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圣旨催兵,暗藏心机
锦州帅府的冬阳,透过雕花窗棂,在案上的《四方巡阅总结》上投下淡淡的光斑。王磊身着玄色常服,正逐字审阅这份凝结着一个月奔波的文书——辽东祖大寿的“民族融合奏报”中,详细记录着双语学堂的建设进度(已在女真、蒙古聚居地开设12所,入学孩童达800余人),以及“辽东先锋营”的组建情况(从部落中挑选的1500名骑手,经三个月训练已具备实战能力);中原曹变蛟的“民团训练成效”里,附带着民团士兵的考核成绩表,刀术、射箭合格率达92%,甚至有30名民团士兵因表现优异被选拔进入正规军;四川孙传庭的“土司考核细则”,明确了“治理成效”“民生改善”“军备配合”三大考核维度,首批接受考核的8名土司中,6人获得“优秀”评级,将获得额外的粮食奖励;沿海郑芝龙的“水师扩编计划”,则标注着新战船的建造进度(10艘改良战船已完成7艘,剩余3艘下月可下水)与水手招募情况(从江南招募的2000名水手,正进行海上适应性训练)。每一份奏报都标注着“稳步推进”,与他在核心会议上定下的“以守为攻,静待时机”策略完美契合。
“国公爷,京中传来圣旨,八百里加急,刚到驿站。驿卒说,传旨太监还在驿站等候,要您‘即刻接旨,不得拖延’。”亲卫捧着一个明黄色的锦盒,快步走入议事厅,语气带着几分凝重。在这各方势力暗流涌动的时期,崇祯的圣旨从不会是简单的“指令”,往往暗藏着试探、施压甚至算计。
王磊放下朱笔,指尖在奏报上轻轻一顿,示意亲卫打开锦盒。明黄色的圣旨展开,崇祯那略显潦草却刻意透着威严的字迹映入眼帘,开篇先是例行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随后直奔主题:“近闻蒙古部落蠢蠢欲动,骑兵多次在宣府、大同边境游荡,恐有袭扰京畿之意。辽东总督祖大寿麾下铁骑骁勇,素以善战闻名,着其率两万精锐即刻启程入京协防,务必于一月内抵达,不得延误。沿途各府需全力配合,提供粮草补给,若有推诿延误,以抗旨论处。”
“蒙古扰边?”王磊将圣旨平铺在案上,嘴角勾起一抹冷笑,目光扫过站在一旁的洪承畴,“洪先生,你刚从京中暗线处收到消息,蒙古各部落近期的动向如何?”
洪承畴上前一步,俯身查看圣旨,眉头瞬间紧锁:“国公爷,这分明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咱们安插在京城的暗线‘雀舌’昨日刚传回密信,详细说明了蒙古部落的近况——自赤峰互市与大同互市相继开通后,蒙古各部落通过贸易换取了大量粮食、布匹与农具,仅上个月,科尔沁部落就通过互市卖出羊毛三万斤,换得粮食五千石,部落首领巴特尔还特意派使者来锦州,表达‘愿永结友好,共守边境’的意愿。密信中明确提到,近期蒙古各部落的主力都在草原上放牧、囤积过冬物资,边境只有少量巡逻骑兵,根本没有‘蠢蠢欲动’的迹象,更别提‘袭扰京畿’了。”
他顿了顿,语气愈发肯定:“反观崇祯,自江南士族勾结朝廷、试图囤积粮食的阴谋被咱们戳穿后,京营因粮饷匮乏,士兵已出现多次小规模闹事,甚至有部分士兵偷偷逃离军营。他急需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来稳定京畿局势,震慑人心。而祖将军麾下的辽东军,是咱们最核心的战力之一,五万兵力中,两万精锐骑兵更是历经战火考验,战斗力远超京营的老弱残兵。崇祯此举,表面是‘调兵协防’,实则是想借机将祖将军的精锐调走,一来削弱咱们的辽东防线,让后金残余与蒙古部落有可乘之机;二来将这两万精锐掌控在自己手中,填补京营的战力空缺,甚至可能安插亲信接管,彻底将这支部队变成他的‘私兵’。”
