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巡查防线,慰问将士
锦州帅府的秋意渐浓,庭院里的银杏树叶开始泛黄,随风落下,铺成一层金色的地毯。王磊身着轻便的玄色锦袍,正站在议事厅的舆图前,指尖划过陕南、山东、蒙古等地,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孙传庭在陕南大败马进忠、生擒敌首的捷报刚传来,曹变蛟也送来消息,山东的民团已能独立维持地方治安,乌兰其其格则汇报赤峰互市的贸易额逐月攀升,蒙古部落的归附之心愈发坚定。
“如今四方防线初定,但‘纸上谈兵终觉浅’,若不亲自去各防区看看,终究无法掌握真实情况。”王磊转身对亲卫说,“传令下去,明日启程,依次巡阅辽东、中原、四川、沿海四大防区,洪承畴、周婉宁随我同行,徐元明留守锦州,负责军械生产与驿站调度,确保后方稳定。”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王磊便率领五百亲卫、洪承畴、周婉宁及几名文书,踏上了巡阅之路。第一站是辽东,祖大寿的防区。辽东作为抵御后金残余势力的前沿,是王磊最牵挂的地方——这里不仅有坚固的堡垒,还有归附的女真部落,民族融合与边防稳固,缺一不可。
经过五日的跋涉,队伍抵达辽东重镇沈阳。祖大寿早已率领麾下将领在城外迎接,他身着铠甲,身后跟着女真部落的首领完颜泰和蒙古部落的首领巴特尔,三人脸上都带着恭敬的神色。“末将祖大寿,恭迎国公爷!”祖大寿单膝跪地,身后的将领与部落首领也纷纷效仿。
“都起来吧,不必多礼。”王磊扶起祖大寿,目光扫过众人,“此次前来,一是看看边防情况,二是慰问将士与各族百姓,不必搞虚礼,带我去堡垒和女真安置区看看。”
祖大寿点头应诺,带着王磊前往沈阳城外的防御堡垒。这座堡垒是徐元明按照“三层防御”理念设计的,外墙高达五丈,墙面砌着厚重的砖石,城头上架设着二十门远程神威炮,炮口直指北方;堡垒内侧挖有宽两丈的壕沟,沟内布满尖木;最内侧则是士兵营房与粮库,布局整齐,戒备森严。
“国公爷,这座堡垒是辽东防线的核心,与周边的八座小堡垒形成联防,一旦发现后金残余动向,烽火台可在半个时辰内将消息传遍整个防区。”祖大寿指着堡垒上的烽火台,语气带着自豪,“咱们还在边境线部署了两千骑兵,每日巡逻,确保没有漏网之鱼。”
王磊登上城头,极目远眺,北方的草原与戈壁尽收眼底,风吹过脸颊,带着一丝凉意。他伸手触摸城墙的砖石,感受着冰冷的触感,问道:“堡垒的防守没问题,但士兵的生活怎么样?过冬的棉衣和粮食都备足了吗?”
“国公爷放心,周尚书上月调拨的五万石粮食已入库,棉衣也按每人两套的标准发放完毕。”祖大寿笑着说,“咱们还在堡垒内开设了学堂,让士兵的孩子能读书识字,不少士兵都说,跟着国公爷,不仅能保家卫国,还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随后,王磊前往女真部落的安置区。这里的景象让他颇为欣慰:一片片整齐的农田里,女真百姓正忙着收割冬小麦,田埂旁的水渠水流潺潺;村落里,汉人与女真百姓的房屋交错分布,孩子们在村口的空地上一起玩耍,丝毫没有民族隔阂;村口的铁匠铺里,几名女真工匠正跟着汉人师傅学习打造农具,火花四溅。
“国公爷!”完颜泰快步走上前,递上一把刚打造好的镰刀,“您看,这是咱们部落的工匠打造的,比以前的弯刀好用多了,今年的粮食收成,比去年翻了一倍!”
王磊接过镰刀,掂量了一下,刀刃锋利,做工精细。他笑着说:“不错,民族之间就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我听说你还让部落的青年加入了明军?”
“是啊!”完颜泰脸上露出骄傲的神色,“咱们部落选了一千名青年,编入辽东铁骑营,跟着汉人士兵一起训练,现在他们骑马射箭的本事,一点不比汉人差,上次清剿小股后金残余,还立了功呢!”
