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集:饮食疗疾
清晨的露水还凝在草叶上时,轩辕已带着少师往部落的谷地去了。田垄里的粟米刚抽新穗,青黄相间的穗子在风里轻轻摇曳,几只灰雀落在田埂上啄食散落的谷粒,见人来便扑棱棱飞进远处的树林。
“少师你看,”轩辕弯腰捻起一穗粟米,指尖拂过饱满的颗粒,“这粟米性温,入脾经,去年冬月部落里有孩童腹泻,便是用它熬粥,三日后便见好。”
少师握着骨笔,在兽皮卷上飞快地刻记,骨笔划过兽皮的“沙沙”声里,带着几分急切:“先生昨日说‘五谷为养’,弟子仍有不解,为何单单以五谷为养,蔬果禽兽便不足吗?”
轩辕直起身,望了望远处山坡上的果林,又转头看向围栏里的羊群,轻声道:“你看天地间,草木春生夏长,五谷应时而生,最得天地之气。人食五谷,便能承接这份生生之气。蔬果可佐之,禽兽可补之,却不能替代五谷的根基。”他顿了顿,指着田垄边几株叶片发紫的植物,“就像那苋菜,性凉能清热,但若日日以它为主食,脾胃虚寒的人怕是要受不住。”
正说着,田埂那头传来一阵咳嗽声。一个身形瘦削的少年背着半篓野菜,捂着胸口蹲在地上,咳得身子直打颤。轩辕快步走过去,少师紧随其后。
“是木禾家的小子?”轩辕扶住少年的肩膀,触手一片冰凉。少年抬起头,脸色发白,嘴唇却泛着淡淡的红,眼窝下有淡淡的青影。“先生,”少年喘着气,“这几日总觉得心口发闷,吃不下饭,还总渴。”
轩辕掀开少年的衣襟,见他肚脐周围的皮肤微微发暗,又问:“小便如何?”少年愣了愣,低声道:“黄,还少。”
“扶他到那边石头上坐。”轩辕对少师说,自己则转身往树林走去。少师扶着少年坐下时,见他手心全是冷汗,忍不住皱起眉:“你这病拖了几日了?”少年嗫嚅道:“有四五天了,以为是天热,没当回事。”
片刻后,轩辕捧着一把鲜绿的豆子回来,豆子颗粒饱满,带着湿润的泥土气。“这是绿豆,”他对少年说,“你这是暑气伤了津液,脾又运化不动,才吃不下饭。”说着便让少师取来陶罐,在溪边汲了水,把绿豆放进去煮。
火苗舔着陶罐底,咕嘟咕嘟的声响里,绿豆的清苦味渐渐弥漫开来。轩辕坐在少年身边,指着陶罐说:“绿豆味甘,性凉,能清暑热,还能利尿。你看它生在夏末,正是天地为解暑气生的好物。”少年望着陶罐里翻滚的绿豆,眼里渐渐有了神采:“先生,这豆子真能治好我的病?”
“单靠它还不够。”轩辕从药篓里取出几块晒干的山药,用石臼捣碎,“你脾弱,得加些山药。这东西性平,补而不燥,最适合调理脾胃。”少师在一旁飞快记录:“绿豆,清暑热,利小便;山药,补脾胃,益气力。二者同煮,可治暑天食少、口渴、胸闷。”
陶罐里的绿豆渐渐煮烂,汤色变成淡淡的绿。轩辕盛出一碗,晾至温热递给少年:“慢点喝,一日三次,喝上两日再看看。”少年捧着碗,小口小口地喝着,豆香混着山药的绵甜在舌尖散开,喝完一碗,竟觉得胸口的闷胀轻了不少。
“先生,这食疗的法子,比吃药方便多了。”少年笑着说。轩辕点点头:“《周书》里说‘药食同源’,远古时没有药,先民便是靠五谷蔬果治病。轻症用食疗,既能去病,又不伤身,何乐而不为?”
正说着,一个妇人挎着篮子匆匆走来,篮子里装着些熟透的李子。“轩辕先生,”妇人急道,“我家那口子昨天吃了半篮李子,今天一早便拉肚子,拉得浑身发软,您快去看看吧!”
