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贵族区域那令人眼花缭乱的奢侈品展示不同,面向普通牧民的“陈记”货栈区域,则显得更加务实。
这里的伙计们嗓门洪亮,态度热情,直接拿着货品向围拢过来的牧民们展示。
一个穿着破旧皮袍的老牧民,揣着几张鞣制好的羊皮,原本只想换点最便宜的粗茶砖和糙布,却被伙计拉住:
“老人家,别急着走啊!来看看咱们这儿的新货!保准您用了再也看不上以前那些!”
伙计拿起一块乌黑油亮、压得紧实均匀的砖茶,掰下一小块,递给老牧民:
“您老闻闻!这茶香!再看看这茶底!跟以前那又碎又涩的茶渣子能一样吗?”
“这可是云南大山里的古树茶,渥堆发酵过的,煮出来汤色红亮,喝着顺口还养胃!一天不喝都想得慌!”
老牧民将信将疑地接过,放在鼻子下使劲一闻,一股醇厚的陈香直冲鼻腔。
比他以往换的任何茶砖都要好闻。他舔了一下,滋味确实浓郁。
在摊位的另一边,又一伙计抖开一匹厚实细密的深色棉布,又拿起一块柔软的呢料:
“各位看看这布!这棉布,织得多密实!防风又耐磨!”
“这呢子,可是用羊毛和新棉花混纺的,又软和又保暖。”
“冬天做成袍子,比光穿皮子轻快还暖和!穿旧了都舍不得扔!”
几个牧民妇女忍不住上前抚摸布料,眼中露出惊喜的神色,互相低声议论着:
“哎呀,真软和!”“这厚度,冬天能少受多少罪!”
还有拿着一把闪着寒光的厚背菜刀的,对着带来的粗木桩狠狠一刀劈下。
“咔嚓”一声,木桩应声而断,刀口丝毫未损:
“看看咱们这刀!精铁打的!看看这刃口!切骨头、剁肉、剥皮,利索得很!”
“一把顶你们以前用的三把废铁刀!省力又省时!”
围观的男牧民们眼睛都直了,他们常年与牲畜皮毛打交道,一把好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有人甚至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腰间那把已经崩了口子的旧刀。
最远处的年轻伙计也不甘示弱端出几个陶罐,打开盖子。
里面是雪白的精细盐巴和色泽诱人的红糖块,还有炒熟的豆子和小米:
“看看我这些!上等的青盐,没苦味!甜甜的红糖,女人孩子都爱吃!”
“这炒豆子、小米,用水一煮就能吃,香得很!耐放,冬天缺粮的时候能顶大用!”
牧民们彻底走不动道了。他们看着那些品质远超从前的茶、布、刀、盐、粮。
再对比一下自己手里那点可怜的皮子和瘦弱的牛羊,内心进行着激烈的挣扎。
一个中年牧民舔了舔干裂的嘴唇,指着那砖茶和盐糖,小声问身边的同伴:
“这…这得多少张皮子才能换一点啊?肯定贵得很…”
陈记掌柜耳朵尖,立刻笑着接话:“这位兄弟,好东西自然要贵些!”
“但您想想,好茶耐煮,一块能顶过去三块喝!好布耐穿,一件顶三件!好刀省事,一把顶三把!”
“好盐好糖一点点就够味!这么算下来,其实更划算!日子过得舒坦,比啥都强!”
“攒一冬天的皮子,不就是为了让家里人过得好点吗?”
这话说到了牧民的心坎里。他们辛苦逐水草而居,与天争命,所求的不就是让家人吃饱穿暖吗?
如今,大明人把这些“好日子”的具象物品摆在了他们面前,触手可及。
只是需要他们付出更多的劳动成果去交换。
很快,就有人咬咬牙,拿出了更多、更好的皮货。
甚至牵来了原本舍不得交易的壮羊,去换取那些能立刻提升生活品质的“好东西”。
以往,与大明的贸易只是寒冬时节的无奈补充,或是换取少量必需品的渠道。
但现在,牧民们发现,他们的帐篷能否更暖和,饭食能否更可口,干活能否更省力。
甚至女人孩子的脸上能否多点笑容,都开始与能否从“陈记”换到这些优质商品紧密相连。
------
时值转年深秋
正是互市最热闹的季节,草原各部驱赶着牛羊,驮着积攒了一年的皮货和药材,涌入市场。
指望着换回过冬的必需品和一些能提升生活品质的好东西。
然而,今年市场的氛围,却隐隐透着一股说不出的压抑。
几个瓦剌牧民牵着一群膘肥体壮的羊,来到挂着“陈记”牌子的收购点前,脸上带着期盼。
负责收购的陈记管事,却只是懒洋洋地瞥了一眼羊群,随手捏了捏羊脖子,摇摇头。
管事拖长了音调,一副公事公办的模样:
“唉,今年这草场是真好啊!瞧瞧,各家赶来的羊,个个都这么肥!”