王磊点点头,又走到一户女真百姓家中。户主叫完颜阿骨,家里有四口人,刚收割的小麦堆在院子里,妻子正忙着磨面,两个孩子则在一旁帮忙。“老乡,今年的收成怎么样?生活过得还好吗?”王磊笑着问道。
完颜阿骨见王磊亲自上门,激动得手足无措,连忙请他进屋:“国公爷,托您的福,今年收成好,粮食够吃了,官府还送来了农具和种子,日子比以前好多了!以前在山里,天天担心后金的劫掠,现在住在这里,有士兵保护,踏实!”
离开女真安置区,王磊又去了蒙古部落的聚居地,看到的景象与女真安置区相似——汉蒙百姓互帮互助,贸易往来频繁,部落首领巴特尔还特意展示了与明军签订的“联防协议”:“国公爷,咱们蒙古部落与明军约定,一旦有外敌来犯,咱们的骑兵会第一时间支援,绝不袖手旁观!”
在辽东停留三日,王磊走遍了主要堡垒与民族安置区,每到一处,都与士兵、百姓亲切交谈,了解他们的需求。临走前,他召集祖大寿与部落首领开会,留下三条指令:一是继续推进民族融合,在各村落开设“双语学堂”,让汉人与少数民族的孩子一起读书,消除语言障碍;二是加强骑兵训练,从蒙古与女真部落中挑选优秀骑手,组建“辽东先锋营”,提升快速反应能力;三是做好过冬准备,调拨两万石粮食,在各安置区设立“暖棚”,确保百姓安全过冬。
离开辽东,王磊的队伍前往中原,曹变蛟的防区。中原作为粮食主产区与交通枢纽,是王磊势力的“腹地”,这里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全局的后勤供应。
抵达开封时,曹变蛟已在城门外等候。与辽东的肃杀不同,中原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田地里,百姓们忙着秋收,粮食堆满了谷仓;街道上,商贩往来不绝,店铺林立;城墙上,民团士兵正进行操练,动作虽不如正规军标准,却透着一股认真劲儿。
“国公爷,中原流寇残余已全部肃清,现在主要精力放在地方治理与民团训练上。”曹变蛟一边陪着王磊进城,一边汇报,“咱们在豫西、山东等地推行‘乡勇训练制’,每个县挑选两百名青壮年,由明军士兵指导操练,现在已组建民团二十支,共四千人,能独立应对小规模的匪患。”
王磊点点头,直接前往开封城外的民团训练场。只见四百名民团士兵分成十队,正在练习队列与刀法,一名明军老兵站在高台上,大声喊着口令,士兵们动作整齐,眼神专注。王磊走到一名年轻士兵面前,问道:“小伙子,为什么要参加民团?”
士兵叫赵勇,是开封附近的农民,他腼腆地说:“国公爷,以前流寇经常来劫掠,家里的粮食被抢过好几次,现在参加民团,既能保护自己家,还能拿工钱,要是表现好,还能加入明军,俺想跟着您保家卫国!”
王磊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好样的,只要好好训练,将来一定有机会。”随后,他对曹变蛟说:“民团是地方稳定的基础,但不能只练军事,还要教他们识字、算数,让他们明白‘保家卫国’不仅是打仗,更是守护家园的安宁。”
在中原,王磊重点查看了粮库与商道。开封总粮仓里,粮食堆积如山,周婉宁派人抽查了账目,账实相符,没有出现贪腐现象;“辽东-中原-江南”商道上,商队往来频繁,一辆辆马车满载着粮食、布匹、军械,朝着各个方向驶去,驿站的士兵正忙着为商队提供补给与保护。
“曹变蛟,中原的粮食产量占咱们总产能的六成,必须确保粮道安全。”王磊站在商道旁,看着往来的商队,“你要在商道沿途增设驿站,每个驿站派驻五十名士兵,既能保护商队,又能传递消息,一旦遇到匪患,能及时应对。”
离开中原,队伍继续南下,前往四川,孙传庭的防区。四川地形复杂,多山地与河流,不仅要防备土司叛乱,还要应对西南的少数民族问题,治理难度极大。
抵达成都时,孙传庭正在处理土司事务。见到王磊,他连忙放下手中的文书,上前迎接:“国公爷,您怎么亲自来了?四川山路难走,一路辛苦了!”