轩辕跟着妇人往她家走,少师紧随其后。路上,轩辕对少师说:“李子性凉,味酸,少量吃能开胃,吃多了便伤脾胃。这便是食疗的讲究——过则为害。”
到了妇人家,只见男子躺在草席上,面色苍白,气息微弱。轩辕按住他的手腕,脉象浮而无力。“拉了几次?”轩辕问。妇人答:“从半夜到现在,拉了五六次,全是稀水。”
轩辕起身走到院子里,见墙角晒着些干姜,便取了几块,又让妇人舀来一碗小米。“取陶罐来,”轩辕道,“用干姜煮小米粥,煮得稠些。”少师在旁记录:“李子过食伤脾阳,致泄泻。干姜性热,温脾阳;小米性温,补脾胃。共煮为粥,可温中止泻。”
干姜入锅时,一股辛辣味窜出来,妇人忍不住打喷嚏:“这干姜好冲!”轩辕笑道:“就是要这股冲劲,才能把他受的寒气逼出去。”小米下锅后,渐渐煮出米油,与干姜的辛辣味混在一起,竟生出一种奇特的香气。
粥煮好后,轩辕盛出一碗,吹至温热,一勺一勺喂给男子。男子起初不愿吃,说怕再拉,轩辕劝道:“这粥能帮你止住拉肚子,试试便知。”男子半信半疑地吃了几口,竟觉得肚子里暖暖的,不像先前那般绞痛了。
“这食疗的法子,得根据食物的性味来配。”轩辕对少师说,“就像这干姜配小米,一温一补,正好应对脾阳受损的泄泻。若是换成绿豆,怕是会越吃越重。”少师点头:“弟子明白,食疗需辨病症,对症用食。”
回到谷地时,日头已升到半空。轩辕坐在田埂上,望着眼前的五谷蔬果,对少师说:“你且记下,五谷之中,粳米甘平养脾胃,小麦甘凉养心气,黍米甘温补肺气,大豆甘平补肾气,粟米甘温补脾气——此为五谷养五脏。”
少师急忙刻记,骨笔在兽皮上划出深深的痕迹:“粳米——脾;小麦——心;黍米——肺;大豆——肾;粟米——脾。”
“还有五果,”轩辕继续道,“桃甘温,补气血;李甘酸平,生津液;杏甘温,润肺气;栗甘温,补肾气;枣甘温,补脾气。五果为助,可辅助五谷滋养脏腑。”
少师一边记一边问:“那五畜呢?先生先前说过五畜为益。”轩辕笑道:“你且听着:牛甘温,补气血;羊甘温,补阳气;猪甘咸平,补阴液;鸡甘温,补肺气;犬甘温,补肾气。五畜能补益精气,但不可多吃,多则生痰湿。”
正说着,几个孩童提着篮子跑过来,篮子里装着刚挖的荠菜。“先生,这荠菜能吃吗?”一个孩童举着一把荠菜问。轩辕拿起一棵,见叶片鲜嫩,根须白净,笑道:“这是好东西,性凉味甘,能清热止血。春天吃它,可防上火。”
他接过荠菜,对少师说:“你看,天地生万物,各有其用。就像这荠菜,看似普通,却能治病。食疗的道理,便是顺时而食,就地取材,让食物成为最好的药。”少师望着篮子里的荠菜,在兽皮卷上添道:“荠菜,清热止血,春食为佳。”
夕阳西下时,轩辕和少师往回走。少师手里的兽皮卷已记满了字,沉甸甸的。“先生,今日记的这些食疗方,该如何归类?”少师问。轩辕望着天边的晚霞,沉吟道:“可按病症分,如治泄泻的、治口渴的、治咳嗽的;也可按食物分,如五谷类、蔬果类、禽兽类。这样后人查阅,便一目了然。”
少师点点头,忽然想起什么:“先生,昨日有个老人说,他吃了南瓜后,腿肿消了,这也是食疗吗?”轩辕笑道:“正是。南瓜性温味甘,能利水消肿,适合脾虚水肿的人。你明日可去问问那老人的症状,把这方子也记下。”
回到住处时,岐伯正在灯下整理医案。见轩辕回来,便问:“今日又得了不少食疗的法子?”轩辕坐下,拿起少师的兽皮卷翻看:“是啊,从五谷到蔬果,处处都是药。我想把这些食疗方附在相应的病症后面,让后人知道,治病不止于针药。”
岐伯抚须笑道:“善。医道本就该融会贯通,食疗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大道理。人靠天地食物生存,病了也需靠天地食物来调理,这才是顺应自然。”
少师在一旁整理兽皮卷,心里忽然亮堂起来。他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字迹,仿佛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病例:腹泻的男子喝着干姜小米粥,口渴的少年捧着绿豆山药汤,水肿的老人啃着南瓜……这些寻常的食物,在轩辕的调配下,竟成了治病的良方。
“弟子明白了,”少师轻声说,“食疗不仅是治病的法子,更是教人如何与天地相处的智慧。”轩辕看向他,眼里带着赞许:“正是如此。让人懂得好好吃饭,便是最好的养生。”
夜渐渐深了,少师仍在灯下抄写食疗方。月光透过窗棂照进来,落在兽皮卷上,那些关于食物性味、功效的文字,仿佛活了过来。少师忽然觉得,这些方子不仅仅是药方,更是轩辕对族人的一片仁心——他不想让族人受病痛之苦,便从最寻常的饮食入手,教他们用身边的食物守护健康。
他抬起头,望着窗外的星空,心里充满了期待。这些食疗方,连同那些医案、穴位图、经络理论,终将汇成一部伟大的医书,流传后世。而他能参与其中,记录下这些智慧,是何等幸运。
想知道这些食疗方最终如何融入《内经》,又会帮助多少人?且看下集分解。
喜欢古人的智慧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古人的智慧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