐居荆襄某处,未被州牧府悉数掌握;或另有缘由,未曾应召。”
听到这个答案,刘协眼中掠过一抹难以掩饰的遗憾与失望,轻轻叹了口气:“竟无此二人……可惜了。”
他并未多言,但那份短暂的沉默与叹息,却让殿内几位重臣如杨彪、钟繇等微微侧目,心中暗忖:
陛下似乎对这两个年轻人,有着超乎寻常的关注与期待?此人究竟有何过人之处,能令天子如此挂怀?
刘协很快收敛了情绪,恢复了一贯的沉稳。
他知道,人才招揽非一日之功,尤其是诸葛亮这等经纬之才,或许机缘未至。眼下,能迎来荀攸、徐庶、杜畿等一批贤士,已是极大的收获。
“既如此,便依议行事吧。丞相,务必确保北上士人与刘玄德部顺利汇合,安然入京。”刘协最后吩咐道。
“臣,遵旨。”杨彪躬身领命。
朝会继续进行,商议其他军政要务。但刘协心中,已将“寻访诸葛孔明”之事,暗暗列为了一个长期且重要的事项。
他相信,那位与他年龄相仿、未来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卧龙,终有一天会出现在这未央宫前殿,成为他中兴汉室的股肱重臣。
喜欢刘邦穿三国?朕让大汉再次伟大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刘邦穿三国?朕让大汉再次伟大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