“再难走,也得来看看。”王磊笑着说,“陕南布防打得漂亮,不过四川的土司管理与民生改善,也不能放松,带我去看看归附的土司领地与汉人村落。”
孙传庭带着王磊前往川西的土司聚居地。这里的土司曾在孙可望的煽动下叛乱,被平定后,孙传庭按照王磊的指令,授予有功土司“世袭千户”,允许他们保留部众,但受明军节制。此刻,土司们正组织百姓修建水渠,几名汉人农技人员在一旁指导,水流顺着水渠流入农田,百姓们脸上露出笑容。
“国公爷,咱们在川西修了五条水渠,解决了土司领地与汉人村落的灌溉问题。”孙传庭指着水渠说,“还在每个土司领地设立‘贸易点’,让汉人的布匹、农具与土司的药材、皮毛进行交换,现在土司们的收入比以前翻了一倍,再也没人想叛乱了。”
王磊走到一名老土司面前,老土司叫格桑,已是七十多岁高龄,他握着王磊的手,激动地说:“国公爷,以前孙可望骗我们叛乱,害得百姓受苦,现在跟着您,有饭吃,有衣穿,还能和汉人做买卖,我们再也不叛乱了!”
离开土司领地,王磊又去了成都的军械分库。这里存放着徐元明调拨的火炮与燧发枪,孙传庭派专人看管,定期维护,军械摆放整齐,账目清晰。“四川地形复杂,骑兵作用有限,火炮与燧发枪是关键。”王磊对孙传庭说,“要确保每个堡垒都配备足够的军械,士兵们要勤加操练,熟悉武器性能,才能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在四川停留四日后,王磊的队伍乘船沿长江东下,前往沿海,郑芝龙的防区。沿海是对外贸易的窗口,也是抵御海盗与外敌入侵的前沿,郑芝龙的水师,是王磊最倚重的“海上屏障”。
抵达厦门时,郑芝龙率领水师将领在码头迎接。码头上,十艘改良后的战船整齐排列,船体高大,船舷上架设着火炮,士兵们身着铠甲,站在甲板上,精神抖擞。“末将郑芝龙,恭迎国公爷!”郑芝龙单膝跪地,声音洪亮。
王磊扶起他,目光落在战船上:“芝龙,你的水师是咱们的‘海上长城’,带我登船看看,再去缉私的码头瞧瞧。”
登上战船,王磊仔细查看了火炮的布局与船舱的设计。郑芝龙介绍道:“国公爷,这些战船是按您的要求改良的,船身比以前宽两丈,稳定性更好,可搭载二十门火炮,射程能到三里,比荷兰红毛夷的战船还厉害!上次围剿海盗,咱们只用了三艘战船,就把他们的巢穴端了!”
王磊点点头,又前往缉私码头。码头上,水师士兵正在检查进出的商船,核对货物清单,防止私运军械与粮食。一名士兵查获了一艘试图私运火炮的商船,郑芝龙当场下令,将走私商人扣押,火炮没收,围观的百姓纷纷拍手称快。
“沿海缉私,既要严格,也要公平。”王磊对郑芝龙说,“要制定明确的通商规则,让商人知道什么能运,什么不能运,对于合法通商的商人,要提供保护与便利,对于走私者,要严厉打击,绝不能姑息。”
在沿海停留三日,王磊查看了水师训练、缉私码头与通商港口,每到一处,都详细询问情况,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离开厦门时,他站在船头,望着茫茫大海,心中感慨:“有这样一支水师,咱们的海上防线,才算真正稳固了。”
四方巡阅历时一个月,王磊的足迹遍布四大防区,行程近万里。每到一处,他都深入士兵营房、百姓村落、田间地头,与士兵、百姓、部落首领、土司亲切交谈,了解他们的需求,解决他们的难题。当队伍返回锦州时,王磊虽然疲惫,却心中有数——各防区防线稳固,民生改善,将士用命,百姓归心,这是他与崇祯抗衡的最大底气。
第二节:核心会议,定下大计
返回锦州的次日,王磊便召集洪承畴、曹变蛟、祖大寿、孙传庭、郑芝龙、周婉宁、乌兰其其格、徐元明等核心将领与官员,在帅府议事厅召开会议。议事厅内,气氛严肃,众人围坐在一张巨大的圆桌旁,桌上摆放着各防区的奏报与舆图,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专注的神色。
王磊坐在主位,目光扫过众人,缓缓开口:“此次四方巡阅,我亲眼看到了各防区的变化——辽东边防稳固,民族融合成效显着;中原粮产丰饶,民团渐成气候;四川土司归附,民生改善;沿海水师强大,通商有序。这些成果,离不开在座各位的努力,我代表帅府,感谢大家!”
