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国军后方的军工工坊里,弥漫着机油与金属的味道。三张木桌上摊着几支缴获的清军火枪,枪管被拆解下来,架在特制的支架上,几名须发花白的老工匠正拿着放大镜,反复打量枪管内壁,那里刻着几道歪歪扭扭的螺旋纹路,虽浅且不规则,却足以让在场的人脸色凝重。
“这是膛线。” 首席工匠王师傅指着纹路,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紧张,“和咱们早期的‘复兴一式’原型枪一模一样,只是工艺差太远了,你看这膛线,有的地方深有的地方浅,还有毛刺,八成是手工凿出来的,不是机床加工。” 他拿起一枚从清军火枪里取出的铅弹,比了比复国军的制式子弹:“弹丸也不规整,圆度不够,这样射击时气密性差,射程和精度比咱们的枪差一截,但比清军原来的火绳枪强多了。”
工坊主事将详细的检测报告折叠好,快步送往江南行辕。当赵罗翻开报告,看到“清军仿制前装线膛枪”几个字时,指尖猛地攥紧了纸页。他虽早有预感,却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技术优势是复国军立足的根本,尤其是在与清军、南明的对峙中,火器的代差曾是碾压性的优势。可如今,这道鸿沟正在被缩小。
“大都督,您看这枪管。” 主事递上拆解的枪管,“清军的工匠没掌握机床校准技术,膛线加工全靠手工,良品率不足三成,而且枪管材质是普通铸铁,打个十几发就容易炸膛。但即便如此,他们把这枪配给守城士兵,在堡垒里依托射击孔射击,对咱们的突击部队威胁不小,之前鹰嘴堡的夜袭,就是栽在了这枪上。”
赵罗沉默着摩挲枪管,脑海里闪过卧牛谷之战的场景,那时复国军的火枪对南明军队是降维打击,可现在,清军也有了线膛枪,哪怕是粗糙的仿制品,也意味着前线的伤亡会增加。他当即下令:“传我命令,立刻召集军工部门所有负责人,半个时辰后在行辕议事!另外,让外情司加派人手,查清军仿制火枪的工坊位置,务必摧毁!”
半个时辰后,行辕的议事厅里坐满了人。军工部门的负责人、工坊主事、甚至几名负责技术保密的军官,都神色肃穆地等着赵罗开口。“清军已经能仿制前装线膛枪了。” 赵罗开门见山,将检测报告扔在桌上,“这是危险信号,今天他们能仿线膛枪,明天就能仿后装枪,咱们的技术优势,经不起几次扩散。”
一名军工官员立刻起身:“大都督放心,咱们的‘复兴二式’已经在试产了!用无烟火药,后装定装弹,射程比清军的仿制品远两倍,精度更是没法比!” 赵罗却摇了摇头:“试产不够,要量产!现在前线需要更先进的武器,来重新拉开代差。另外,技术保密必须加强,工坊的图纸、机床,甚至是废料,都要严格管控,绝不能再让清军拿到任何技术资料。”
就在议事厅里讨论得热火朝天时,外情司的官员突然推门而入,手里拿着一份审讯记录:“大都督,刚审完从鹰嘴堡俘虏的清军百户,有重大发现!” 他快步走到赵罗身边,压低声音:“那百户招了,清军的火器工坊里,有‘红毛匠人’指导,说是从澳门来的葡萄牙工匠,还有几个荷兰人,清廷给了他们高官厚禄,让他们负责造炮铸枪,在工坊里说一不二,连八旗将领都要让他们三分。”
“红毛匠人?” 赵罗猛地抬头,眼里闪过一丝警惕。他知道欧洲的工匠在火器制造上有一定基础,尤其是铸炮技术,若清廷真的引来了欧洲工匠,那仿制速度会更快,甚至可能造出复国军尚未掌握的武器。议事厅里的气氛瞬间变得更紧张,几名军工官员面面相觑,显然也没想到清军会有外部技术支持。
“大都督,您别太担心。” 军工负责人这时站了起来,脸上露出笃定的神色,“就算有红毛匠人,他们能教清军的也只是老技术。您看,他从怀里掏出一枚金属定装弹,放在桌上,“这是咱们新研发的定装弹,弹壳、火药、弹头一体,装弹速度是前装枪的三倍,清军的仿制品根本比不了。还有无烟火药,咱们的工坊已经能小批量生产了,燃烧后没有烟雾,射击时不暴露位置,这是欧洲工匠也没掌握的技术。”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清军仿制的只是咱们淘汰的前装线膛枪,真正的核心技术,后装枪的闭锁机构、金属定装弹的制造工艺、无烟火药的配方,他们连边都摸不到。现在唯一的问题是量产,‘复兴二式’的机床还在调试,定装弹的生产线也需要时间,但最多三个月,就能批量送到前线。”
赵罗紧绷的脸色稍稍缓和。他拿起桌上的定装弹,放在掌心掂量,这小小的金属弹壳里,藏着复国军未来的优势。他看向军工负责人:“三个月,我只给你三个月。三个月后,前线必须见到‘复兴二式’,见到定装弹。另外,加拨五十万两白银,用于军工工坊扩建和技术研发,要人给人,要物给物。”
“遵令!” 军工负责人高声应道,脸上满是振奋。
议事结束后,行辕里的人陆续散去,赵罗却仍站在窗前,望着北方的天际。危机感像潮水般涌来,他知道,清军仿制线膛枪只是开始,有欧洲工匠的加入,后续还会有更多仿制武器出现。但同时,这份危机也成了动力,复国军必须跑得更快,在清军追上之前,研发出更先进的武器,巩固技术优势。
前线的战报很快传来:清军在几座关键堡垒里增配了仿制线膛枪,复国军的突击部队在进攻时,伤亡比之前增加了近两成。负责前线指挥的李锐在信里请求支援:“清军的新枪虽差,但架不住人多,尤其是在近距离对射时,咱们的士兵压力很大,盼着‘复兴二式’早日送来。”
赵罗将信放在案上,提笔写下批复:“耐心坚守,三个月后必有援军。另外,加强堡垒防御,减少无谓突击,优先用炮战消耗清军。” 写完后,他抬头看向窗外,江南的稻田里已是金黄,可他的心思全在北方的战场和后方的工坊里。技术扩散的危险信号已经响起,复国军的征途,注定不会平坦。
喜欢明末:从铁匠世家开始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明末:从铁匠世家开始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