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浓郁诱人的谷物焦香,像一只无形的钩子,牢牢抓住了现场每一个人的嗅觉和味蕾。
看着那金灿灿冒着热气,源源不断从机器里“吐”出的“金箍棒”,人群彻底沸腾了。
陈大为见状,立刻拿出面口袋里剩下的七八根样品,一边往下递一边高声招呼:“来,来,来。大家都尝尝,这就是我们九号信箱新机器生产的膨化食品。往后传,都分点儿尝尝鲜!”
排在最前面那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听话地接过来,一根根努力往后传递。直到把手里最后一根也递出去,她才猛地发现,自己竟然一点没留。
“呀!我没了,给我留点呀!”她急忙转身,朝着后面的人群喊道,小脸急得通红。
她身后的一位阿姨刚要把手里的“金箍棒”继续后传,闻声连忙停下来,忍俊不禁:“哎哟,你这傻孩子,怎么光顾着传,自己也不知道留一口。”
这话引得周围一阵善意的哄笑。小女孩更委屈了:“我没注意嘛!阿姨,给我一截好不好。”
那阿姨爽快地笑了,“咔嚓”一声脆响,利落地将手中的“金箍棒”撅成两半,顺手递给她一截:“喏,快尝尝。”
小女孩接过来,“咔嚓,咔嚓”几下,将那半截撅成了好几小段,分给了周围眼巴巴看着却没分到的小孩们。
一时间现场‘咔嚓,咔嚓……’声响成一片。
所有尝到那味道的人,眼睛无不一亮。
“嚯,真酥,真香!”
“甜丝丝的,好像还有点奶味?这怎么做的?”
“入口就化了,还不噎人,这东西给老人孩子吃可真不错。”
尤其是孩子们,那酥脆香甜的口感对他们而言简直是前所未有的美味奇迹。
一小截“金箍棒”在手,小心翼翼地舔着,咬着,脸上洋溢着无比满足的幸福笑容。
那些心急三两口吃完的,又开始眼巴巴地望着轰鸣的机器,使劲扯着大人的衣角催促。
冯科长笑着站在车斗上,运足气力大声宣布:“大家别急。都听我说,九号信箱的同志说了,他们今天不走。没换上的下午下班再来,一家先换个两斤成品给孩子解解馋,他们以后每个星期四都过来。”
陈大为立刻接话:“对,排好队啊!三斤玉米粒或者玉米碴,换两斤成品。 这一斤膨化食品得有七十根,够孩子们吃一个礼拜了。用玉米面也行,但那就不划算了啊!哈哈。”
他这话又引来一阵笑声。
冯科长安排的两个年轻职工负责过秤。
他们准备了两个大搪瓷缸子,先称出三斤玉米粒和三斤玉米碴分别倒进去,晃平了液面后,用红漆在缸壁上画了一道清晰的刻度线,往后就按这个标准量,省时又省力。
冯科长的话像一颗定心丸,让躁动的人群稍稍安定,但队伍的长度丝毫未见缩短,闻讯赶来的人反而越来越多。
呼喊家人回去取粮食的声音,商量着互相借兑的声音此起彼伏。
“玉米粒的到我这,对,倒缸子里,倒到这根线就行。”
“玉米碴的来我这边,……好嘞。三斤玉米粒,您去那边排队领‘金箍棒’。”一个年轻职工利索地接过一位老师傅的布口袋,将金黄的玉米粒倒入画线的缸中,正好平线,随即手腕一翻,将缸里的玉米倒入桌子旁边一个布口袋里。
这时,那个羊角辫的小女孩遇到了麻烦,她盆里的玉米碴明显不够量,急得直喊:“谁,谁富裕啊?借我点玉米碴子。”
一位排在后面的大娘连忙走过来:“小翠别急,大娘这儿有。”
她打开自己的小布口袋,添了些玉米碴进去,刚好到了刻度线的位置。
小女孩赶紧道谢:“幸亏您帮忙,王奶奶,一会回家我就还您。”
王大娘一边往回走一边笑着摆手:“还啥还,一点玉米碴子,不值钱。”
“要还的,我一会就去您家。”小翠坚持道,然后在青年职工的催促下,赶紧跑到另一边排队领取成品。
此时,车斗上加工出来的“金箍棒”早已堆成了一座小山。
这些金箍棒的长度将近一米,直径4厘米,中空,一斤差不多刚好是五根。
他们熟练地数出10根,然后用纸绳利落地捆成一扎,既美观又方便拿取。
这时,小翠看着黄师傅递过来那捆比她的小脑袋还粗的金灿灿的“金箍棒”,眼睛都笑成了月牙。
她兴奋地转过身,熟练地把那捆棒子斜扛在自己右边的肩膀上。
她那小小的身子微微向左侧倾斜,以平衡右肩上的重量。她的右胳膊向上弯曲,小手紧紧抓着从肩头伸出来的那一小截棒子捆,防止它滑落。
黄师傅看着小翠扛着的模样,笑着道:“哈哈哈,才两斤,丫头,不用扛的。”
小翠笑嘻嘻地扭头道:“这样省事啊!”
