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意料,二零一零年一月的前两周,国内电影市场只有一个名字——《阿凡达》。
李扬站在青锋影业办公室的落地窗前,指尖在手机上滑动。
屏幕上,《阿凡达》的票房数据如同潘多拉星球的灵魂之树,散发着近乎蛮横的生命力。
尽管他早有心理准备,但亲眼看到这些数字,依然能感到一种时代的重量正压向2010年初的中国电影市场。
《阿凡达》于2010年1月4日在中国内地登陆,其开局堪称“野蛮”:
首周,它以首日45%的排片起步,随后在市场的狂热追捧下,排片率如火箭般蹿升,首周末便突破了80%。
首周票房更是轰下了令人瞠目的4.1亿人民币。
ImAx影厅一票难求,票价被黄牛炒至天价,成为了一个社会现象。
进入第二周,势头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更加凶猛。
甚至因ImAx和3d影厅“一票难求”的现象催生出更广泛的社会话题。
根据《好莱坞报道》的数据,《阿凡达》在内地上映首周(1月4日至10日)票房达到402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7亿元)。
许多影院出现了电影票被黄牛党高价倒卖的现象,在上海,甚至有票被炒到了800元一张。
截至1月24日(上映第三周),《阿凡达》内地票房已突破7亿元人民币,全球票房更是突破13.4亿美元,直逼卡梅隆自己执导的《泰坦尼克号》所保持的18.42亿美元的全球票房纪录。
全国平均排片率稳稳站上85% 的高位,在许多核心影院,这个数字甚至达到了惊人的90%以上。
媒体用“碾压”、“席卷”来形容,几乎所有同档期影片都沦为背景板,票房数字在《阿凡达》创造的巨浪下显得微不足道。
整个行业都沉浸在一片“狼来了”的震撼与惊叹之中。
李扬把手机放入口袋,脸上看不出波澜。
这一切都在他预料之中。
在他”眼里,《阿凡达》的成功是技术革命、成熟工业体系与精准全球营销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他甚至比此刻所有欢呼或焦虑的人都更清楚,《阿凡达》最终的全球票房会达到18.437亿美元,超越《泰坦尼克号》,登顶影史第一。
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像是一艘来自好莱坞的星际战舰,用降维打击的方式,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阿凡达》的强势表现,在媒体和电影圈内引发了巨大回响。
媒体的赞誉铺天盖地,不吝啬任何溢美之词。
“史无前例的3d特效”、“颠覆性的视听体验”、“卡梅隆再次证明自己是世界之王”等标题层出不穷。
有媒体深入分析了其成功的秘诀,归结于超炫的3d特效、新奇的外星生物设计、闻所未闻的新式武器以及卡梅隆令人惊叹的奇思妙想。
更有专家点出其核心吸引力在于“营造真实的虚拟体验”,让观众在绝对虚拟中体验极度真实的感受。
然而,在看似一致的赞叹背后,国内电影圈内的氛围却复杂得多,近乎冰火两重天。
一部分电影人感到了深深的绝望与无力。
一位圈内资深美术指导在一次私人饭局上醉后坦言:
“这怎么比?
我们还在琢磨怎么把模型做得更逼真,人家已经用虚拟摄像机在潘多拉星球上实时取景了……
这差距,是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差距。”
这种情绪颇具代表性。
《阿凡达》所采用的虚拟拍摄、预演(previs)等技术,对于当时大部分尚处于“作坊式”摸索阶段的国内特效团队而言,如同天方夜谭。
正如一位观众在看完《阿凡达》后感慨:“以前只知道中国足球很臭、很落后,看了《阿凡达》之后,才知道中国电影更臭、更落后。”
更有甚者,早已熟练地开始盘算着“学习”与“借鉴”。
一些制片人开始在私下场合谈论:
“看来3d是下一个风口,得赶紧立项……”
“纳美人的造型可以参考,那个飞行坐骑的概念很不错……”
话语间,充满了急功近利的投机气味,却少有人去深思卡梅隆为此筹备12年、技术研发就数年的执着与沉淀。
与外界的沸腾相比,青锋影业内部显得异常平静,但这平静之下,涌动着不同的情绪。
当《阿凡达》票房势如破竹时,一种庆幸的情绪在部分员工中间弥漫。
尤其是在李扬初步决定将《流浪地球》定档于2010年春节档,届时《阿凡达》已上映约六周,这种情绪更为明显。
“幸好李总高瞻远瞩,咱们的《地球》没硬碰硬。”
“阿凡达再猛,到春节也上映一个半月了,势头总该缓一缓了吧?”