王磊走到墙上悬挂的《天下舆图》前,手指落在辽东与京城之间的路线上,从沈阳到北京,沿途要经过山海关、永平府、通州等地,皆是战略要地。“祖大寿麾下的辽东军,共计五万余人,其中两万精锐骑兵是核心战力,承担着抵御后金残余与监控蒙古部落的双重任务。目前,后金残余虽只剩数千人,盘踞在长白山一带,但始终贼心不死,多次试图联络分散的女真部落;蒙古部落虽暂无异动,但一旦辽东防线空虚,难保不会有人被利益诱惑,趁虚而入。若真调走两万精锐,辽东防线必然出现巨大缺口,一旦被突破,敌军便可长驱直入,威胁整个北方的稳定。崇祯这是拿边境安危当赌注,逼咱们在‘抗旨’与‘削弱自身’之间二选一。”
“更阴险的是,”洪承畴补充道,“圣旨只说‘率两万精锐入京’,却只字未提‘协防期限’与‘后续安排’。一旦祖将军率军抵达京城,崇祯很可能以‘京畿防御吃紧’‘蒙古威胁未除’为由,将这两万兵力长期留在身边,甚至会找借口解除祖将军的兵权,安插自己的亲信担任将领。到那时,咱们不仅失去了辽东精锐,还会让崇祯凭空多了一支能战之师,后续局势将更加被动。”
王磊点点头,指尖在舆图上的“山海关”处重重一点:“山海关是辽东通往中原的门户,若祖将军的两万精锐被调走,山海关的防守力量将大幅削弱,咱们与中原的联系也可能被崇祯借机牵制。他既想试探咱们的底线,又想削弱咱们的实力,这步棋够狠。但咱们不能硬抗圣旨,否则会落下‘抗旨不遵’‘拥兵自重’的罪名,给崇祯留下讨伐咱们的口实,甚至可能让那些仍在观望的地方势力倒向朝廷;可也不能完全按他的意思办,否则不仅会陷入被动,还会寒了前线将士的心——将士们在辽东浴血奋战,守护边境,到头来却要被朝廷调走当‘人质’,谁还会愿意为咱们效力?”
两人沉默片刻,王磊突然抬眼,目光锐利:“洪先生,你觉得祖大寿那边该如何应对?他是辽东总督,直接面对圣旨,既要考虑朝廷的压力,又要兼顾防线的安危,处境必然艰难。”
“祖将军是员老将,跟随国公爷多年,忠诚且有谋略,只要咱们给他明确的策略与足够的支持,他定能应对得当。”洪承畴沉吟片刻,缓缓说道,“依属下之见,咱们不妨采用‘阳奉阴违’之策——让祖将军表面上‘接旨谢恩’,摆出‘即刻调兵’的姿态,比如召开军事会议、清点粮草、整编部队,营造出‘积极响应朝廷号召’的氛围;暗地里,则以‘辽东防线未稳,后金残余与蒙古部落虽无大规模异动,但小股袭扰时有发生,需留主力防御’为由,只挑选五千老弱残兵组成‘协防营’,这些士兵多是年满五十、伤病未愈或战力较弱者,对咱们的核心战力影响极小。同时,让祖将军亲笔写一道奏疏,详细说明辽东的防御态势,列举近期边境的‘险情’(如后金残余的小股试探、蒙古骑兵的边境巡逻),强调‘若贸然调走两万精锐,辽东恐难保全,届时不仅京畿会受威胁,整个北方都将陷入战乱’,让崇祯挑不出错处,也让天下人看到咱们‘以大局为重’的态度。”
“好主意。”王磊眼前一亮,这个策略既给了崇祯“面子”,又守住了咱们的“里子”,“五千老弱残兵,既不会削弱咱们的核心战力,又能让崇祯暂时无法发难——他若追责,便等于承认自己‘不顾边境安危’;他若接受,也只是得到一支毫无战斗力的部队,无法填补京营的空缺。另外,让祖大寿在奏疏中特意提到‘已命麾下将领加强边境巡逻,增派斥候,加固堡垒,确保蒙古部落不敢轻举妄动’,既展示咱们的防御能力,也暗示崇祯‘无需调兵入京,咱们能守住边境’,让他的‘调兵协防’失去合理性。”
