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石山核心营地的一间旧工坊,近日被改造成了“复国军宣传局”的驻地。原本的锻铁炉被挪到角落,换上了几张长长的木桌,桌上铺着泛黄的麻纸、磨得发亮的刻刀,还有几台工造司刚改良的简易石印机,这是复国军争夺舆论高地的“武器库”,而执掌这里的,正是熟知文墨、又懂民心的陈秀才。
“宣传局的第一要务,是让天下人知道,复国军为何而战,为谁而战!” 陈秀才站在木桌前,对着二十余名宣传局成员沉声说道。这些成员里,有讲习所的年轻学子、会写字的工匠、甚至还有几个能说会道的难民营百姓,他们没有战兵的钢枪,却握着笔杆与刻刀,要在清军的“屠城恐吓”与南明的“正统说教”之间,撕开一片属于复国军的舆论天地。
宣传局的第一项成果,是创办《复国军报》。这份报纸每期四版,用石印机印刷,每期印两千份,内容紧扣“控诉暴行、宣传纲领、鼓舞士气”三大核心,通俗易懂,专为底层百姓与士兵打造。
第一版“鞑虏暴行录”,从不讲空话。陈秀才特意找来几位从扬州、嘉定逃来的难民,让他们口述清军屠城的细节:“三月十九,鞑子破扬州,挨家挨户杀人,我家隔壁的王大娘,抱着三岁的孙子,被鞑子一刀挑在枪尖上……” 学子们将这些口述整理成短文,配上简单的木刻插图——画面里,清军的马蹄踏过百姓的尸体,而远处的复国军战兵举着步枪赶来,对比鲜明,直击人心。
第二版“复国军纲领”,专讲百姓最关心的“均田免赋”。没有晦涩的条文,只有铁石山本地的实例:“流民李二,去年逃到铁石山,今年分到三亩梯田,秋收能收两石粮,不用交租,只留够自己吃的,剩下的还能换布做衣服”“工匠张五,在军械局干活,每月除了口粮,还能领五百钱,够养活一家四口”。文末还印着一行粗体字:“凡复国军所到之处,耕者有其田,劳者有其得!”
第三版“前线捷报”,虽暂无实战,却如实报道复国军的备战情况:“磐石师已在北麓筑起三道防线,火炮阵地就绪”“新兵营每日操练六个时辰,人人能熟练使用元年式步枪”,配上战兵操练、工匠造枪的插图,让读者知道复国军有能力保护他们。
第四版“百姓之声”,刊登各地百姓对复国军的支持:“沂州府刘家村百姓,自发组织送粮队,将五十石小麦送到铁石山”“青年王小六,带着同村十名伙伴报名参军,说要杀鞑子报仇”,用真实的故事,点燃更多人的抗清热情。
报纸印出后,除了在铁石山各营地张贴,宣传局还组建了十支“流动宣传队”,每队五人,由一名学子、一名老兵、三名百姓代表组成,带着报纸、传单与檄文,深入铁石山周边百里的村落、山寨。
宣传队的做法很接地气,不先讲道理,先帮百姓干活。在沂州府南部的张家庄,宣传队刚到就遇上小麦收割,队员们立刻放下传单,拿起镰刀帮村民割麦。中午歇晌时,队长(曾是难民营百姓代表的王老汉)坐在麦垛上,从怀里掏出《复国军报》,指着“鞑虏暴行录”说:“老少爷们,你们知道不?北边的李家庄,上个月被鞑子路过,粮食被抢光,年轻媳妇被掳走,就因为没人敢反抗!”
村民们围过来,有人小声问:“那复国军能打得过鞑子不?” 旁边的老兵立刻接话:“咱们有元年式步枪,两息一发,鞑子的骑兵冲过来,三排轮射就能打回去!而且咱们复国军说了,只要你们支持抗清,以后分田,不用交租,日子肯定比现在好!” 说着,他从包里拿出一张传单,上面印着“均田免赋”四个大字,还有简单的分田流程。
有村民不信:“以前官府也说过减租,最后还不是照样抢?” 王老汉笑着说:“你去铁石山看看就知道!我以前是流民,吃不饱穿不暖,现在分到三亩田,孩子还能去讲习所读书。复国军的官,不拿百姓一针一线,跟以前的官府不一样!”
这样的场景,在周边几十个村落同时上演。宣传队不强迫百姓表态,只讲故事、摆事实,遇到被清军恐吓过的村落,就拿出从清军营地缴获的“屠村令”(外情司获取的情报),证明清军的残暴;遇到缺粮的村落,就上报粮秣处,调运部分粮食支援——比起空洞的口号,实实在在的帮助,更能打动百姓。
短短十日,宣传战就初见成效。先是周边村落的百姓,主动带着粮食、布匹来铁石山,说要“支援复国军打鞑子”;接着,有十几个小山寨的头领,派人来联络,想加入复国军,共同抗清;最让宣传局振奋的是,不少之前被清军裹挟的百姓,偷偷从清军控制区逃出来,投奔复国军,说“看了你们的报纸,知道复国军是真心为百姓,就算死,也要跟着你们抗清”。
陈秀才拿着最新的统计册,走进赵罗的书房:“大都督,这十日,周边百里已有二十三个村落表示支持我们,报名参军的青年有三百余人,送来的粮食近百石!《复国军报》已经不够印了,工造司正加造石印机,打算每期印五千份!”
赵罗接过统计册,翻看着上面的村落名字与参军人数,嘴角露出一丝笑意。他知道,战争不仅是战场的厮杀,更是民心的争夺。清军靠屠城恐吓百姓,南明靠正统笼络士绅,而复国军靠的是“讲真话、办实事”——控诉暴行,让百姓知道为何抗清;宣传均田,让百姓知道抗清能得到什么。
“告诉宣传局的同志们,继续深入。” 赵罗放下统计册,语气坚定,“不仅要让周边百姓支持我们,还要让清军控制区的百姓知道,复国军是他们的希望。舆论这块阵地,我们占住了,抗清就多了一分胜算!”
夕阳透过窗户,照在桌上的《复国军报》上,木刻插图里的复国军战兵,举着步枪,眼神坚定。而在铁石山之外,一张张传单、一份份报纸、一个个宣传队员的声音,正像种子一样,在乱世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为复国军凝聚起最深厚的民心力量。
这场没有硝烟的宣传战,才刚刚开始,却已为复国军的决战,埋下了胜利的伏笔。
喜欢明末:从铁匠世家开始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明末:从铁匠世家开始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