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盛世隐忧
第二十一章 北疆烽烟(下)
朔方城的捷报尚未抵达长安,朝堂之上却已暗流汹涌。太子坠马的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贞观九年的盛夏掀起惊涛骇浪。
\"陛下,\"魏征在太极殿上面色凝重,\"太子伤及股肱,恐非吉兆。臣请立即册立太子师保,以固国本。\"
长孙无忌立即反驳:\"魏公此言差矣。太子年少,正当磨砺。若因小恙便大动干戈,反失圣心。\"
龙椅上的李世民沉默不语,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扶手上的蟠龙雕纹。他的目光扫过殿中群臣,最后落在空置的礼部侍郎位置上——李善业仍在朔方未归。
\"太子之事,容后再议。\"皇帝终于开口,\"当下之急,是稳定北疆。\"
话音未落,殿外传来八百里加急的号角声。驿卒满身风尘冲入大殿,呈上朔方捷报。
\"好!\"李世民览毕,龙颜大悦,\"尉迟敬德、阿史那贺鲁大破薛延陀,北疆暂安!\"
满殿文武齐声恭贺,唯有魏征注意到皇帝眼中一闪而过的忧色。
退朝后,李世民独留房玄龄、长孙无忌至两仪殿。
\"你们怎么看?\"皇帝将捷报推至案前,\"善业在奏章中说,突厥内部不稳。\"
房玄龄沉吟道:\"阿史那思摩素有野心,此次与薛延陀勾结,恐非空穴来风。\"
长孙无忌却道:\"陛下不必过虑。突厥新附,有些异动也在所难免。只要善加安抚,必能使其归心。\"
\"安抚?\"李世民冷笑,\"朕待阿史那贺鲁不满,其部众却仍生二心。可见羁縻之策,终非长久之计。\"
这时,内侍呈上一封密奏。李世民看后,脸色骤变:\"你们看看这个。\"
房玄龄接过密奏,越看越是心惊:\"这...阿史那思摩竟与...与前隋余孽有染?\"
密奏中详细记载了阿史那思摩与一些自称\"大隋遗臣\"的人往来密切,甚至暗中募集兵马,意图不轨。
\"陛下,\"长孙无忌急道,\"此事必须立即处置!\"
李世民却摇头:\"不急。朕要看看,这条鱼能掀起多大风浪。\"
此时的朔方城中,李善业正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选择。
阿史那贺鲁深夜来访,带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思摩准备在三日后起事,目标是刺杀陛下派来的安抚使。\"
李善业心中巨震:\"可汗为何要告诉我这些?\"
\"因为...\"阿史那贺鲁长叹一声,\"他毕竟是我的堂弟。我不愿看他走上绝路。\"
这个理由说得通,但李善业总觉得哪里不对。阿史那贺鲁与阿史那思摩素来不睦,为何此时突然顾念起兄弟之情?
\"可汗希望我怎么做?\"
\"请大人立即出兵,擒拿思摩。\"
李善业沉吟片刻:\"此事关系重大,容我考虑。\"
送走阿史那贺鲁后,李善业立即召来王朴:\"你速去查证,阿史那思摩近日可有异动。\"
老吏领命而去。两个时辰后,他带回一个令人意外的消息:阿史那思摩三日前就已离开部落,去向不明。
\"这就奇怪了。\"李善业蹙眉,\"一个准备起事的人,怎么会突然失踪?\"
更奇怪的是,当夜尉迟敬德来访,也提到了阿史那思摩。
\"老子觉得这事有蹊跷。\"尉迟敬德直言不讳,\"阿史那贺鲁这小子,怕是在耍什么花招。\"
李善业也有同感,但苦于没有证据。
就在这时,张俭匆匆来报:\"大人,边境发现一队可疑人马,看样子是要潜入长安!\"
李善业立即前往查探。在边境线上,他们截获了十余名装扮成商旅的突厥人。令人震惊的是,这些人身上带着一封密信,收信人竟是——前隋炀帝之孙杨政道!
\"前隋余孽...\"李善业恍然大悟,\"我明白了!\"
原来,阿史那思摩确实与前隋余孽勾结,但他们的目标不是刺杀安抚使,而是要潜入长安,联络朝中的内应!
\"立即八百里加急,禀报陛下!\"
然而,就在信使出发后不久,朔方城中突然起火。火势从粮仓开始,迅速蔓延。
\"调虎离山!\"李善业立即明白中计。
果然,当所有人都去救火时,一队黑衣人潜入李善业的住所,盗走了那封密信。
\"追!\"尉迟敬德大怒。
混乱中,李善业却异常冷静。他早就料到对方会有这一招,真正的密信早已被他调包。
\"让他们去吧。\"李善业道,\"我们要放长线,钓大鱼。\"
三日后,长安城中。
李世民看着李善业送来的密奏,面色阴沉。密信中详细记载了前隋余孽在朝中的联络网,其中竟涉及多位重臣。
\"陛下,\"戴胄跪奏,\"是否立即收网?\"
\"不。\"李世民摇头,\"朕要看看,这些人到底想做什么。\"
他转向李善业:\"善业,你立即返回朔方,继续监视突厥动向。朝中的事,朕自有主张。\"
李善业领命,但他心中明白,皇帝是要独自面对这场风暴。
返回朔方的路上,李善业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阿史那贺鲁在这件事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
答案在他抵达朔方的当晚揭晓。
阿史那贺鲁亲自来迎,见面第一句话就是:\"李大人,思摩死了。\"
\"怎么死的?\"
\"部落内讧。\"阿史那贺鲁神色平静,\"他意图叛唐,被部下所杀。\"
这个解释天衣无缝,但李善业却从中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气息。
当夜,他秘密召见了一个人——阿史那思摩的贴身侍卫。
\"可汗是被毒死的。\"侍卫泣不成声,\"是...是阿史那贺鲁可汗亲自下的毒。\"
李善业心中一震:\"你可有证据?\"
侍卫取出一块沾血的布条:\"这是可汗临终前咬破手指写的血书。\"
布条上只有两个字:\"贺鲁\"。
一切都明白了。阿史那贺鲁借刀杀人,除掉了自己的政敌,还能向大唐表忠心。
\"好手段。\"李善业轻叹。
但他没有立即揭穿这件事。眼下北疆初定,还需要阿史那贺鲁这样的盟友。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李善业准备安抚突厥各部时,长安突然传来急诏:太子病情恶化,皇帝召他立即回京!
这个命令来得突然,李善业心中涌起不祥的预感。他隐约觉得,太子的病,恐怕与朝中那场暗流有关。
临行前,他对尉迟敬德嘱咐:\"将军,北疆就托付给你了。切记,对阿史那贺鲁,既要重用,也要防备。\"
尉迟敬德会意:\"老子明白。\"
快马加鞭返回长安的路上,李善业不断回想这些年来发生的种种。从西域到北疆,从朝堂到战场,他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这个看似强盛的帝国,内部正在滋生着可怕的隐患。
而最大的隐患,就藏在那个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心——东宫。
当他抵达长安时,正值秋雨绵绵。城门守将见到他,第一句话就是:\"李大人,您可算回来了!太子...太子怕是撑不过这个冬天了。\"
李善业望着雨中朦胧的皇城,心中涌起一阵寒意。他知道,一场比北疆烽火更加凶险的风暴,即将来临。
喜欢大唐内外三百年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大唐内外三百年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