当即,王磊提笔,在一张素笺上写下给祖大寿的密信,详细阐述应对策略,从“如何接旨”“如何挑选士兵”“如何撰写奏疏”到“如何与沿途官府打交道”,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周全,最后着重写道:“一切以辽东防线稳固为第一要务,切勿因朝廷压力而冒险。若崇祯追问,可推说‘士兵多为本地子弟,家眷皆在辽东,恐离乡过久生哗变,需徐徐安抚,待军心稳定后再调精锐’,拖延时间。锦州这边,我会让洪先生联络京中官员,为你周旋,绝不让你陷入孤立无援之境。”
密信写好后,王磊用火漆封口,盖上自己的私印,交给亲卫:“立刻派最快的驿马送往辽东沈阳,务必在传旨太监抵达祖将军府邸前,将密信送到祖将军手中。告诉祖将军,若有任何困难,随时传信回锦州,我会全力支持。”
亲卫领命而去,王磊又转向洪承畴:“洪先生,京中那边需要你多费心。你立刻联络咱们策反的东林党官员,让他们做好准备,一旦崇祯对祖将军的‘五千协防军’表示不满,便立刻上书‘劝谏’,从‘边境安危’‘将士辛苦’‘大局为重’等角度出发,强调祖将军的做法‘无可厚非’,甚至要夸赞他‘深明大义,兼顾全局’,让崇祯无法轻易追责。”
洪承畴躬身应道:“国公爷放心,京中的官员早已做好准备,我已让‘雀舌’将辽东的防御情况与祖将军的‘难处’告知他们,只需时机一到,便可立刻上书。另外,我会让‘雀舌’密切关注崇祯与大臣的动向,一旦有任何新的指令或密谋,第一时间传回锦州,确保咱们能及时应对。”
王磊点点头,再次走到舆图前,目光落在辽东那片广袤的土地上,那里不仅有坚固的堡垒与骁勇的士兵,还有正在逐步融合的汉、女真、蒙古百姓,是他势力的“北大门”,绝不能有任何闪失。“崇祯想靠调兵施压来削弱咱们,却低估了咱们的准备与决心。这一局,咱们既要守住辽东防线,确保边境安稳,又要让崇祯无从发难,让他明白,咱们不是任他拿捏的软柿子,更不是他能随意摆布的棋子。”
第二节:京中周旋,化解危机
京城的寒风,比锦州更添几分刺骨,卷起地上的残雪,打在朝阳门的城墙上,发出“呜呜”的声响。当祖大寿派来的五千“协防营”抵达朝阳门外时,崇祯正站在紫禁城的角楼上,身着厚重的龙袍,望着远处缓缓走来的队伍,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队伍最前方,参将赵毅骑着一匹略显瘦弱的战马,身后的士兵们大多步履蹒跚,有的还拄着拐杖,盔甲上布满了磨损的痕迹,甚至能看到修补的补丁,手中的刀枪也多是生锈的旧武器,偶尔有几支燧发枪,也显得陈旧不堪。这样的队伍,别说“精锐”,就连普通的卫所兵都比不上。
“陛下,这……这就是祖大寿派来的‘协防军’?”身边的太监王德化小心翼翼地问道,声音带着几分试探,生怕触怒了崇祯。
崇祯没有回答,只是死死盯着队伍,手指紧紧攥着栏杆,指节因用力而泛白。他本以为,就算祖大寿不敢完全听从调遣,至少会派来一万左右的精锐,没想到竟只派来五千老弱残兵,这分明是在公然糊弄他,是在向他示威!“好一个祖大寿!好一个王磊!”崇祯咬牙切齿,声音因愤怒而颤抖,“竟敢拿五千老弱残兵来搪塞朕,眼里根本没有朕这个皇帝,没有大明江山!”
回到养心殿,崇祯将自己关在殿内,沉默了近一个时辰,才让人传旨,召集陈演、魏藻德、李建泰等心腹大臣议事。殿内气氛压抑,炭盆里的火焰明明灭灭,映得众人脸色忽明忽暗。
“你们都看看,这就是祖大寿给朕送来的‘协防军’!”崇祯将祖大寿的奏疏狠狠摔在地上,语气中充满怒火,“五千老弱残兵,连走路都打晃,还谈什么‘协防京畿’?他在奏疏里说什么‘士兵恐生哗变’‘边境需留主力’,全是借口!分明是王磊在背后指使,故意给朕难堪!”
