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2月的兵工厂,车间里多了几台奇怪的机器——原本生产步枪零件的机床,现在被改装用来加工锄头、镰刀;炼制枪管钢材的熔炉,旁边多了个小熔炉,专门炼制厨具用钢。这是林彻的新尝试:让军用技术反哺民用经济,既能提高兵工厂的设备利用率,又能创造新的收入来源。
“这锄头的锄头片,要用造枪管的特种钢,厚度控制在3毫米,这样既轻便又耐用。”王工程师拿着图纸,跟工人讲解。以前造步枪,零件精度要求到0.1毫米,现在造农具,虽然精度要求降低了,但王工程师还是习惯按军用标准来。“就算是农具,也要造得比别人好,这样才能卖得出去。”
工人陈明以前是电力班的学生,现在负责操作机床加工锄头片。他盯着机床的刻度盘,小心翼翼地调整刀具:“林岛主说,这锄头是给农民用的,要是不好用,就是砸咱们兵工厂的牌子。”他加工出来的锄头片,边缘打磨得光滑,弧度恰到好处,农民用起来省力,还不容易卷刃。
第一批“沧溟牌”农具造出来后,林彻让人送到西坡镇的农田里试用。李建国拿着新锄头,在地里试了试,一锄头下去,泥土轻松被翻起来,比以前的木柄锄头好用太多。“这锄头好!轻便、锋利,一天能多耕半亩地!”他的话传开后,周边村民都来要新锄头,兵工厂的农具订单一下子多了起来。
除了农具,兵工厂还开始生产厨具。用特种钢打造的铁锅,受热均匀,还不容易生锈;菜刀比之前的手工刀更轻便,适合家庭使用。赵成把厨具带到广州,很快就吸引了不少商家。做厨具生意的刘老板订了1000口铁锅:“这铁锅比普通铁锅耐用,我要运到南方去卖,肯定受欢迎。”
军用技术的民用化,不仅带来了收入,还解决了原材料不足的问题。以前兵工厂炼制特种钢,剩下的钢渣都浪费了,现在用来造农具、厨具,钢渣利用率从30%提高到80%,每月能节省1000斤钢材。王工程师拿着钢渣利用率报表,对林彻说:“这样一来,既节省了成本,又增加了收入,真是一举两得。”
1959年1月,兵工厂的民用产品收入达到了5000龙币,占总收入的30%。更让林彻惊喜的是,民用产品的生产还带动了其他产业——造农具需要大量的木柄,带动了岛上的木材加工业;造厨具需要包装,又带动了造纸业。北港村的木匠老张,以前只能靠给人修房子赚钱,现在每月能给兵工厂做500个锄头柄,收入翻了一倍:“以前愁没活干,现在活都干不完,这日子真是越来越有盼头了。”
林彻看着兵工厂的生产报表,心里有了更清晰的规划:“以后兵工厂要走‘军民结合’的路子,平时多生产民用产品赚钱,战时能快速转产武器。这样既能保证军事需求,又能支撑经济发展,再也不用怕财政紧张了。”
但他也清楚,这只是权宜之计。要想真正实现经济稳定,还得靠工业和贸易的长期发展。他让赵成继续开拓东南亚市场,让周工加快机场建设,自己则开始研究如何利用沧溟岛的海洋资源——周边海域的渔获不仅能做罐头,还能深加工,要是能做出鱼胶、鱼油,说不定又是一笔大收入。
喜欢我建国了,怪谁啊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我建国了,怪谁啊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