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世界的记忆是金鱼般的七秒,也是火山般的永恒。
当《倔强》的旋律伴随着《流浪地球》九点破亿的捷报,席卷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时,狂欢的浪潮淹没了几乎所有理性的声音。
赞美、惊叹、自豪、甚至是过于激动的泪水和语无伦次,构成了二月十四日这天的主旋律。
然而,在这片沸腾的喧嚣中,一些嗅觉敏锐的网友,尤其是那些从《南京照相馆》时期就关注这场“战争”的老兵们,却发现了一个不寻常的“静默区”。
那个曾被戏称为“李扬门下第一吹”,以一篇《金猴奋起千钧棒》将《大圣归来》和李扬送上王座,曾经上演了一出“扬门立雪”行为艺术的影评人——
杨舒!
他,消失了。
不,不是消失。
他的微博账号还在,主页也依旧开放。
但面对《流浪地球》石破天惊的首日战绩,面对全网“倔强”的刷屏,他却异乎寻常地保持了绝对的沉默。
没有祝贺,没有分析,甚至连一个转发都没有。
这太不正常了。
无数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网友跑到他最后那篇“立雪”澄清文的评论区里留言玩梗:
“杨老师,新王已立,你的‘吹’文何在?”
“第一吹的地位要不保了啊,大家都吹得比你狠!”
“出来走两步啊杨老师,李导现在应该愿意见你了吧?”
调侃、撩拨、激将……
各种言论层出不穷,可杨舒的账号就像一潭深不见底的古井,没有泛起半点涟漪。
这种沉默,与外界山呼海啸般的狂欢形成了极其诡异的反差。
仿佛一场盛大的交响乐中,本该引领高潮部分的首席提琴手,却悄然收起了琴弓,闭目养神。
这种刻意的缺席,反而酝酿出一种风暴来临前的低气压,让熟悉他风格的人隐隐觉得,他绝不是在退缩,而是在积蓄力量,等待着某个最关键的时刻,发出那石破天惊的一击。
这个时刻,在二月十四日的深夜,到来了。
当《流浪地球》首日8000万、次日半日破亿,最终以1.4亿人民币骇人听闻的数字,锁定大年初一单日票房冠军,并将《阿凡达》的排片腰斩至20%时,所有人都明白,市场层面的“王权交接”已经完成。
但,一座更加巍峨、象征着好莱坞绝对统治力的丰碑,依然冰冷地矗立在前方——《阿凡达》,累计票房18亿。
这是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数字。
它像一道天堑,横亘在每一个中国电影人的心头。
喜悦之余,一丝不易察觉的敬畏和“或许这样已经很好了”的潜台词,开始在部分舆论中悄然蔓延。
毕竟,能战而胜之,已属不易,何必再去奢望那看似遥不可及的珠峰?
就在这胜利的喜悦与终极目标的压力交织的微妙时刻,深夜十一点,杨舒的微博,更新了。
没有预告,没有配图。
只有一行触目惊心的标题,和一篇如长江大河般奔涌而下,饱含激情与理性的雄文。
标题是:《我不怕千万人阻挡,只怕“神”的妥协——论为何我们必须送<流浪地球>跨越十八亿!》
……
“当《流浪地球》在两天内,用超过两亿的票房,将不可一世的《阿凡达》斩于马下时,我知道,我等待的时刻到了。
在此之前,所有的欢呼与赞誉,都不过是锦上添花。
唯有在此刻,在这新旧王座更迭,前方唯有最终极标杆的时刻,我的声音,或许才有一丝存在的必要。
很多人问我,为何沉默。
因为我在看,在看一条‘神’的登阶之路。
什么是神?
在电影的国度里,并非全知全能者方为神。
那些在迷雾中为众人点燃火炬,在荒漠里开辟出第一条道路,用一己之力将一个行业的天花板悍然击碎,并为之树立起全新标尺的人,他就是神。
而李扬,就是中国商业电影领域,活着的,正在行走的,神。
让我们回顾他的神阶:
第一阶,【历史的执火者】。
彼时,他尚是中戏一普通学子,籍籍无名。
面对路川《南京!》那套‘人性化侵略者’的虚伪叙事,他本可如大多数人一样,沉默、腹诽,然后遗忘。
但他没有。
他拍出了《南京照相馆》,用最朴素的中国人视角,告诉世人何为历史的真相,何为不屈的脊梁。
那是他神性的初显。
对宏大叙事的解构与重构能力,对民族情感的精准把握与扞卫。
第二阶,【凡躯的淬炼者】。
顶着‘小鲜肉’的污名化标签,在《战狼》的质疑声中,他毅然走入军营,在泥泞与汗水中,将白皙的文弱,锤炼成古铜的刚毅。
这不仅是一次形象的蜕变,更是一次意志的宣誓。
他告诉你,真正的强大,从不靠粉饰与逃避,而是源于对自身极限最残酷的挑战。
从此,他代表的不仅是作品,更是一种‘说到做到’的硬汉精神。
第三阶,【工业的拓荒人】。
当所有人都在说‘中国没有科幻土壤’,‘中国特效就是五毛代名词’时,他站了出来。
没有路,他就自己勘测;
没有团队,他就‘归星’四海,亲手搭建;
没有资金,他抵押、对赌,近乎偏执地投入。
他做的,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场从零到一的、悲壮而豪迈的电影工业化长征。
《流浪地球》,就是这场长征路上,最巍峨的一座丰碑。
从坚守历史的执念,到淬炼凡躯的勇毅,再到开拓工业的远见。
他一步一步,用自己的作品和行动,构建了一条清晰无比、足以让后来者仰望并追随的‘成神之路’。
而此刻,他正站在第三阶的顶端,面对的是好莱坞用数十年工业底蕴垒砌起的,名为《阿凡达》的18亿城墙。
我知道,此刻有很多人,出于善意的保护,不想把他‘架得太高’。
‘18亿太难了’,‘超越《阿凡达》不现实’,‘我们已经赢了,见好就收吧’。
这些声音,充满了温情,也充满了……
妥协。
但请听一听李扬在《倔强》里是怎么唱的!
