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扬的目光扫过会议室里每一张写满疑虑的脸,平静而坚定。
他理解他们的担忧,在《阿凡达》带来的这场行业地震中,他的决策确实显得离经叛道。
但现在,他需要让团队真正理解这步棋背后的深意。
“我知道你们在担心什么。”
李扬站起身,走到白板前,画出了两个重叠的圆圈。
“但我要告诉大家,我们不是在逃避《阿凡达》的锋芒,而是在选择我们自己的战场。”
他首先指向第一个圆圈:“特效,我们必须正面硬刚。”
会议室里一阵细微的骚动。
“外界都在说,国产特效就是‘五毛特效’的代名词。”
李扬的声音斩钉截铁。
“《阿凡达》的出现,不仅没有改变这种偏见,反而加深了它……”
“现在观众会觉得,好莱坞的特效才是特效,我们的,只是笑话。”
他调出了《流浪地球》刚刚完成的一段特效镜头:
冰封的央视大楼在晨光中泛着冷冽的蓝光,远处行星发动机喷出的等离子光柱刺破云层,每一个细节都渲染得无比真实。
“我们要做的,就是在电影上映前,让最核心的观众群体……”
“高校的理工科学生们亲眼看到,中国的特效已经达到了什么水平。”
“他们懂技术,会看建模的精细度,会分析物理引擎的准确性。”
“当他们在地下城场景里认出自己每天走过的校园便利店招牌,在行星发动机的构造中看到符合工程力学的设计逻辑时,那种震撼,会转化为最坚定的信任。”
接着,他的笔指向第二个圆圈:“情感,这是我们的决胜之地。”
“《阿凡达》的特效无敌,但它的故事,说到底还是一个西方殖民叙事的变体。”
李扬环视众人。
“而我们讲述的,是带着整个地球一起去流浪的故事。”
“这是什么?这是中国人‘安土重迁’的文化基因,是‘家国天下’的情感共鸣。”
“当那些文科生看到吴孟达饰演的韩子昂,在末日危机中为了孙辈付出一切时,他们会想起自己的祖辈;
当他们听到‘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这种接地气的台词时,会发出会心一笑。”
最后,他将两个圆圈完全重叠:
“而在我们国家,经过九年义务教育加三年高中培养出来的新一代,理工人和文科生的身份和审美是高度重合的。”
“一个物理系的学生,可能同时是刘慈欣的书迷。”
“一个中文系的女生,也能为严谨的科学设定着迷。”
“我们要用顶尖的特效满足他们理性的审视,再用极致的中式浪漫击中他们感性的内心。”
“在这种双重作用下,口碑会像病毒一样在高校里裂变。”
“而这,正是突破《阿凡达》强势影响力的关键。”
他坦然承认:“是的,这是一场豪赌。”
“盗摄、资源提前泄露,几乎无法完全避免。”
“但世间没有绝对正确的计划,只有风险与收益的权衡。”
“相比于因固有偏见在上映初期就被舆论压垮,提前用真实力打破偏见,让核心受众成为我们的‘自来水’,这预期的收益,远远大于潜在的损失。”
“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做好安保措施,然后,相信我们的作品,相信我们的观众。”
李扬这番抽丝剥茧的分析,如同在团队成员眼前拨开了一层迷雾。
他们意识到,国内前辈们那些粗制滥造的“科幻片”,早已给观众留下了深深的心理阴影和偏见。
在《阿凡达》革命性视效的对比下,这种偏见足以在《流浪地球》上映初期就将其彻底压垮。
要想撕掉“五毛特效”的标签,唯有以不输于人的特效质量提前正面迎战,否则即便后期口碑回升,也可能落得个“叫好不叫座”的结局。
当“全国高校提前路演计划”正式公布后,外界的质疑声果然如潮水般涌来。
许多圈内人依据好莱坞大片的传统宣发逻辑,认为这是在自毁长城。
最具代表性的,依然是华谊兄弟的王氏兄弟。
在一次媒体采访中,王中磊面带他那标志性的、圆滑的笑容说道:
“李扬导演总是这么……富有创新精神。”
“不过,像《阿凡达》那样保持影片的神秘感,才是经过市场检验的成功策略嘛。”
一旁的王中军则仿佛开玩笑般补充道:
“现在想想,还真是庆幸当初没听网友们的怂恿,要是真提着麻袋装钱去投了《流浪地球》,看李扬现在这宣传路子,我们估计得在会议室里偷偷抹眼泪了。”