陈演连忙上前,捡起地上的奏疏,快速浏览一遍,心中暗自盘算:王磊如今掌控着辽东、中原、西南、沿海,势力远超朝廷,祖大寿又是他的心腹,此时若顺着崇祯的意思追责,必然会得罪王磊,一旦王磊翻脸,自己的乌纱帽甚至性命都难保。他定了定神,躬身说道:“陛下息怒,臣以为,祖大寿的奏疏或许并非借口。辽东边境确实重要,后金残余虽已衰弱,却仍在长白山一带活动,多次试图联络分散的女真部落;蒙古部落虽暂无大规模异动,但游牧民族向来‘逐利而动’,若辽东防线空虚,难保不会有人趁机南下。祖大寿派五千士兵先行,或许真如他所说,是想‘兼顾京畿与边境’,待安抚好军心、稳固好防线后,再调精锐入京。”
魏藻德也连忙附和,他刚从江南回来,深知王磊在江南的威望——百姓对王磊推行的“轻徭薄赋”“稳定粮价”政策感恩戴德,士绅与商人也因商道畅通而获利颇丰,若此时得罪王磊,自己在江南的产业恐怕会受到影响。“陈大人所言极是!陛下,王磊与祖大寿一向以‘保境安民’为重,想来不会故意糊弄陛下。如今京营缺兵,这五千士兵虽非精锐,却也能承担一些城防巡逻、粮草押运的任务,缓解燃眉之急。不如先让他们驻扎在城外通州,待日后祖大寿调精锐来,再做安排。臣以为,此时不宜与王磊、祖大寿闹僵,以免影响边境安稳。”
崇祯看着两人“和稀泥”的样子,心中更加愤怒,却也无可奈何。他知道,陈演、魏藻德是怕得罪王磊,毕竟王磊手握重兵,掌控着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一旦翻脸,朝廷不仅会失去辽东的屏障,还可能断了江南的粮饷供应,到那时,别说“协防京畿”,就连京城的安危都难以保证。
“陛下,臣有本启奏!”就在崇祯陷入沉默之际,太监通报,御史李邦华求见。李邦华是洪承畴暗中策反的官员之一,早年因受东林党排挤,险些丢官,是洪承畴暗中相助才得以留任,此次正是按计划前来“劝谏”,为祖大寿解围。
“让他进来。”崇祯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中的怒火,他倒要看看,这个素来“敢言”的御史,会说出什么话来。
李邦华身着官服,快步走进养心殿,躬身行礼:“臣李邦华,叩见陛下。听闻祖大寿将军派五千士兵入京协防,臣有几句话,想向陛下进言。”
“哦?你有何话要说?不妨直说。”崇祯冷冷地看着他,语气中带着一丝不耐。
“陛下,祖大寿将军此举,实乃深明大义之举,臣恳请陛下嘉奖!”李邦华朗声道,声音洪亮,打破了殿内的压抑,“辽东乃大明北方屏障,自后金崛起以来,边境屡遭战火,百姓流离失所。祖将军镇守辽东多年,率领将士浴血奋战,才勉强稳住防线,让百姓得以安居。如今,后金残余虽弱,却仍在窥伺;蒙古部落虽暂安,却需时刻防备。若此时调走两万精锐,辽东防线必然空虚,一旦被敌军突破,不仅辽东百姓会再次陷入战火,敌军还可长驱直入,威胁京畿安全,到那时,就算有再多的‘协防军’,也难以挽回局势。”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祖将军派五千士兵先行,既响应了陛下的号召,尽到了边将的职责,又守住了辽东防线,确保了北方的安稳,这正是‘兼顾全局、忠君爱国’的体现!臣还听闻,祖将军在派军入京的同时,已下令加强边境防御——增派了一千名斥候,扩大巡逻范围;加固了沈阳、锦州等地的堡垒,增加了火炮部署;甚至亲自前往女真、蒙古部落,与首领商谈‘共守边境’之事。如此用心,足见其对朝廷的忠诚,对边境的负责。”
李邦华的话,句句切中要害,既点明了辽东防线的重要性,又给了崇祯台阶下,让他无法轻易追责祖大寿。崇祯的脸色稍缓,却仍有些不甘:“可他派来的毕竟是老弱残兵,如何能承担协防之责?”
