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初八,会试即将开始。
明代的会试,通常是在内城东南侧明时坊的贡院中举行。
和乡试类似,所有考生需提前一天进场,并且要经过唱名、搜检、领卷等程序,在此过程中,朝廷还会派出东城兵马司的士兵,维持秩序。
程光阳因为史继偕和张瑞图先前说过的话,尚未开始考试,心中便紧张不安,当夜在贡院中睡得十分艰难。
不过到了翌日正式开考的时候,他还是强打起精神,努力让自己恢复到了最佳状态。
会试同样也是考三场,第一场考四书五经,第二场考诏诰章表,第三场考时务策论。
“四书义: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夫诚恶不仁者,必以仁而全其身也已。盖彼其为仁,必杜夫不仁,宁使之加乎其身哉?此恶不仁之诚心也……”
随着考试正式开始,程光阳无暇多顾,立刻铺纸研墨,下笔成文,不敢有丝毫懈怠。
穿越以来,整日和这些东西打交道,该怎么入手,该怎么布置,他也算是驾轻就熟了,因此全程进行还算顺利。
三场考试下来,并未发生什么意外。
然而对于自己到底能不能中式,程光阳心里实在有些没底,毕竟能有资格到京参加会试的,基本都是全国最优秀的读书人。
自己比古人领先的,不过是几百年的见识,真要论起才能的话,其实未必比别人强多少。
…
会试从二月初九清晨开始,一直考到二月十六日上午结束。
随着全体考生相继考完交卷,程光阳也随众人一起离开贡院,准备回泉州会馆暂歇,等三天之后放榜,再到贡院查看。
“复甫,感觉如何,多半要联捷了吧?”
刚出贡院,尚未回到会馆,程光阳便在路上碰到了同乡杨景辰,对方主动向他问道。
程光阳摇头道:“我也不好说,载甫世兄你呢?”
“感觉不太好,恐怕要落榜……”
杨景辰叹气道:“这回考的经义,第一题出自《论语》,倒还容易,第二题出自《中庸》,我平日从未写过,只能是临场发挥,听天由命了。”
见对方一副忧心忡忡的模样,程光阳忙出言安慰道:
“世兄的文章,愚弟是拜读过的,语韵和谐、联珠缀玉,这次临场发挥,保不准正好能入考官的法眼,春榜题名呢。”
“但愿如此吧。”杨景辰摇了摇头。
…
明代的会试,程序非常复杂——
弥封、誊录、对读、批改,每个步骤都有对应的官员负责,其中负责批改考生答卷的官员,被称作同考官。
为了保证公平性,一名考生的考卷,往往要由多位同考官分别批改,每名同考官都会在卷子上写下一二十字的批语,黜没劣文,挑出优卷。
此次万历癸丑年会试,负责批阅考卷的同考官,总共有十八名,因为主考官叶向高的缘故,大半皆为东林党人。
程光阳的卷子,在非东林的同考官——吏部考功郎李养正、翰林院编修林欲楫那里,得到的批语都是中上。
偏偏东林出身的翰林院编修成基命、钱龙锡,却认为他的文章是劣品,不应录取,与其他两位考官争执不休。
最后程光阳以及其他几名有争议的考生试卷,被送到了主考官叶向高和副主考方从哲的房中,由两人亲自裁决。
叶向高拿起程光阳的试卷,仔细看了看,随后轻抚胡须,交给一旁的方从哲,开口询问道:
“德清公,你认为此卷文章如何?”
由于糊名和誊录制度的存在,理论上,主考官是看不到考生名字和籍贯的,只能看到一串编号。
不过也只是理论上如此。
方从哲接过考卷,浏览了一遍,沉声道:“经义虽略显冗余,倒也还算通顺,诰敕写得一般,时策最佳,总体应属中等。”
“嗯,那么以德清公之见,此卷可以列入前一百名么?”叶向高接着问道。
方从哲历来是不粘锅的性子,对于有争议的试卷,当然不想下定论,当即笑着摇头道:
“我不过是副主考,如何排名,应该由福清公你来决定。”
明清两朝,好以籍贯称呼官员,叶向高是福建福清人,故时人以“福清公”称之,而方从哲是浙江德清人,所以被称为“德清公”。
见方从哲跟自己打太极,叶向高眉头暗皱,低声道:
“按理是可以进前一百名的,不过既然有争议,那就暂时列入两百名以后吧。”
方从哲点头道:“这样也好。”
…
阅卷结束,接下来到了拆卷、填榜环节,按照叶向高和方从哲的安排,程光阳的考卷,本来应该位列会试春榜的第二百一十五名。
然而身为同考官的成基命、钱龙锡二人闻讯,却坚持要将程光阳黜落。
“阁老,此人文章长篇累牍、乏善可陈,怎么能录取呢?”
“就是,此番会试,南榜录取的人已经够多了,尤其是泉州晋江籍贯的,应该适当罢黜几名才对。”
贡院至公堂,成基命和钱龙锡,约上其他数名东林出身的翰林官,主动来到堂内,对叶向高和方从哲抗议道。
叶向高闻言,心中颇为犹豫。
此时已是二月十八日,会试批阅已进入尾声,听到至公堂的动静,其他同考官纷纷涌了过来。
翰林院编修林欲楫,和程光阳一样,也是泉州府晋江县人,听到钱龙锡以晋江人太多为由黜落程光阳,当即语带愤慨道:
“简直一派胡言,朝廷取士,向来以实学为重,岂能因考生籍贯之故,就让朝廷白白损失一名贤才?”
钱龙锡反唇相讥道:“朝廷倘若不在乎籍贯差别,又何必分榜取士?”
明代中后期,出于地域平衡的考虑,会试通常分南北中三榜,其中南榜人数约占五成,北榜占三成,中榜占二成。
“你……”
林欲楫如鲠在喉,说不出话来。
徐光启提议道:“此子文章虽不甚精,却也有可观之处,不至于黜落,不妨将他的名次置于榜末,如此可算两全之策。”
“不行,我等不答应。”
成基命和钱龙锡坚决反对。
东林党人长目飞耳,程光阳先前私下里拜访史继偕和张瑞图的事,成基命、钱龙锡早有听闻,而且还知道他是受李廷机赏识的人。
李廷机、史继偕,张瑞图三人,全都被东林党视作政敌,成基命和钱龙锡恨屋及乌,自然不愿让程光阳中式。
喜欢重生明末?结党!必须结党!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重生明末?结党!必须结党!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