众人纷纷起身致谢:“为国公爷效力,是我等的本分!”
王磊抬手示意众人坐下,语气转为严肃:“成果值得肯定,但隐患也不能忽视。洪先生,你先给大家分析一下当前的局势,尤其是崇祯的动向。”
洪承畴站起身,走到舆图前,指着京城方向说:“各位,根据咱们安插在京城的暗线传回的消息,崇祯自马进忠战败、山东民变平息后,虽大病一场,但并未放弃挣扎。他近期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整编京营,从各地抽调兵力,试图组建一支‘新军’,但因粮饷短缺,进展缓慢;二是拉拢东林党残余势力,许诺‘恢复旧制’,让他们在江南散布谣言,抹黑咱们‘拥兵自重’;三是暗中联络朝鲜与后金残余,试图从外部牵制咱们,不过朝鲜因惧怕咱们的水师,未敢答应,后金残余则因实力薄弱,只能在边境小打小闹,构不成威胁。”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崇祯的核心目的,是想通过‘内部造谣、外部牵制’,动摇咱们的民心与防线,为他争取时间。但他的弱点也很明显:粮饷匮乏,国库空虚;士兵厌战,军心涣散;百姓对他早已失望,谣言难以奏效。只要咱们稳住阵脚,他便难有作为。”
王磊点点头,目光转向曹变蛟:“曹将军,中原是咱们的腹地,东林党在江南散布谣言,对你的防区影响最大,你有什么应对之策?”
曹变蛟站起身,沉声道:“国公爷,东林党的谣言在江南虽有一定市场,但咱们在中原推行‘乡勇训练制’与‘粮道安全保障’后,百姓们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好处,对谣言大多不信。我计划在江南增设‘安民告示’,详细公布咱们治理地方的成效,同时让乡绅与商人们出面,向百姓解释咱们的政策,粉碎谣言;另外,加强江南的兵力部署,防止东林党勾结流寇残余作乱。”
“好,就按你说的办。”王磊转向祖大寿,“祖将军,辽东边境的后金残余虽构不成威胁,但也不能掉以轻心,你打算如何进一步稳固边防?”
祖大寿起身道:“国公爷,我计划从女真与蒙古部落中再招募五千骑兵,编入‘辽东先锋营’,加强边境巡逻;同时,在沈阳至山海关一线增修三座堡垒,与原有防线形成‘纵深防御’,就算后金残余来袭,也能层层阻击;另外,继续推进民族融合,在女真与蒙古部落中推广汉人的农耕技术,让他们安居乐业,从根本上断绝与后金残余的联系。”
王磊满意地点头,又看向孙传庭:“孙将军,四川的土司虽已归附,但地形复杂,治理难度大,如何防止他们日后叛乱?”
孙传庭站起身,语气坚定:“国公爷,我打算推行‘土司考核制’,每年对土司的治理成效进行考核,考核优秀的给予奖励(如粮食、军械),考核不合格的则削减其权力,由明军接管部分领地;同时,在土司领地开设‘儒学学堂’,让土司的子女与汉人孩子一起读书,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另外,加强与土司的贸易往来,让他们的经济与咱们深度绑定,这样就算他们想叛乱,也会因‘利益相关’而有所顾虑。”
“不错,‘恩威并施、利益绑定’,这是治理土司的关键。”王磊转向郑芝龙,“芝龙,沿海的水师是咱们抵御外部威胁的关键,如何进一步提升水师实力,防止崇祯联络外夷?”
郑芝龙起身道:“国公爷,我计划从江南招募水手,扩大水师规模,将战船数量从目前的三十艘增加到五十艘;同时,徐大人正在改良火炮,新研制的‘远程舰炮’射程能到四里,我会尽快将新炮装备到战船上,提升水师的战斗力;另外,加强与朝鲜、日本的通商往来,签订‘互助协议’,让他们承诺不与崇祯合作,若发现崇祯的使者,立刻通报咱们。”
王磊点点头,目光扫过周婉宁、乌兰其其格与徐元明:“周尚书,粮草与财政是咱们的‘生命线’,如何确保各防区的供应?”