‘如果对自己妥协,如果对自己说谎,即使别人原谅,我也不能原谅!’
这歌声,难道仅仅是唱给我们听的吗?
不!
这首先是他唱给自己的战歌!
如果我们此刻因为所谓的‘保护’,而主动为他设限,劝他‘妥协’,那与对他‘说谎’何异?
而他……
那个从历史真相到肉身淬炼再到工业拓荒都从不妥协的李扬,会原谅这样的我们吗?
会原谅这样‘见好就收’的自己吗?
不会!
绝对不能!
所以,不要再说什么保护。
对于一位行走的‘神’,我们最好的保护,不是用我们的平庸去揣度他的高度,而是用我们全部的热情与力量,助他踏上那无人企及的神坛!
18亿,很难吗?
19亿,不可能吗?
20亿,是痴心妄想吗?
是的,很难,看似不可能,听起来疯狂。
但,《倔强》里同样唱了:
‘最美的愿望,一定最疯狂!’
《流浪地球》本身,不就是这样一个从疯狂中诞生的、最美的愿望吗?
那么,为何我们不能让这个愿望,再疯狂一点?!
这不是李扬一个人的战争,这早已是所有被他的作品打动、被他的精神感染、被他的‘倔强’共鸣的人,共同的战争!
他为我们点燃了火炬,开辟了道路,我们岂能让他一人独行于最后的征途?
何不让我们所有,相信光、追逐光、愿意成为光的人……
所有,倔强的人!
集结起来,完成这一次,
看似疯狂,却必将成为传奇的——
最终愿望!
送《流浪地球》,跨越十八亿!
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
文章至此戛然而止,但那磅礴的情感与严密的逻辑,却像一颗在无数人心中炸开的超新星。
没有了过去《金猴奋起》那略带刻意的文采飞扬,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充满力量感的理性推崇。
他将李扬的个人奋斗史,完美地嵌合进了“成神”的叙事框架里,每一个“神阶”都有坚实的作品和行动作为基石,让人无法反驳。
而他最精妙的一笔,在于他用《倔强》这首歌,作为破解“捧杀”担忧的武器。
他将公众的“保护欲”巧妙地定义为“妥协”和“说谎”,瞬间将那种小心翼翼的心态,置于了李扬精神的对立面。
冲击18亿已经不仅仅是商业目标。
此时此刻,彻底升华为一场对“妥协”的宣战,一场践行“倔强”的集体仪式。
这篇文章,不再是一篇影评,它是一篇战斗的檄文,是一篇加冕的颂词,更是一篇将个人崇拜成功转化为集体意志的神来之笔。
静默了片刻的互联网,再次被引爆了。
但这一次,舆论的浪潮不再是单纯的赞美,而是充满了悲壮与决绝的战斗气息。
“哭了!杨舒不愧是第一吹,他吹到了灵魂深处!”
“说得对!我们不能替李扬妥协!冲!送《地球》上天!”
“我已经买了三张票,带我爸妈二刷,带我女朋友三刷!为了最美的愿望!”
“18亿只是开始!我们的目标是让好莱坞看到,这里的天,变了!”
“‘神’或许不需要香火,但需要票房!倔强的人们,行动起来!”
“最美的愿望,一定最疯狂”和“送《流浪地球》跨越十八亿”成为了新的热搜词条。
青锋影业内部,有人将这篇文章转到了工作群。
王紫逸看得热血沸腾,直接在办公室里念了出来。
吴晋重重地拍了拍李扬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
一向感性的宋轶,眼眶早已经湿润。
李扬自己,在电脑前默默读完了全文。
他依旧平静,但内心深处,某种被理解、被点破的共鸣,让他轻轻哼唱起了那熟悉的旋律:
“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
这一次,他听到的不再是自己的独唱。
在杨舒这篇雄文的号召下,他仿佛听到了亿万声音的合唱,正汇聚成一股磅礴的力量,要推着他的《流浪地球》,去撞击那看似坚不可摧的、十八亿的苍穹。
神坛,或许虚无。
但倔强,真实不虚。
而疯狂,已经开始。
喜欢整顿华娱:我先开刀路川太郎!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整顿华娱:我先开刀路川太郎!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