“这就叫避其锋芒,咱们这叫战略转移!”
尤其是那些参与过《流浪地球》粗剪样片观看的核心成员,他们亲眼见过冰封的地球、咆哮的行星发动机、细节丰富的运载车。
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但谁也不愿看到自己的孩子一出生就去和一头史前巨兽正面搏杀。
避开《阿凡达》最锋锐的头四周,在大家看来,是无比明智和幸运的决策。
李扬真的是想避开《阿凡达》的锋芒吗?
显然不是,真要避开,也不会选择和《阿凡达》一前一后上映了。
要知道,一前一后上映,对比并不会比同时上映要好多少。
他只是想把春节档这个极具本土气息的档期,深深的烙上中国电影的印记而已。
然而,外界乃至圈内,对《流浪地球》的看法却是另一个角度。
在很多不了解内情的圈内人看来,李扬的“幸运”仅仅是“走了狗屎运”。
他们认为,李扬不过是歪打正着,恰好用《大圣归来》收割了一波市场,又恰好让《流浪地球》避开了《阿凡达》的碾压。
至于《流浪地球》本身?
没人相信中国团队能做出真正的硬核科幻特效。
尽管青锋影业已经发布了《流浪地球:你所不知道的事!》纪录片,展示了部分特效制作过程和“归星计划”引进的人才,但固有的偏见根深蒂固。
不少人依据过往经验,想当然地认为:
“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罢了,核心特效肯定还是外包给好莱坞小公司做的。”
“那个纪录片,营销噱头而已,真到了成片,能有个五毛特效就谢天谢地了。”
“李扬这小子,前面的商业片确实可以,但科幻片?我看悬。”
即便没有直接交锋,但《阿凡达》树立的标杆太高了。
它就像悬在《流浪地球》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两部电影在观众心中,尤其是在那些同时看过两者的观众心中,难免会被放在同一维度进行比较。
如果《流浪地球》最终呈现的特效水准与《阿凡达》差距过大,哪怕故事再好,也极易在口碑上被瞬间反噬,被贴上“山寨”、“骗钱”的标签,从而导致最终的惨败。
面对这种严峻的、源于认知偏见的舆论环境,李扬知道,常规的宣发手段如同隔靴搔痒。
首映前保持神秘感,是好莱坞大片的常规打法。
但这套玩法在《阿凡达》改变了观众审美和期待后,风险极高。
哪怕李扬对《流浪地球》的特效极具自信。
但是,可能会出现一种情况,还未等上映后口碑发酵,对于背负着原罪的国产科幻而言,很可能在最初的质疑声中就失去了翻身的机会。
必须主动出击,在电影正式公映前,就打破这层偏见的壁垒。
在核心团队的战略会议上,李扬提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的计划:
“启动‘全国高校提前路演计划’。”
“在电影正式上映前,把《流浪地球》完整的成片,送进全国主要城市的重点大学,进行至少三十场的提前点映。”
此言一出,会议室里瞬间鸦雀无声,落针可闻。
所有人都被这个大胆甚至“疯狂”的想法震住了。
“李总,这……这太冒险了!”
宣传部门的同事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这可是特效大片,最大的卖点就是视觉奇观。”
“提前放映,神秘感就全没了!万一……”
“万一有点负面评价流出来,会被媒体无限放大,我们可能等不到上映就……”
“是啊,扬子……”
王紫逸也皱着眉头。
“现在业内哪有这么干的?都是藏着掖着,生怕上映前泄了底气。”
“你看……,连《阿凡达》都是这么做的。”
李扬的目光扫过众人,眼光平静而坚定。
喜欢整顿华娱:我先开刀路川太郎!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整顿华娱:我先开刀路川太郎!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