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2010年1月初的时间节点上。
国内影视圈对即将上映的《阿凡达》,是一片“谨慎乐观”的氛围。
李扬审视着这种态度,心中涌起一种复杂的情绪。
国内同行们的判断,基于他们所能掌握的全部信息,看起来逻辑严密且无可指摘。
其一,是对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路径依赖的认知误判。
提到詹姆斯·卡梅隆,人们想到的是《终结者》的硬核科幻,是《泰坦尼克号》席卷全球的票房与泪海。
他是“技术狂魔”,是3d电影的先行者。
因此,业界预期《阿凡达》会是一部顶级的、技术领先的好莱坞大片。
当然,也仅此而已。
没有人能想象到,对于全球电影圈而言,詹姆斯·卡梅隆这一次,带来的不是进化,而是一场彻底的革命。
其二,是最关键的“北美票房参照系”失灵。
《阿凡达》在北美首周末斩获7700万美元的惊人开局,却依然败给了同期的《黑暗骑士》。
这个数据像一针镇静剂,让国内的决策者们的判断失误了。
会有这种想法:在好莱坞本土,《阿凡达》甚至没拿到周票房冠军,在北美并没有做到一骑绝尘。
这种基于数据的“理性”分析,最终具象化为一个具体的数据。
2010年1月4日,《阿凡达》全国首日排片——45%。
这是一个尊重巨头、给予最高礼遇的排片。
但距离垄断级别的顶级电影待遇,相去甚远。
整个内地影视圈,下意识地将《阿凡达》对标为另一部《2012》式的视效大片。
人们完全没有意识到,对于当时银幕数刚刚开始爆发、绝大多数观众对ImAx 3d尚无概念的中国市场而言……
这一次《阿凡达》所带来的,是跨时代的降维打击。
所以,当他们发现一切不像当初想像那样的。
反应也是更加激烈。
原时间线上,反应过来的院线经理们,给到《阿凡达》的排片是极其夸张的。
到阿凡达的上映第二天,全国平境外排片就直接上升到60%。
到周末,已经上升到80%的排片了。
再到第二周,全国平均排片来到90%左右。
也就是说,至少这两周,全国的影院除了阿凡达,几乎没放别的电影,。
阿凡达在事实上,形成了垄断地位。
然而,李扬知道,这不能怪他们。
因为真正的奇迹,并非由北美市场单独创造。
在他的记忆里,《阿凡达》的全球票房分布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真相:
其北美本土票房最终锁定在7.85亿美元,虽跻身顶尖,但并未形成一骑绝尘的绝对统治。
真正的爆发来自于全球其他市场,累计狂揽近20亿美元。
其中中国内地便贡献了超过2亿美元,约13.4亿人民币,成为其登顶影史的关键支柱。
“根源,在于特效的‘认知鸿沟’。”
李扬看得分明。
对于早已被《指环王》《黑客帝国》等顶级特效洗礼过的北美观众,潘多拉星球的震撼是“锦上添花”;
但对于全球其他地区,尤其是正处于电影消费升级初期的中国观众,这却是“雪中送炭”。
是前所未见的、颠覆想象的视听启蒙。
这种因起点不同而产生的观感差距,决定了《阿凡达》在全球市场的命运。
也正是基于这份认知,李扬才抢先推出《大圣归来》,试图用根植于本土文化的顶级视效,提前给中国观众“打预防针”,削弱《阿凡达》的特效buff。
然而,一个意想不到的蝴蝶效应,让他哭笑不得。
正是因为他的横空出世。
《南京照相馆》《战狼》《大圣归来》接连引爆市场,使得国内影市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银幕数加速增长,整个电影市场的大盘被急速做大。
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原时空中内地票房约4.5亿的《2012》,在此前和《大圣归来》同期上映时,狂揽7亿票房!
“水涨,则船高。”
李扬立刻意识到了关键。
这个被他亲手催热的、规模更大的市场,对《阿凡达》的容纳度也必然更高。
它最终的票房,很可能将超越原时空的13亿,冲向一个更惊人的数字。
但这股席卷一切的狂潮,也带来了原来时间线上不曾有的变数。
在原时间线,《阿凡达》在上映第六周,也就春节前后,仍能保有30%*左右的排片。
根本原因在于同期缺乏同量级的对手。
但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
李扬的目光投向了日历上的春节档。
届时,上映五周以上的《阿凡达》无论热度多高,在影院经理冷酷的收益计算公式里。
其单座收益必然无法与一部全新的、承载着市场极高期待的、同样具备顶级视听体验的国产科幻巨制——
《流浪地球》相提并论。
“市场相信《阿凡达》能创造垄断,很快,他们也会相信,《流浪地球》同样能做到。”
李扬笃信!
当春节的钟声敲响,尝到过顶级大片垄断甜头的影院老板和经理们,会毫不犹豫地将最大的影厅、最好的场次,从蓝色的潘多拉星球,转向即将启程的“流浪地球”。
这场由《阿凡达》开启的视觉盛宴,终将由《流浪地球》来承接并推向新的高潮。
他早已为这场王权交替,写好了剧本。
那么接下来四周时间……
就先看看《阿凡达》如何表演?
喜欢整顿华娱:我先开刀路川太郎!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整顿华娱:我先开刀路川太郎!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