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石山的操练场,如今已扩建成能容纳三千人同时训练的开阔场地。往日单一的队列操练,变成了多兵种协同训练的热闹场景,步兵的齐射声、炮兵的试炮声、骑兵的马蹄声交织在一起,宣告着复国军的军事建设已进入快车道。
赵虎拿着一份《复国军编制方案》,站在操练场旁的高台上,对着身边的各部队主官沉声下令:“以原‘铁石营’一千五百老兵为骨干,扩编为三个主力步兵师,每师下辖三个步兵团,满编一千二百人,合计三千六百人!”
三个步兵师各有侧重,番号与职责清晰分明:
第一师“磐石师”,由原铁石营防御战经验最丰富的老兵组建,师长是曾坚守山口的老兵赵石头。该师配备重型盾牌与加固型“元年式”步枪,专精山地防御与阵地坚守,主要部署在铁石山北麓的核心防线,任务是“像磐石一样挡住清军的第一波冲击”。
第二师“疾风师”,以擅长机动突袭的战兵为主,师长是新附的前明骑兵千户周毅(虽转为步兵师,仍保留机动战术优势)。全师配备轻量化甲胄与快速装弹的“元年式”步枪,主打穿插迂回与野外作战,负责在清军侧翼袭扰,破坏其粮道与补给线。
第三师“锐锋师”,由新兵与老兵混编而成,师长是赵虎的副手、擅长攻坚的李刚。该师配备较多开花弹与爆破器材,专精阵地攻坚与城市争夺战,既是前线的预备力量,也承担着后续收复周边州县的任务。
三个步兵师刚完成骨干调配,直属部队的组建也同步推进。
直属炮兵旅是复国军的“火力核心”,由李铁匠与周毅联合负责,下辖三个炮兵团,配备不同类型的火炮:
第一团装备十二门“元年式”75毫米后膛炮,这是工造司当前能量产的最主力火炮,射程两里,可发射开花弹与霰弹,主要用于正面战场压制清军炮阵;
第二团配备二十门轻型迫击炮(工造司参考古代“飞雷炮”改良,用生铁铸造炮管,射程半里),适合山地作战,可快速部署到散兵坑或山坡后,打击清军冲锋的步兵;
第三团是“火箭炮连”的雏形,用竹筒与铁管制成简易火箭炮,一次可齐射三十枚火箭弹,虽精度不高,但能在短时间内形成火力覆盖,主要用于震慑清军骑兵。
直属工兵团由老王兼任团长,下辖三个工兵营,合计六百人。成员多是擅长土木的工匠与农夫,配备铁锹、镐头与简易炸药,主要任务有三:一是加固山口的防御工事,挖掘深达丈余的反坦克壕(应对清军重骑兵)与散兵坑;二是在铁石山周边铺设简易交通壕,连接各防线与补给点;三是负责战场抢修,一旦火炮阵地或工事被清军摧毁,能在最短时间内修复。
直属侦察骑兵团是复国军的“眼睛”,由赵诚从外情司挑选的精锐组成,团长是曾在清军眼皮底下传递情报的暗桩头领张锐。全团三百人,配备从流民中征集的战马(虽非纯种战马,但经过挑选,耐力足够),每名骑兵除配备马刀与短管“元年式”步枪外,还携带信号旗与烟火弹,负责在铁石山以北百里范围内侦察清军动向,一旦发现敌军,可通过烟火弹快速传递消息,为复国军争取备战时间。
扩编的核心,离不开新兵的快速成长。操练场西侧的“新兵营”里,两千多名新入伍的青壮正在老兵的带领下日夜操练。清晨天不亮,他们就顶着晨露练队列,“一二一”的口号声震彻山谷;上午练步枪射击,趴在地上反复练习瞄准、扣扳机、拉动杠杆退壳,不少人的肩膀被枪托撞得红肿,却没人叫苦;下午练战术配合,三人一组演练“交替掩护”,五人一组练习“反骑兵冲锋”,老兵们手把手教他们如何利用地形隐蔽,如何在清军骑兵冲锋时组成“火枪方阵”。
“记住!面对鞑子骑兵,别慌!三排轮射,第一排卧射,第二排蹲射,第三排立射,只要火力不停,骑兵冲不进来!” 新兵营的教官是原铁石营的伍长,他拿着一根木棍,模拟清军骑兵的冲锋路线,让新兵们反复练习轮射战术。一个十六岁的新兵因为紧张,开枪时枪托撞得肩膀生疼,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还是咬着牙重新趴在地上:“我要练好枪法,保护我娘!”
这样的场景,在新兵营里每天都在上演。为了让新兵快速形成战斗力,复国军还实行“老兵带新兵”的“结对制”,每个老兵负责带两名新兵,不仅教战术,还教战场纪律与生存技巧。不到半个月,原本还略显松散的新兵,就已经能完成基本的队列与齐射,眼神里也多了几分军人的坚定。
当夕阳西下时,三个步兵师的旗帜在操练场上空升起——“磐石师”的黑底白字旗、“疾风师”的蓝底黄字旗、“锐锋师”的红底黑字旗,加上直属部队的各色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赵罗站在高台上,看着下方排列整齐的队伍,看着新兵们日渐熟练的动作,看着炮兵旅试射时炮弹在远处炸起的烟尘,心里清楚,复国军的军事实力已实现质的飞跃。
从最初的几百人山寨乡勇,到如今拥有三个步兵师、多个直属部队的正规军,复国军不仅在人数上翻了数倍,更在编制、装备与战术上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即将到来的与阿济格大军的决战。
操练场的号角声再次响起,那是收操的信号,却更像是战前的序曲。复国军的将士们,正以最快的速度成长为一支真正的“铁军”,等待着与八旗铁骑的正面交锋。
喜欢明末:从铁匠世家开始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明末:从铁匠世家开始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