这番看似轻松,实则刻薄的调侃被媒体广泛传播,进一步助长了看衰《流浪地球》的舆论。
然而,青锋影业内部,此刻已是铁板一块。李扬对所有的外界杂音只回以一句话:
“他们打他们的,我们打我们的。”
十天后的清华大学大礼堂,成为了《流浪地球》高校路演的首站。
能容纳千人的礼堂座无虚席,连过道都站满了学生。
活动开始后,首先播放了《流浪地球》一款制作特辑,展示了部分特效镜头的制作过程。
随后,大银幕上出人意料地开始播放一段长达二十分钟的正片片段。
片段从冰封的北京城开始,熟悉的cbd建筑群被冻结在巨大的冰层中,唯有央视大楼的尖顶倔强地刺破冰面。
当镜头推进到地下城,学生们看到了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
打着“北京十三中”标志的路牌、模仿校园便利店设计的店铺招牌……
这些熟悉的元素与宏大的科幻设定交织,引发了一阵阵惊叹。
随后,行星发动机启动的壮观场面,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
蓝色的等离子光柱不仅视觉效果震撼,其呈现出的流体动力学模拟也极为逼真,让在场的理工科学生看得目不转睛。
李扬亲自登场,他没有过多谈论剧情,而是像一位产品经理,向在座最挑剔的用户展示产品的核心技术。
“我们为地球安装了一万座行星发动机……”
李扬指着定格画面中发动机的复杂结构。
“我们的物理顾问团队计算过,要推动地球,每座发动机的喷射功率需要达到……”
“当然,具体的公式和参数,等电影上映后,欢迎各位同学来验算。”
这番硬核的展示,赢得了全场雷鸣般的掌声。
在问答环节,一个戴着厚厚眼镜的男生站起来,激动地说:
“李导,我之前一直觉得国产科幻的特效没法看,但今天……我服了!”
“这才是我们想看到的中国科幻!”
一位文静的女孩则提到了情感共鸣点:
“我看到韩子昂姥爷那个角色,一下就想起我爷爷了。”
“如果真到了世界末日,我相信我们中国人也会像电影里那样,拼了命也要保住这个家。”
最后,李扬抱着一把吉他站上了舞台中央。
他轻轻拨动琴弦,手法有些生疏,一听就知道是为了此次路演紧急加练的。
但熟悉的旋律还是在在礼堂里悠悠回荡:
当我和世界不一样
那就让我不一样
坚持对我来说就是以刚克刚...
台下的学生们先是惊讶,随后开始跟着节奏轻轻摇摆。
当唱到副歌部分时,李扬提高声音:
我和我最后的倔强
握紧双手绝对不放
下一站是不是天堂
就算失望不能绝望……
全场学生开始自发地跟着合唱,声音越来越响亮。
在这激昂的合唱声中,李扬看到了台下那些年轻的眼睛里闪烁的光芒 ……
那是理解,是共鸣,更是对中国科幻未来的期待。
歌声落下,李扬放下吉他,郑重地说:
这就是我们的倔强 ,用最顶尖的特效,讲述最中国的故事。”
“我们不相信国产科幻注定不如人,我们就是要证明,中国人也能拍出让世界惊叹的科幻电影!
效果立竿见影。
路演结束后不到两小时,清华的bbS、校园朋友圈以及刚刚兴起的微博上,就充满了对《流浪地球》特效和设定的热议。
“《流浪地球》特效炸裂”、“国产科幻之光”等词条开始悄然传播。”
许多学生自发成为“自来水”,向身边人安利这部尚未正式上映的电影。
李扬站在返回的车上,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依旧挂着《阿凡达》巨幅海报的影院。
他的脸上没有任何得意的神色,只有如磐石般的坚定。
他知道,在全国的每一所高校,他都要用同样的方式,一寸一寸地收复被偏见占据的失地。
为中国科幻,也为《流浪地球》,杀出一条血路。
而他的那首《倔强》,也悄然中,传编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喜欢整顿华娱:我先开刀路川太郎!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整顿华娱:我先开刀路川太郎!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