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啊,就是兕子”。虽然现在兕子还是小小的一团,但是在历史上将来他可是李世民亲自抚养长大的。并且她聪慧过人,李世民的笔迹她写出来足以以假乱真。
“兕子这么厉害呢”。看着熟睡的小团子,长孙皇后脸上满是慈爱的笑容。
“兕子好厉害啊”。城阳捏了捏兕子软乎乎的小手。
李世民听到是自己的兕子之后,也是放心了不少,随即看了一眼还熟睡的兕子。眼中满是宠爱。
“你们在聊些什么呢?”刘彻带着卫子夫走了进来。
刘彻看到群里面的消息,也是非常的好奇他们在说些什么。于是批阅完一堆奏章之后便过来了。
“老刘来了,我们正在听姜小子说我们各自的朝代给他们后世留下了些什么东西”。当然朱元璋所说的东西现在指的是文化方面的。
如果按照朱元璋的这个说法,那留下的东西可多了。就算是文化方面姜泽也只是简单的讲一些。如果是仔细的讲的话,那可就不止这些了。
“彻叔,给您介绍一下,这是后世宋朝的开国君主,赵匡胤”。这次由姜泽来介绍。
“官家,汉武大帝您不陌生吧?”赵匡胤当然不陌生了。
“当然,武帝之名谁人不知谁人不晓”。
听到这话,汉武帝则是谦虚的笑了一下,实际上心里可美了。
“老刘,要不要也听听你大汉留给后人的文化有多少?”朱元璋心想,我大明总不会比你大汉差吧。
“行啊,那姜小子你就说说”。
姜泽整个人都不好了,这说了一早上了还说,虽然不消耗太多的体力,但是嘴累啊。
“咱吃完中饭再说行吗?”姜泽今天早上本来就没有早餐,现在已经是饿得不行了。
众人也觉得姜泽说的在理,于是在姜泽的安排下,众人用了一顿丰盛的中餐。
饭桌上赵匡胤那是一肚子的问题,好在有朱元璋等人给他一一解答。姜泽则是埋头干饭,他实在是被饿傻了。
吃过饭后众人又再次回到了沙发上,吃饱后姜泽惬意的吃着水果。
“姜小子,别光顾着吃,说说吧”。姜泽不明白,人家刘彻都不急,你朱元璋急什么?
“行吧,行吧。大汉的文学主要是三种,汉赋、散文、乐府诗。
西汉早期的赋以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为代表,多借物抒怀,文词朴实。在彻叔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着名赋家,形成气势恢宏、意象迷离、辞藻华丽的大赋,比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
大赋一直盛行至东汉,王莽时期的扬雄,东汉班固的《两都赋》、《幽通赋》张衡的《二京赋》、思玄赋》等都是着名的大赋作品。
不过大赋过于追求文字雕琢、辞藻堆砌,内容多描写帝王、都市、宫殿、苑囿,思想内容贫乏,因此扬雄慨叹作赋是“童子雕虫篆刻”。在东汉后期出现了抒情写物的小赋,摆脱了大赋的铺张刻板,格调清新,但仍缺乏旺盛的生命力。所以赋得流传不是很多。”
姜泽也不怕说东汉西汉刘彻不明白,这些之前他都是已经知道了的。
汉赋很多人都不知道,所以不知道为什么有段时间《上林赋》突然就在网上火了。有些人都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就在跟风,也不知道跟的是什么风。
“汉赋得流传确实不如唐诗宋词”。这个朱元璋还是有发言权的,毕竟他属于华夏后世的君主。
“姜小子你继续说”。刘彻也没有太过在意这些汉赋是否留存,是否传送。
“与赋相比的话,可能大汉的散文对后世的影响要更深远一些,流传的也更广一些。
比如说西汉前期贾谊的《过秦论》《治安策》,其中的《过秦论》是我们的必学文章。”但是好像语文课本上的只是节选,不是全部,因为《过秦论》的全篇可长了。
“除此之外晁错的《论贵粟疏》等政论文,文辞慷慨,剖析深刻,文采动人,对后代散文产生了深远影响。
最重要的是司马迁的《史记》以叙事生动、感情真挚、论理精辟,成为汉代散文的典范。《史记》被我华夏后世的文学家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不仅是散文,还是史学巨作”。
“姜小子,听你这么说,这《史记》在你们后世很受重视?”汉武帝当然不知道,他要是知道他就不会出现在史记里面了。
提到史书姜泽有时候看到网络上有些人的发言,真的能感觉到现在的保胎技术真的很强大的。
也不知道有些人能说出在《史记》里面看见关于李世民的记载。也不知道为什么他们能在《资治通鉴》里面能看到朱元璋。更厉害的是他说他看过“二十四史”,你问他看过哪一部,他还好意思反问我是不是没看过,“二十四史”不就是一本书吗?
“彻叔,当然了,《史记》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学史学历史上必不可少的。如果一个人说他是学习历史的,其他书他不一定看过,但是《史记》他一定看过”。
从姜泽的描述之中刘彻就感受到了《史记》的重要性。
“姜小子说的没错,《史记》的确是非常重要的史学资料。不仅为后人了解大汉提供文字资料,还给后人警醒”。
历史总是迷人的,你在史书中看到的任何一个文字的背后所代表的是当时的波澜壮阔。
一个时代终会结束,但是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而我们就是这样一个将这些精神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的民族。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精神,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才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屹立不倒。(某些朝代除外)
喜欢老祖宗的后世新体验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老祖宗的后世新体验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