“货多喽,就不值钱喽…这价嘛,可比去年要低两成。”
牧民头领一听就急了,脸涨得通红:
“什么?低两成?管事老爷!您看看我这羊!多好的羯羊!膘肥体壮!去年就是这个价,今年怎么还低了?!”
陈记管事皮笑肉不笑地拍拍羊背:“老哥,话不是这么说。行情不一样了嘛。”
“南边来的几个大客商今年都没来,收不了这么多货啊。”
“就这个价,您要是不愿意,可以牵去别家问问。不过嘛…”
他拉长声音,环顾了一下周围其他几家明显规模小得多、也挑剔得多的商号。
“别家能不能吃下您这么多货,给不给得起现钱,可就不好说喽。”
牧民们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只见其他商号的掌柜要么摇头,要么给出的价格更低,还要压秤。
他们攥紧了拳头,脸上满是愤懑和不甘,却又无可奈何。
整个市场,“陈记”几乎垄断了大宗收购,他们根本没有议价的能力。
另一个摊位前,一个老汉献宝似的捧着一叠鞣制得极好的貂皮。
陈记验货师傅拿起皮子,对着光仔细看着:
“嗯…皮子是不错,可惜啊,今年南方不怎么兴这个款式了。”
“你看这毛色,稍微有点杂…唉,行情不好,卖不上价啊。”
“这样吧,比去年市价低三成,我勉强收了,帮您周转周转。”
老汉急得直跺脚:“师傅!您再仔细看看!这可是上等的紫貂!最顶尖的货色!去年…”
验货师傅不耐烦地打断:“老丈,此一时彼一时!”
“现在就是这行情!您要不乐意,留着自个儿过冬铺炕也行!”说着就要把皮子推回来。
老汉看着周围虎视眈眈、等着捡便宜的其他牧民,又看看自家等着换茶换布换盐的妻儿。
最终像被抽走了力气一样,颓然道:“…唉,低三成就低三成吧…您…您可给足秤啊…”
而在销售区,情形却截然相反。一个部落青年看中了一口厚实铮亮的铁锅。
陈记伙计热情地介绍:“小哥好眼力!这是咱‘陈记’工坊用新法锻造的‘如意锅’!”
“你看这厚度,受热均匀,不容易糊底!一口锅,能顶你们那种薄铁皮锅三口用!省柴火,做得饭还香!”
“多…多少钱!”
“良马五匹,或者上等牛皮二十张。”
青年倒吸一口凉气:“这么贵?!去年那种薄锅才…”
伙计立刻打断,笑容不变:“哎哟小哥,这能比吗?这可是新技术!费工费料!一分钱一分货!”
“您摸摸,这手感!看看这做工!绝对值这个价!买了能用一辈子!”
“嫌贵?那边还有去年的旧款,不过存货可不多了,而且啊,那锅容易锈,用不了多久…”
青年看着那口光滑坚固的铁锅,再想想家里那口已经补了好几次的破锅,纠结万分。
最终,对更好生活的渴望压倒了对价格的敏感,他咬牙道:“…换!就换这个‘如意锅’!”
在茶叶和布匹摊位前,同样的场景也在上演。
“这可是福建武夷山核心产区的明前茶!一年就产那么几百斤!喝一口,唇齿留香,提神醒脑!”
“不是那些粗茶砖能比的!价格?自然要体现它的珍贵!”
“这布看看!加了新式织法,更密更暖!染料都是苏州来的,颜色正,不掉色!”
“穿出去体面!价钱嘛,好东西自然不便宜!”
牧民们捏着手里因为牛羊皮货被压价而换来的、远少于预期的银钱或铜钱。
看着那些价格坚挺甚至更贵的必需品和“改善品”。
脸上的表情从最初的期盼,逐渐变成了焦虑、无奈,甚至是一丝绝望。
他们能买到的东西,种类确实多了,质量也好了。
但为了换取这些东西,他们不得不拿出比往年多得多、甚至近乎竭泽而渔的牲畜和皮货。
一圈互市下来,很多人沮丧地发现,自己带来的货物清空了…
却只换回了勉强够用的物品,几乎没剩下什么积蓄。
草原各部辛苦一年创造的财富,无声无息、持续不断地壮大着大明的国力。
而他们对大明商品的依赖,却在每一次咬牙换回一口好锅、一匹好布、一块好茶中,变得更深、更无法摆脱。
喜欢大明医途:从洪武开始长生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大明医途:从洪武开始长生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