那捆长长的膨化玉米棒在她身上显得格外巨大,另一头从她肩后伸出去,随着她的脚步一颠一颠的,像是背着一捆胜利的长矛。
她刚挤出人群,立刻就有几个相熟的小伙伴围了上来,眼巴巴地看着。
小翠毫不犹豫,解开纸绳,大方地抽出两根,孩子们的欢笑声和“咔嚓咔嚓”的咀嚼声顿时响成一片。
这景象更是刺激了后面排队的人。队伍蠕动得更快了,称玉米的“沙沙”声、职工报数的吆喝声,以及拿到“金箍棒”后满足的惊叹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独属于这个上午充满香甜气息的交响乐。
车斗上,柴油机和膨化机依旧不知疲倦地轰鸣着。
黄师傅和小徒弟额上见了汗,但手上动作丝毫不停。
郝胜利在车斗上时而踮脚看看温度表,时而侧耳听听机器运转的声音,确保生产万无一失。
“胜利,胜利。”冯科长不知何时又转了回来,仰着头对车斗上喊,脸上带着兴奋:“这都快中午,大家换班吃点饭,食堂送吃的过来了。”
他话音未落,就见几个食堂的职工抬着一个大箩筐和一个保温桶远远走了过来。
一个箩筐里叠放着一摞摞的铝制饭盒,那个裹着棉套子保温的大桶,看样子里面是汤。
忙碌了一上午的黄师傅,小徒弟以及负责过秤,维持秩序的职工们这才意识到早已过了饭点。
“来来来,换班吃饭。一人一盒,汤在桶里自己舀啊!”食堂的大师傅吆喝着。
在冯科长的安排下,大家开始轮流换班。
车斗上的膨化机依旧轰鸣,生产一刻未停。
职工们打开饭盒,里面是堆得冒尖的米饭,上面盖着两个菜,一个是油汪汪的炒土豆丝,另一个是清炒白菜片,里面零星点缀着几片肥肉膘。
大家或蹲或站,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保温桶里飘出的是带着咸鲜味的紫菜汤热气。
排队的人群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有家人送来饭的,就蹲在队伍旁边匆匆扒拉几口,眼睛还紧盯着前面的进度。
更多的是让家里的孩子先捧着“金箍棒”解馋顶饿,坚守在队伍里,他们急匆匆回家吃饭。
就在这时,一个洪亮的声音再次响起:“好家伙,这比放电影还热闹。”
只见鲁厂长正大步流星走过来,脸上带着难以置信的惊喜笑容,身后还跟着几位厂办的同志。
他仰头对车斗上正捧着铝饭盒吃饭的郝胜利笑道:“好小子,我刚在电话里跟你爷爷磨了半天,他把你夸上天了,我还不全信,现在我可算服了。”
他目光扫过长长的队伍和堆积的玉米,转头对厂办人员吩咐道:“看到了吗,这就是群众的需求。以后每个星期四,这边兑换点需要什么支持,只要合理,优先保障,这是大好事。”
排队的人群中爆发出欢呼和掌声。
冯科长兴奋地笑道:“好,难得在这山沟沟里让娃子们都高兴高兴。”
鲁厂长又对大家喊道:“同志们辛苦了,吃饱了肚子慢慢换,别着急,胜利他们以后常来。”
有了厂长这番表态,现场气氛更加火热有序。
郝胜利看着鲁爷爷,大眼睛里充满了感激。
鲁厂长对冯科长招招手,低声道:“老冯,这边多费心,维持好秩序,注意安全。晚上带胜利和小陈来家吃饭,书记也过来。”
冯科长立刻点头:“好,厂长您放心,保证不出岔子。”
鲁厂长满意地点点头,环视了一下这热火朝天的广场,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这才背着手离开了。
喜欢重生七零三线厂,小伙伴们往前冲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重生七零三线厂,小伙伴们往前冲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