“陛下,老弱残兵亦有其用。”李邦华从容应对,“通州一带多是粮仓与草料场,此前因京营兵力不足,常有盗匪出没,这五千士兵虽战力有限,却足以震慑盗匪,守护粮草;同时,他们久居辽东,熟悉边境情况,可向京营士兵传授抵御蒙古骑兵的经验,也算是‘物尽其用’。待祖将军调精锐来,这五千士兵便可返回辽东,继续守护边境,一举两得。”
就在这时,太监再次通报,吏部尚书郑三俊、兵部侍郎张伯鲸等几名官员求见,皆称“有要事启奏”。崇祯心中明白,这些人定是来为祖大寿“说情”的,他挥了挥手,示意让他们进来。
果然,郑三俊等人进入殿后,纷纷上书,言辞与李邦华如出一辙,有的夸赞祖大寿“忠君爱国”,有的强调“辽东防线重要”,有的则请求崇祯“嘉奖祖大寿,以安边将之心”。这些官员,都是洪承畴事先安排好的,有的受过王磊的恩惠,有的则看清了局势,知道王磊已是“民心所向”,不愿与他为敌。
崇祯看着眼前堆积如山的奏疏,又想到京营断饷、士兵怨言不断的现状,知道自己已无力追责。若此时强行处置祖大寿,不仅会失去辽东的屏障,还可能引发其他边将的不满,甚至逼反王磊,到那时,他这个皇帝恐怕真的要“孤家寡人”了。
“罢了!”崇祯长叹一声,语气中充满了无奈与不甘,对王德化说,“传朕旨意:辽东总督祖大寿,忠君爱国,兼顾边境与京畿,赏白银千两,绸缎百匹,以示嘉奖;其所派五千协防军,驻扎在通州,由京营副将刘泽清节制,负责通州一带的粮库守卫与城防巡逻;令祖大寿继续加强辽东防御,待边境安稳、军心稳定后,再调精锐入京协防。”
王德化躬身应诺,心中暗自感慨:如今的陛下,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能掌控全局的君主了,王磊的势力,已经强大到连圣旨都能“阳奉阴违”却无可奈何的地步。
消息很快通过驿站传到锦州帅府,此时王磊正与洪承畴、周婉宁商议春季军械调拨事宜——徐元明工坊新研制的“连环火药包”已量产,计划调拨给辽东、中原、西南各防区各两千个,增强步兵攻坚能力;同时,沿海水师急需的十门“远程舰炮”也已完成铸造,下月可运往厦门。亲卫将京中传来的消息禀报后,三人相视而笑。
“国公爷,崇祯还是妥协了。”洪承畴笑着说,“他既不敢追责祖将军,又不得不给予嘉奖,这一局,咱们算是赢了。”
“这只是暂时的妥协,崇祯绝不会就此罢休。”王磊语气平静,手指在军械调拨清单上轻轻划过,“他现在不过是碍于局势,不得不退让,一旦找到机会,定会再次想办法削弱咱们。咱们不能掉以轻心,必须继续做好准备。”
他转向洪承畴:“你立刻给祖大寿传信,让他收到嘉奖后,即刻上书谢恩,在奏疏中再次强调‘待辽东防线稳固,定调精锐入京’,稳住崇祯,让他暂时放下戒心;同时,让他加快‘辽东先锋营’的训练,从女真、蒙古部落中再挑选1000名精壮青年,充实兵力,确保辽东防线万无一失。另外,提醒他密切关注通州协防军的动向,若京营有任何异动,比如试图将协防军调往其他地方,或对士兵进行‘整编’,立刻传信回锦州。”
“臣明白。”洪承畴应道。
王磊又看向周婉宁:“周尚书,财政方面要继续跟上。辽东因加强防御,粮草与军械消耗会增加,你要提前做好准备,从中原粮库调拨三万石粮食运往辽东,确保供应充足;同时,密切关注京中粮价与国库动向,若崇祯试图通过‘加征赋税’来填补国库空缺,立刻通报各防区,提前做好应对,防止百姓因赋税加重而不满。”
周婉宁翻开账本,快速核算后说道:“国公爷放心,中原粮库目前有储备粮五十万石,调拨三万石完全没问题;京中粮价近期相对稳定,但国库空虚的情况并未改善,臣已让派驻在江南、中原的财政官员密切关注,一旦有赋税变动,会第一时间传回消息。”