周婉宁站起身,翻开账本:“国公爷,目前咱们的粮库储备充足,辽东二十万石、中原五十万石、四川十五万石、沿海十万石,足够支撑全军一年消耗;财政方面,沿海关税、互市贸易、商道税收每月能收入三十万两白银,足以覆盖军械生产、军饷发放与民生工程。我计划在江南增设‘官营商号’,扩大贸易规模,进一步增加财政收入;同时,加强粮库管理,推行‘粮库月报制度’,防止贪腐与损耗。”
“乌兰其其格,蒙古互市是咱们与蒙古部落联系的纽带,如何进一步巩固这种联系?”王磊问道。
乌兰其其格站起身,语气带着自信:“国公爷,赤峰互市的成功,让蒙古部落尝到了甜头。我计划在蒙晋交界的大同再开设一座互市,扩大贸易范围;同时,组织蒙古部落的首领前往锦州参观,让他们亲眼看看咱们的军械生产与城市建设,增强他们的归附之心;另外,在蒙古部落中推广汉人的手工业技术,如纺织、制陶,让他们能生产更多商品,增加收入。”
“徐元明,军械生产与驿站调度是咱们的‘后方保障’,如何提升效率?”王磊最后问道。
徐元明站起身,拱手道:“国公爷,军械方面,我计划在中原开设一座新的兵工坊,与锦州、成都的工坊形成‘三足鼎立’,提高燧发枪与火炮的产量,每月能生产燧发枪两千支、火炮五十门;驿站方面,沈阳至开封的驿站已全部投入使用,我计划将驿站网络延伸至四川与沿海,确保各防区之间的消息传递与物资运输更加顺畅;另外,我正在研制‘火药包’,威力比手榴弹大,便于步兵攻坚,预计下月便可量产。”
王磊认真聆听着每个人的汇报与计划,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待众人说完,他站起身,走到舆图前,目光坚定地说:“各位的计划都很周全,结合当前局势,我决定定下‘以守为攻,静待时机’的总体策略。具体分为三步:”
“第一步,稳固防线,夯实基础。祖大寿将军加强辽东边防与民族融合;曹变蛟将军肃清江南谣言,巩固中原腹地;孙传庭将军推行土司考核制,稳定西南;郑芝龙将军扩大水师规模,掌控沿海;周婉宁尚书扩大财政收入,保障供应;乌兰其其格扩大互市范围,巩固蒙古归附;徐元明大人加快军械生产与驿站建设,强化后方。这一步的核心,是让咱们的防线‘固若金汤’,让百姓‘安居乐业’,让崇祯无机可乘。”
“第二步,分化瓦解,削弱崇祯。洪承畴先生负责联络京城的暗线与东林党中的动摇分子,收集崇祯的罪证,如贪腐、苛政、勾结外夷等;曹变蛟将军在江南散布这些罪证,让百姓进一步认清崇祯的真面目;郑芝龙将军加强沿海巡逻,拦截崇祯与外夷联络的使者,切断他的外部援助。这一步的核心,是让崇祯‘众叛亲离’,失去民心与外部支持。”
“第三步,静待时机,一举定局。当崇祯因粮饷匮乏、军心涣散、民心尽失而出现内乱时,咱们再集中兵力,挥师北上,一举攻克京城,结束乱世。在此之前,绝不主动挑起战事,避免消耗实力,给崇祯可乘之机。”
王磊的目光扫过众人,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各位,咱们现在占据优势,但‘行百里者半九十’,绝不能骄傲自满。接下来的日子,大家要各司其职,严格执行既定策略,有任何问题,及时通报,互相支援。咱们的目标,不仅是推翻崇祯,更是要建立一个‘百姓安居乐业、各族和睦相处’的新天下,这个目标,需要咱们共同努力!”
众人纷纷起身,单膝跪地,声音洪亮:“我等定不负国公爷所托,为建立新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王磊扶起众人,脸上露出笑容:“好!今日的会议就到这里,大家各自返回防区,即刻执行计划。记住,民心是最大的根基,只要咱们守住民心,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会议结束后,众人陆续离开锦州,返回各自的防区。王磊独自留在议事厅,站在舆图前,目光久久停留在京城方向。他知道,“以守为攻,静待时机”的策略,考验的不仅是实力,更是耐心。但他有信心,只要麾下将领齐心,百姓支持,用不了多久,崇祯的统治便会土崩瓦解,一个新的时代,终将到来。
窗外,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舆图上,照亮了从辽东到沿海的每一条防线,也照亮了王磊心中的“天下一统”之路。他知道,这条路或许充满坎坷,但只要一步一个脚印,终将抵达终点。
喜欢回到明末做皇帝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回到明末做皇帝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