此时,亲卫又传来两份捷报:一是孙传庭在西北成功收编了一股未归附的明军旧部(约五千人,此前因粮饷断绝在陕甘边境游荡),经整编后,将编入四川防区的“边防营”,增强西南防御;二是郑芝龙的水师完成了最后3艘改良战船的建造,十艘战船已全部配备“远程舰炮”,近日将进行海上实弹演练,水师战力大幅提升。
王磊看着捷报,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各防区都在稳步推进,咱们的实力越来越强,崇祯的困局只会越来越深。他想靠调兵施压来撼动咱们,简直是痴人说梦。接下来,咱们继续按‘以守为攻’的策略推进,巩固防线,改善民生,等待最佳时机。只要民心在咱们这边,实力在咱们这边,就算崇祯有再多的阴谋诡计,也无济于事。”
而在京城的养心殿内,崇祯看着窗外飘落的雪花,心中充满了无力感。他知道,这次调兵施压的失败,不仅没能削弱王磊,反而让王磊的威望更高,自己的处境更加艰难。他拿起案上的《资治通鉴》,翻到“唐肃宗平叛”一章,却一个字也看不进去,脑海中不断浮现出王磊的势力范围图,心中默默自问:“列祖列宗,若大明真的气数已尽,朕该如何是好?”
但崇祯并未放弃,他骨子里的偏执与不甘,让他无法接受“失败”。他召来陈演与魏藻德,屏退左右,低声说道:“王磊与祖大寿如此嚣张,咱们不能就此认输。你们立刻派人前往王磊的辖区,尤其是江南、中原一带,仔细查探,看看是否有可利用的矛盾——比如士族与他的冲突,百姓对他的不满,甚至是将领之间的不和。只要找到一个突破口,咱们就能联合反对他的势力,一举翻盘!”
陈演与魏藻德对视一眼,心中虽不情愿,却也只能躬身应道:“臣等遵旨。”两人心中清楚,这不过是崇祯的垂死挣扎——王磊在辖区内推行轻徭薄赋,兴修水利,开设互市,百姓安居乐业;士族与商人因商道畅通、贸易繁荣而获利颇丰,对王磊多是拥护;将领之间则因“按功定饷”“赏罚分明”而凝聚力极强,根本没有可利用的矛盾。但他们不敢违抗崇祯,只能硬着头皮去“寻找”,或许,能找到一些无关痛痒的“小问题”,用来敷衍崇祯。
锦州帅府内,王磊早已通过“雀舌”得知了崇祯的新图谋。他对洪承畴笑道:“崇祯还在做‘翻盘’的美梦,真是执迷不悟。咱们只需继续做好自己的事,让百姓过得更好,让防线更稳固,让各势力更团结,他便永远找不到突破口。民心是咱们最坚固的防线,只要民心在,咱们便立于不败之地。”
洪承畴点头赞同:“国公爷说得极是。接下来,咱们可让各防区进一步推进民生工程——辽东继续扩大双语学堂的覆盖范围,中原增加民团的训练补贴,四川给考核优秀的土司更多奖励,沿海降低通商税率,让百姓与各势力都能从咱们的治理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这样一来,就算崇祯想挑拨离间,也无人响应。”
王磊走到舆图前,目光扫过自己掌控的疆域,从辽东的草原到中原的田野,从四川的山地到沿海的港口,每一处都充满了生机与希望。他知道,只要继续沿着“以守为攻,静待时机”的道路走下去,用不了多久,他便能实现“天下一统,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景,而崇祯的困局,终将成为他统治的终结,成为新时代开启的序幕。
《回到明末做皇帝》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315中文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315中文网!
喜欢回到明末做皇帝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回到明末做皇帝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